古脊椎所等揭示中生代鸟类头骨演化特征

近日,eLife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托马斯、周忠和与合作者关于早期鸟类头骨演化的论文(Insight into the evolutionary assemblage of cranial kinesis from a Cretaceous bird)。该研究通过高精度三维扫描和复原,揭示了中生代鸟类头骨保留了大量主龙类的原始特征,且呈现出模块化的演化。 在现生脊椎动物中,鸟类和部分有鳞类的头骨演化出特有的功能:头骨的部分骨骼能够发生相互独立的运动,称为头骨的可动性(cranial kinesis)。这一功能特征是鸟类演化成为多样性最丰富的陆生脊椎动物的关键因素之一,使得鸟嘴能够取代“手”完成大量精细的动作。这一重要功能学特征主要依赖分布于吻部的屈挠带和两个骨骼通道得以实现:由方骨-方颧骨-颧骨-上颌形成的“侧面通道”,以及由方骨-翼骨-腭骨-犁骨在腭面构成的“腭面通道”。简言之,随着方骨的前、后......阅读全文

古脊椎所等揭示中生代鸟类头骨演化特征

  近日,eLife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托马斯、周忠和与合作者关于早期鸟类头骨演化的论文(Insight into the evolutionary assemblage of cranial kinesis from a Cretaceous bird)。该研究通过高精度

我国科学家探索鸟类头骨演化奥秘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0863.shtm本报北京12月8日电(记者齐芳)现生鸟类虽然没有“手”,但具有极其灵敏的喙,能够取代“手”完成大量精细的动作。研究认为,这是由于现生鸟类具有头骨可动性——其头部的部分骨骼能够发生相互

研究发现中生代鸟类生殖和个体发育

  近期,《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邹晶梅、Alida Bailleu、李志恒的关于早期鸟类生殖和个体发育方面最新研究成果,报道了迄今发现的髓质骨保存最完好的中生代鸟类化石,证明了髓质骨在骨骼系统中广泛分布这一模式

鸟嘴为何与手指一样灵活?镶嵌演化塑造头骨

距今1.2亿年鸟类雅尾鹓鶵头骨的三维复原图。 王敏供图 鸟类是目前世界上物种和生态多样性最高的陆生脊椎动物。它们为什么演化得如此成功?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鸟类头骨的部分骨骼能够发生相互独立的运动,从而帮助鸟嘴完成大量精细的动作,比如啄取大小形态不一的食物、筑巢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鸟嘴的灵活程

与恐龙一起灭绝这种“天生反骨”的古老鸟类长啥样

   几年前,一种在6600万年前与恐龙一起灭绝的原始鸟类——反鸟,在河南被发掘出一件保存完好的骨骼化石。这件反鸟骨骼化石,距今7000万年。    为纪念反鸟骨骼化石发现者之一、对河南古生物研究作出杰出贡献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吕君昌,这一化石被命名为君昌豫鸟。    10月9日,在吕君

我国首次发现体内保存蛋壳的中生代鸟类化石

  鸟类演化的成功与其独有的生殖孵育系统密不可分。3月21日,周忠和、邹晶梅、巴约勒团队在英国《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报道了世界范围内首个腹腔内含有蛋壳的灭绝鸟类——反鸟类化石,为研究古鸟类的生殖繁育提供了新的信息,进而为探知早期鸟类的演化历程提供了新的证

我国中生代鸟类化石中首次发现肺部结构

   2018年10月22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中国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邹晶梅、周忠和等,临沂大学王孝理、郑晓廷等,约翰内斯堡大学John N. Maina,南京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泮燕红等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报道了在一件距今1.2亿年前的原始鸟类上保存的肺部

古脊椎所发现体内保存蛋壳的中生代鸟类化石

  鸟类演化的成功与其独有的生殖孵育系统密不可分。3月21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邹晶梅、巴约勒团队在英国《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报道了世界范围内首个腹腔内含有蛋壳的灭绝鸟类——反鸟类化石,为研究古鸟类的生殖繁育提供了新的信息,进而为

换牙还分奇偶数-这种中生代鸟类的牙齿间隔替换

  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数哺乳动物来说,一生中通常会生长和发育出乳齿与恒齿两套牙齿,这被称为双齿性。而与之不同的是,在大多数两栖类、爬行类动物中,普遍存在多次替换牙齿的现象。  在多姿多彩的自然界中,鸟类是种类最为繁盛的脊椎动物之一。身披羽毛、前肢为翼、骨骼中空而轻盈,它们凭借一身特殊的“装备”自由

我国科学家发现原始鸟类化石新属

    刚刚出版的英文版《地质学报》(Acta Geologica Sinica)发表了由古鸟类学专家、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胡东宇领导的课题组首次发现的一个原始鸟类化石的新属种——“原始沈师鸟” (Shenshiornis primita)。这一新发现为揭示鸟类可动性头骨的早期演

古脊椎所在原始鸟类头骨和胸骨的形态功能研究中获进展

  近期,《系统古生物学》(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周忠和关于早白垩世反鸟类的研究工作,报道了一新属种:纤细上羊鸟(Shangyang graciles),为讨论原始鸟类头骨和胸骨的形态功能演化提供了新的信

古脊椎所在原始鸟类头骨和胸骨的形态功能研究中获进展

  近期,《系统古生物学》(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周忠和关于早白垩世反鸟类的研究工作,报道了一新属种:纤细上羊鸟(Shangyang graciles),为讨论原始鸟类头骨和胸骨的形态功能演化提供了新的

利用贝叶斯方法推断中生代鸟类分化时间和特征演化速率

  近日,《英国皇家学会开放科学》(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驰和王敏的研究工作。该研究利用贝叶斯末端定年法(Bayesian tip dating)推断了中生代主要鸟类支系的系统发育关系、分化时间及特征的演化速率,并包含这些

科学家在我国中生代鸟类化石中发现髓质骨

  12月5日,英国《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邹晶梅、周忠和团队与国外同行(包括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教授Mark Norell 以及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Gregory Erickson)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报道了早白垩世

早白垩世鸟类化石显示鸟类牙齿退化模式的多样性

  11月12日,英国《系统古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邹晶梅、周爽、周忠和有关基干今鸟型类演化的工作,揭示了牙齿退化在原始鸟类中的多样性,甚至在姐妹群支系中呈现截然不同的模式。  今鸟型类(O

犁骨的三维几何形态分析揭示副鸟类头骨可动性的演化

鸟类是唯一留存下的恐龙后裔。它们不仅跨过了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大灭绝,而且成功演化成了如今多样性最高的脊椎动物之一。鸟类的成功演化与其种种有关飞行的结构相关,也与其特殊的头骨构造密不可分。从非鸟兽脚类恐龙到真正的鸟类,头骨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如面部缩短、脑颅扩大、眼眶周围骨骼退化,以及骨骼纤细化和

因“最小恐龙”《自然》封面遭质疑,原论文作者曾考虑撤稿

   3月19日,对“史上最小恐龙”提出质疑的6位学者的评议文章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发布。同时,他们也经原始论文通讯作者同意,将其提交给了《自然》杂志。(注:根据《自然》杂志投稿规则,评论文章须征得原文作者特别是通讯作者的同意)。  此前,Nature封面刊登了中美科学家发现“迄今最小恐龙”的

原始鸟类研究揭示鸟类肩带骨骼的发育可塑性

  近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周忠和、托马斯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报道了在中国发现的一早白垩世原始鸟类:迷惑巾帼鸟(Jinguofortis perplexus)。巾帼鸟的发现为讨论鸟类的早期演化、生态分异提供了大量关键信息,表明发育的可塑性在鸟

三年挖呀挖,他带着第一块亲生化石上《自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022.shtm文 | 《中国科学报》 记者 胡珉琦在研究鸟类起源和早期演化,尤其是中生代鸟类是如何从恐龙演化而来的这一领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研究员王敏是十分“高产”

三年挖呀挖,他带着第一块“亲生”化石上《自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026.shtm在研究鸟类起源和早期演化,尤其是中生代鸟类是如何从恐龙演化而来的这一领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研究员王敏是十分“高产”的一位。从2014年正式开展科研工作

热河鸟以种子为食?科学家竟被“误导”20年

热河鸟复原图  韩志信、王一凡绘 20年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的古生物学者在《自然》上首次报道了一种新的原始鸟类化石——原始热河鸟。它是除始祖鸟以外,唯一具有骨质长尾的原始鸟类,基干的分类位置和独特的身体结构令其一经发现便举世闻名。 热河鸟刚被发现时

滤食行为或可追溯至中国古代海洋爬行动物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226.shtm 中新网北京8月8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BMC生态学与演化》(BMC Ecology and Evolution)8日在线发表一篇中国科研人员主导完

我国辽宁发现早白垩世的对齿兽类哺乳动物新属种

  5月24日出版的《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报道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临沂大学科研团队合作研究的发现于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的哺乳动物新属种——罗氏晚萌齿兽(Anebodon luoi)。化石是对齿兽类的基干物种,臼齿数目比之前发现的同属对齿兽的张和兽和毛兽少

中国新疆三叠纪阜康鱼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8月30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光辉与来自英国和美国多家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在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新疆三叠纪斯堪尼亚鱼目阜康鱼的最新研究成果。  该科研团队运用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揭示出阜康鱼头骨内部的一些解剖学特征与多鳍鱼类似,并

早期鸟喙研究获进展

 研究揭示恐龙向鸟类的过渡比预期的更为复杂。图片来源:《自然》 鸟类的头骨与其恐龙祖先的头骨存在明显差异。现代鸟类鸟喙较大,没有牙齿,脑壳也较大,闭颌肌肉较弱,头骨铰接更明显,拥有活动上颚和悬颌。但是,一直以来人们却难以确定这些特征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是按什么顺序形成的;原因之一就是鸟类头

古脊椎所发现颈椎关节面发生前后倒转的反鸟类

  4月13日出版的国际刊物《古脊椎动物杂志》(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王敏与周忠和关于早期鸟类的研究成果。他们对首次发现的吃鱼的反鸟进行了形态学和系统发育的研究,为反鸟类早期演化的多样性,特别是椎体间的关节方式

鸟类翅膀可能进化自非鸟类恐龙

  能够飞行的现代鸟类都有一种特殊的翅膀结构,称为前膜,没有它鸟就无法飞行。这种结构的进化起源仍然是一个谜,但新研究表明,它可能是从非鸟类恐龙身上进化出来的。这一发现来自对化石中保存的关节的统计分析,有助于填补有关鸟类飞行起源的部分知识空白。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的《动物学快报》杂志上。  “鸟类翅膀的

周忠和任中科院古脊椎所所长

  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网站消息:8月23日,中科院古脊椎所完成所长换届,担任古脊椎所所长。   周忠和,出生于江苏省江都市。1986年获南京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1999年获美国堪萨斯大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

中国发现古老鸟类化石长有锋利牙齿

中国辽宁发现了一种长有古怪牙齿的鸟类的骨架化石 一具拥有奇特尖牙的鸟类化石在中国发现,这些特化的牙齿能够咬开坚硬的食物   北京时间1月10日消息,古生物学家近日在中国辽宁发现了一种长有古怪牙齿的鸟类的骨架化石,距今已有1.25亿年历史。化石保存的状况极好,能清楚看到残留的胃容物。研究

中科院院士组Nature子刊文章

  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临沂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根据东北地区发现的新鸟类样品,获得了鸟类胸骨进化的新发现,指出反鸟亚纲鸟类胸骨形成方式上的不同,这强调了鸟类研究中对同源性和古生物骨骼特征进化理解的重要性。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这项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