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上海天文台精确测量银河系中尘埃分布的尺度

银河是夜空中最壮美的景观。在银河繁星中,存在一些肉眼可见的“黑色星云”(图1)。这些“黑云”由恒星之外的中性气体和固体颗粒所构成,是新一代恒星的诞生地。这些固体颗粒被通称为星际尘埃。 星际尘埃主要产生于恒星演化的后期阶段,它们吸收紫外和可见光波段的能量(形成黑云),并在红外波段发射。尘埃不仅有利于星际中的气体冷却以形成下一代恒星,更可以说是行星以及生命形成的基础“砖块”。虽然星际尘埃占据星系总质量的比例一般还不到千分之一,但是其在星系、恒星以及行星系统的形成和演化当中都起着关键性作用。 尘埃在星系中的空间分布情况可以提供星系结构和演化的重要信息。通过对河外星系的观测发现,尘埃在和银河系相似的盘状星系中大量存在,而且同样形成一个显著的盘状结构。一般来说,相比于恒星构成的盘来说,尘埃盘显得在径向上更延展、在厚度上更薄。图2中给出的是著名的草帽星系(M104)的图像,可以清晰地看出上述特征。 与可直接观测整体结构的河外星系不......阅读全文

上海天文台精确测量银河系的尘埃消光

  银河系是一个盘状星系,在银盘上有很多气体和尘埃,因此形成了肉眼可见的壮观的“黑色星云”。在沿着银盘的方向(低银纬)上,由于尘埃的严重消光,在光学波段几乎无法看到银河系以外的天体。因此,一般来说,银河系外(河外)天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远离银盘(高银纬)的天区。尽管如此,由于银河系的盘存在一定厚度,而

我国学者在复杂有机分子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590780,11773054)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沈志强研究员团队与国家天文台李菂研究员、南京大学郑兴武教授合作,基于上海天文台65米口径的天马射电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在复杂有机分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左图:天马射电望远镜在Sgr B2中观测得到的

欧洲红外望远镜新发现银河系96个暗弱星团

这是此次新发现的96个星团中的30个  北京时间8月5日消息,借助欧洲南方天文台的VISTA红外巡天望远镜,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日前成功地在银河系中新发现了96个原先被尘埃掩蔽的疏散星团。其中的30个被合成进了文中所附的这张图像中。  这些暗弱的星团在原先进行的可见光搜寻中是看不到的

上海天文台在双棒星系的形成与演化理论研究中取得进展

  我们生活在银河系之中,曾经我们以为银河系是一个普通的旋涡星系,现在已知道它原来是一个棒旋星系。其实,大部分旋涡星系都像银河系一样,因星系盘自身的不稳定性而在星系中心形成由大量恒星聚集而成的“棒”状结构,这一类星系被称为棒旋星系。其中,还有一个子类的棒旋星系很特殊,它们包含两个棒,小棒嵌在大棒中,

中国学者发表6篇Nature,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iNature  2019年9月4日,中国学者在Nature连续发表了6项成果,涉及生命科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等不同的领域,iNature系统介绍这些成果:  【1】混合谱系白血病(MLL)家族的甲基转移酶  -包括MLL1,MLL2,MLL3,MLL4,SET1A和SET1B-在赖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表10篇CNS,全球学术排名表现出色

Science: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量子力学再取新突破  实现对量子系统的调控是人类认识并利用微观世界规律的必然诉求,也是诸多前沿科学领域的核心要素。自旋作为一种重要的量子调控研究体系,在世界各国的量子计划中均被列为重点研究对象。开展单自旋量子调控研究有助于人们在更深层次上认识量子物理的基础科学问题,

欧航局公布普朗克望远镜首批研究成果

  物理学家组织网、《自然》杂志网站1月11日报道,继去年7月欧洲航天局首次发布宇宙全景图之后,在本周巴黎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普朗克望远镜任务合作团队公布了他们的首批研究成果。这批成果以递交给《天文与天体物理学》杂志的25篇论文为基础,集中展示了从银河系到遥远太空的丰富信息。   

快来了解宇宙中的“两体”

   四年前,我国著名科普作家刘慈欣凭借其科幻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在国内掀起了一场不小的科普热。小说中的“三体”是三颗相互环绕的“太阳”,由于运动的无规则性及相互之间复杂的引力扰动,致使生活在那里的“三体文明”经受了百余次毁灭与重生,最终逼迫他们打算逃离这种无常的“三体”母星。  研究表明,

与比利时弗兰德研究基金会合作研究项目初审结果

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比利时弗兰德研究基金会合作研究项目初审结果通知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比利时弗兰德研究基金会(FWO)双边合作协议,2018年双方共同征集和资助中比合作研究项目。经过公开征集,我委共收到项目申请116项,经初步审查并与比方核对清单,确定

2016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战略情报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通过计量统计遴选出天文学与天体物理[1]、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这五个学科中受到科技界热切关注的科学成果,及中国研究者参与的每个学科TOP30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学研究热点

盖亚绘制的星图里,藏着银河系不为人知的混乱过去

  去年4月的一天,Amina Helmi在前往荷兰北部上班的路上起了一阵鸡皮疙瘩,并不是因为天气冷,而是因为一种纯粹的期待。几天前,欧洲航天局(ESA)的“盖亚”(Gaia)任务将过去五年绘制而成的超详细银河系地图全数发布。作为格罗宁根大学的一名天文学家,Amina Helmi和她的团队当时正争分

国家天文台利用红团簇星系统测量河内超新星遗迹距离

  超新星遗迹是大质量恒星(> 8M⊙)或者双星系统演化到后期,因爆炸产生激波并向外抛射大量物质,同时激波与星际介质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天体。超新星遗迹对整个银河系生态具有重要影响,如重金属元素在星际介质中的扩散。地球上动植物和人类体内的重金属元素大部分来源于超新星爆炸。如果没有超新星爆发,可能就

银河系中心附近耀斑的特征性“晃动”:证实黑洞存在

银河系中心不仅有超大质量黑洞,还有一个庞大的核心团  北京时间11月2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天文学家发现,在一个大质量黑洞的喷流周围存在着围绕其运转的“热斑”(hotspot),并且表现出特征性的红外辐射“晃动”,这为银河系中心存在一个超大质量黑洞提供了新的证据。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天文学家艾弗里

日本科学家参与一国际科研团队首次通过可见光观测黑洞

  据日本京都大学官网消息,日本科学家参与的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称,可以通过黑洞活跃期间其周围气体释放出的可见光对黑洞进行观测,而这只需要一台口径20厘米的普通望远镜。   “我们现在知道,通过光学射线——也就是可见光——就可以对黑洞进行观测,而不需要依赖高频X射线和伽马射线望远

科学家首次通过可见光观测黑洞

  据日本京都大学官网消息,日本科学家参与的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称,可以通过黑洞活跃期间其周围气体释放出的可见光对黑洞进行观测,而这只需要一台口径20厘米的普通望远镜。   “我们现在知道,通过光学射线——也就是可见光——就可以对黑洞进行观测,而不需要依赖高频X射线和伽马射线望

细绘氢地图 探秘银河系

   科学家们利用分别位于南北半球的两架大型全可动射电望远镜,耗时超过10年,绘制了更为详细的银河系中性氢地图,首次揭示了银河系恒星际气体的结构细节,有助于解释银河系形成的奥秘。  在地球以外,人们更熟识的是太阳系中的日、月、行星,也许你还能认出一些星座。但是,它们并非宇宙的“主体”。就宇宙的元素组

宇宙最大谜团之一伽马射线暴来源确定?

  据英国《自然·天文学》杂志近日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科学家最新发现一个尘气涡旋遮蔽了一对相互绕行的大质量恒星。测量该星云的速度显示,其中至少一颗恒星的转速,足以使之在发生超新星爆发时发射出持久的伽马射线暴。该研究为人类寻找银河系伽马射线暴的来源提供了一个迄今最强有力的“候选目标”。  伽马射线暴是

紫金山天文台“银河画卷”巡天计划获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银河画卷”计划银道面分子谱线巡天团队在《天文与天体物理杂志》(Astronomy & Astrophysics)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对银道面(216.25°≤l≤218.75°,−0.75°≤b≤1.25°)范围内共约3.75平方度的天区进行了12CO/13CO/C

4月18日《自然》杂志内容精选

     一个巨大星暴星系被发现   宇宙中第一批巨大星暴星系的物理性质,能提供有关早期宇宙结构形成模式的重要线索。但是,由于发生强烈恒星形成的区域往往被包裹在尘埃中,所以在非常高的红移处搜索这种系统一直是一大挑战。现在,一个巨大星暴星系已在红移值z=6.34处被发现,这个位置相当

2013年04月18日《自然》杂志精选

  封面故事:非洲腔棘鱼基因组已被测序  The African coelacanth genome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etrapod evolution  本期封面照片是由Laurent Ballesta在南非的“索德瓦纳湾”拍摄的一条非洲腔棘鱼和一个潜水员。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