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国学者实现国际上最高效的量子态层析测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3日消息:该校科研团队及其合作者利用全新量子测量方法,在实验上实现了目前国际上最高效的量子态层析测量。 研究成果4月12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上。 量子测量是提取量子系统信息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探索量子测量的能力和局限性对不确定性关系、非局域性等量子物理基本问题研究以及量子计量、量子成像、引力波探测等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由于量子世界的概率性,为了提取足够多信息,需要对多个相同的量子系统进行测量。研究发现,对量子进行集体测量却比现有的对每份量子系统单独测量能提取更多的信息,从而更高效、更精确地完成各种量子信息任务。 所谓集体测量,是指利用非局域测量(即纠缠测量)对量子系统多份相同拷贝的同时测量。尽管早在二十年前集体测量已被提出并且其重要性得到广泛认可,但是有效实现集体测量却一直被认为是实验上无法完成的事。因此,目前大多数量子信息任务中提取信息的方法......阅读全文

强微绕量子态选择布居研究获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815.shtm

物理所金刚石氮空位色心量子克隆取得进展

  量子计算和量子信息是受到普遍关注的研究前沿。经典信息可以被精确拷贝,但是一个未知的量子态不可以被精确克隆(拷贝),这就是“量子非克隆原理”。它是量子力学和量子信息的一个基本原理,在量子信息的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建立在量子密钥分发基础上的安全通信是量子信息的重要应用,它的安全性就是建立在量子非克隆

量子通信、测量和计算国际学术大会在合肥举行

  11月2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承办的“2014量子通信、测量和计算国际学术大会”(QCMC)在合肥举行。中国科大校长侯建国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QCMC是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领域影响力最大的国际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这是首次在中国举办。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参会。  大会将颁

中国科大首次实现能量循环型量子高精密测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量子精密测量方向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李传锋、唐建顺等人将弱测量技术与能量循环技术相结合,实验上首次实现了超越经典测量精度极限的能量循环型弱测量,展示了量子弱测量技术在高精密测量领域的显著优势。该研究成果11月29日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

量子精密测量技术重构纳米级分辨率

  微波是指波长在大约在1米至1毫米、对应频率在约300MHz到300GHz范围之间的电磁波,自19世纪末德国物理学家海因里希·赫兹首次产生微波信号以来,微波就被迅速应用到军事国防、雷达通讯中,并且很快扩展到信息技术、导航、半导体器件等领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实力。  微小型化、高度集成

硫酸奎宁测量子产率用什么仪器测

1、首先,对你的目标化合物进行紫外吸收光谱的测试。找出最大吸收波长。2、选择紫外最大吸收波长为激发波长,对你的目标化合物进行荧光光谱的测试,得到激发波长。3、以最大吸收波长和荧光波长找已知的荧光量子产率的参比物,比如 硫酸奎宁。参比已知的荧光量子产率的参比物表格可以百度。4、分别测试同种溶剂中的目标

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51比特量子纠缠态制备

  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潘建伟、朱晓波、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与北京大学袁骁合作,成功实现了51个超导量子比特簇态制备和验证,刷新了所有量子系统中真纠缠比特数目的世界纪录,并首次演示了基于测量的变分量子算法。该工作将量子系统中真纠缠比特数目的纪录由

墨子号实验实现1200公里地面站间量子态传输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及其同事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远距离的量子态传输方面取得重要实验进展:首次实现了地球上相距1200公里两个地面站之间的量子态远程传输。   据介绍,千公里的距离为目前地表量子态传输的新纪录,向构建全球化量子信息处理和量子通信网络迈出重要一步。   

高维量子密钥分发方案获验证

  记者近日从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获悉,郭光灿院士团队日前在高维量子密码领域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团队韩正甫研究组利用量子态的不同自由度之间的映射方法,设计并实验验证了一种保真度和稳定性极佳的高维量子密钥分发方案。该研究成果已于2月27日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Physical Review Ap

我科学家首次实现量子纠缠态自检验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陈耕等人在测量设备不可信条件下实验,获知了未知量子纠缠态保真度信息,首次在国际上实现了量子纠缠态的自检验。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量子纠缠是量子信息领域的重要资源。学术界通常采用量子态层析的办法来测定量子纠缠态,

中国科大等实现测量器件无关的量子纠缠验证

  最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陈宇翱等与清华大学马雄峰小组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测量器件无关的量子纠缠验证,这是量子密码学技术在量子物理中的一个重要应用,大大提高了实际系统中纠缠检验的正确性。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日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上,并被选为“编辑推荐”论文。   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

多体系统中量子态可被同时导引特性获实验验证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许金时、孙凯等人对多体量子导引的关系结构进行了实验研究,首次观测到多体量子导引的非单配性共享关系,即其中一方的量子态可以被另外两方同时导引。这项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知名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量子导引描述了一个粒子通过局域测量影响

我国实现16公里自由空间量子态隐形传输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清华大学组成的联合小组,成功实现了16公里的量子态隐形传输,这个距离是目前世界纪录的20多倍。该实验首次证实了在自由空间进行远距离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可行性,向全球化量子通信网络的最终实现迈出了重要一步。6月1日出版的英国《自然—光子学》杂志以封面文章发表了这一成果。 

武汉物数所实现原子量子态的最高精度操控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詹明生领导的团队在基于中性原子的量子信息处理的基础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团队率先利用魔幻光强技术构造高品质的中性原子量子寄存器,并在该新型量子寄存器中实现了保真度高于99.99%的全局单量子比特门。该操控精度超过了公认的容错量子计算所要求的量子门的操控精度

我国科学家实现多模量子态的长时间存储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长时间空间多模量子态存储方向取得新进展,科研团队利用磁场操控技术结合钟态制备的方法实现了基于冷原子系综的光子高维轨道角动量态的长时间存储。 长距离量子通信的实现离不开量子中继,其中量子存储器是构建量子中继的核心。由于冷原子系综具有集体增强效应以及光谱一

中科院金属所发现拓扑狄拉克节线量子态

  最近,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研究员陈星秋、博士生李荣汉等通过第一原理计算,在金属铍单质中发现拓扑狄拉克节线量子态。  金属单质铍具有十分罕见的性质,不但极轻高强,而且是优异的等离子体面向材料,但其特殊性质的机理依然成谜。另外,上述拓扑非平庸的表面态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就先

我国实现量子态隐形传输-有望实现超时空穿越

我国取得量子态隐形传输技术突破超时空穿越或实现    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远距离自由空间量子态隐形传输 为全球化量子通信奠定基础    新华网合肥6月4日电(记者熊润频)存放着机密文件的保险箱被放入一个特殊装置之后,可以突然消失,并且同一瞬间出现在相距遥远的另一个特定装置中,被人方便地取出。记者从

中国科大首次实现测量设备无关的高维量子导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团队在量子力学基本问题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实验室李传锋、柳必恒等人与澳大利亚的理论物理学家合作,首次实验观测到测量设备无关的高维量子导引,并用其产生私密量子随机数。该研究成果于10月23日发表在国际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量子导引是介于量

新型量子表有望快速精确测量光—物质相互作用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科学家研制出一款由激光和氦原子组成的量子秒表,能以“全新方式极其准确地测量时间”,而不必像其他时钟那样计时。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物理评论研究》杂志。 最新研究负责人玛塔·博霍尔茨解释称,他们的最新研究基于“泵—探针实验”,在实验中,一束“泵”激光脉冲被发送到原子云内,将其提升到更

我国自主研发的量子磁力仪载荷实现全球磁场测量

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量子磁力仪载荷——“CPT原子磁场精密测量系统”于7月27日搭载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SATech-01)发射。11月7日,国产量子磁力仪载荷的无磁伸展臂在轨展开,载荷进入在轨长期工作阶段,目前已获取五天的有效探测数据,实现了全球磁场测量,推进了我国量子磁力仪的空间应用研究。 C

中外学者在量子精密测量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日消息: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与英国合作者在量子相干和量子精密测量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实验实现噪声适应的量子精密测量。  该项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权威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量子信息技术通过对量子态的操控实现信息的安全传输和存储、高效获取和运算等,然而量子系统不可

中国科大首次实现海森堡极限的量子精密测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量子精密测量方向取得进展,该实验室李传锋、陈耕等设计并实现一种全新的量子弱测量方法,实验上实现了海森堡极限精度的单光子克尔效应测量,这是国际上首个在实际测量任务中达到海森堡极限精度的工作,可利用的光子数达到十万个。相关研

中国科大在量子精密测量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067.shtm 中新网合肥5月6日电(记者 吴兰)记者6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精密测量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陈耕等人与香港大学同行合作,利用量子不确定因

中国科大彭新华团队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取得突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彭新华教授、江敏副研究员等在量子精密测量和超越标准模型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利用超灵敏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实现了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玻色子直接搜寻,质量大于65μeV的轴子观测界限提升国际纪录至少10个数量级。相关研究成果于7月26日以“Limits on Axions

中国科大首次在两比特系统中观测到严格的单向量子导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量子力学基础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实验室李传锋、许金时研究组在两比特系统中首次在实验中观测到多种测量设置的单向EPR量子导引。该研究成果4月5日发表在国际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并被选为编辑推荐文章。  1935年,爱因斯

孔径测量直接测量简介

  孔径测量是长度计量技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于孔的直径的测量,有直接测量、间接测量和综合测量等测量方法。  利用两点或三点定位,直接测量出孔径的方法,也是最常用的孔径测量方法根据被测孔径的精度等级尺寸和数量大小,可以采用能测孔径的通用长度测量工具,例如游标卡尺、工具显微镜、万能比长仪、卧式测长仪、卧

科学家利用人工智能实现多重非经典关联的同时分类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团队在人工智能与量子力学基础研究交叉领域取得新进展。该实验室李传锋、许金时等人与南方科技大学教授翁文康以及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任昌亮等人合作,将机器学习技术应用于研究量子力学基础问题,首次实验实现了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多重非经典关联的同

中国科大实现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操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李传锋教授研究组与其合作者在量子力学基础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实现了“非此即彼”框架下的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EPR)操控的实验验证,揭示了量子力学中一类新的非局域特性。这项研究成果于9月30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  1935年,

中国科大等实验验证新型量子不确定性等式关系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杜江峰、彭新华与理论合作者上海交通大学麻志浩等,首次实验验证新型量子不确定性等式关系。该研究成果以Uncertainty equality with quantum memory and its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为题发

研究验证新型量子不确定性等式关系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杜江峰、彭新华与理论合作者上海交通大学麻志浩等,首次实验验证新型量子不确定性等式关系。该研究成果以Uncertainty equality with quantum memory and its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为题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