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发布

我国海洋数据共享迈出重要一步。作为首批通过认定的8个重点领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之一,在19日举行的“2018中国海洋信息技术高端论坛”上,国家海洋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正式发布。共享信息包括海洋多学科实测数据、分析预报产品和专题信息等,可以服务于海洋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海域海岛管理、防灾减灾、权益维护。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何广顺当天在发言中表示,发展海洋信息化,必须持续加强海洋信息资源规划、建设和管理,推动海洋信息资源统筹规划和分类管理,建立海洋信息资源开放目录,不断释放海洋信息资源红利。......阅读全文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发布

  我国海洋数据共享迈出重要一步。作为首批通过认定的8个重点领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之一,在19日举行的“2018中国海洋信息技术高端论坛”上,国家海洋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正式发布。共享信息包括海洋多学科实测数据、分析预报产品和专题信息等,可以服务于海洋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海域海岛管理、防灾减灾、权益维

中法海洋卫星获得首批海洋动力环境数据

  记者5日从自然资源部获悉,中法海洋卫星在轨运行1个月以来状态良好,已获取首批海洋动力环境数据。中法双方科学家确认,卫星上装载的两个微波载荷获取的海面风场与海洋波浪谱等海洋动力环境参数结果与真实海况基本一致。  中法海洋卫星于10月29日发射升空。据中法海洋卫星首席科学家、在轨测试工作组组长刘建强

海洋环境开放科学大会:中外专家共话海洋健康

“我们只有一个海洋,海洋健康正在恶化,需要国际社会共同行动来寻求解决方案。”1月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戴民汉在第六届厦门海洋环境开放科学大会上呼吁全球专家学者共同应对海洋现今面临的各种挑战,为海洋健康发展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当天,一场跨学科、跨领域的海洋学国际大会——第六届厦门海洋环

海洋环境开放科学大会:中外专家共话海洋健康

“我们只有一个海洋,海洋健康正在恶化,需要国际社会共同行动来寻求解决方案。”1月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戴民汉在第六届厦门海洋环境开放科学大会上呼吁全球专家学者共同应对海洋现今面临的各种挑战,为海洋健康发展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当天,一场跨学科、跨领域的海洋学国际大会——第六届厦门海洋环

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健康海洋”联合航次启航

  6月10日,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健康海洋”联合航次启动,“创新一”号、“创新二”号和“科学三号”、“实验2”号四艘海洋科考船分别从青岛、烟台与广州同时启航,对渤海、黄海、长江口及珠江口海域开展多学科综合性调查,为开展生态灾害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近海“健康海洋”示范工程

关爱海洋:响彻海洋日

  今天是世界海洋日,我国首次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庆祝活动在天津举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为本次活动发来贺信。   今年联合国将世界海洋日的主题确定为“我们的海洋:机遇与挑战”,我国的主题为“关爱海洋——我们一起行动”。主办单位号召大家加入到爱护海洋、保护海洋、发展海洋事业

中德海洋科学中心在中国海洋大学成立

  2月24日上午,由中国教育部和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共同支持的中德海洋科学中心(Center for Sino-German Cooperation in Marine Sciences)揭牌仪式在中国海洋大学举行。海大校长吴德星、德国不莱梅大学校长Mueller、基尔大学校长Fouqu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助推海洋科技发展

  【风从海上来·改革进行时】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助推海洋科技发展  黄海之滨——青岛,聚集了全国30%以上的海洋教学和科研机构、50%的涉海科研人员、70%涉海高级专家和院士。7月18日,“风从海上来·改革进行时”网络主题活动暨“开启新时代 迈上新征程”全国网络媒体山东行的记者们来到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助推海洋科技发展

  黄海之滨——青岛,聚集了全国30%以上的海洋教学和科研机构、50%的涉海科研人员、70%涉海高级专家和院士。7月18日,“风从海上来·改革进行时”网络主题活动暨“开启新时代 迈上新征程”全国网络媒体山东行的记者们来到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集中采访。  

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与多家单位合作推动数据共享

  9月27日,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举办海洋时空数据与应用论坛。论坛期间,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分别与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珠海欧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推动数据共享。  根据协议,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将与各合作方建立长期、稳定的战

“科学”号海洋综合考察船下水

11月30日,我国目前最先进的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在武汉顺利下水,标志着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能力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科学”号总吨位4864吨,总长99.6米,型宽17.8米,吃水5.6米;续航能力15000海里,自持力60天,最大航速15节,载员80人。船舶和船载探测与实

海洋光学:“海洋之心”有奖体验征文

  微型光纤光谱仪的 发明者——海洋光学(Ocean Optics)总部位于美国“阳光之州”佛罗里达,是世界领先的光传感和光谱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光纤光谱仪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实现便携、在线的快速现场 检测,是发展迅速的朝阳产业。光纤光谱仪在生物、化学、医疗、环境、农业、冶金及照明等领域应用广泛,是众

追记海洋地质科学家秦蕴珊院士:向海洋地质进军

①2013年1月,秦蕴珊题字于青岛汇泉弯畔,科学与艺术 在山下分手 在山上会合。②2006年,秦蕴珊与陈丽容,青岛中山公园,樱花树下。③1994年,与博士们在一起。(前排自左向右:陈丽容、秦蕴珊、翟世奎、石学法;后排自左向右:姚德、阎军)2015年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

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东海海洋科学观测浮标站通过验收

验收会现场  根据中国科学院创新三期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的建设要求,11月3日,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组织有关专家在北京对海洋研究所承担建设的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黄海站)和东海海洋科学观测浮标站(东海站)建设项目进行了验收。  验收会由资环局副局长常旭主持。验收专家组组长

美启动大型海洋观测项目-实时数据向全球科学家开放

  在历经10年、耗资3.86亿美元以及多少人花白了头发之后,一个雄心勃勃的海洋观测网络终于在美国建立并运行起来。  6月6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宣布,来自海洋观测计划(OOI,由7个仪器阵列组成的集合)的大部分数据如今都已形成实时流,从而使得科学家有机会测试这个在技术上复杂且在科学上前所

国际海洋峰会推动国家注资海洋保护

来自80多个国家的企业、政府、学术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领导人近日齐聚“我们的海洋”2014国际大会,就如何协调经济发展和海洋保护展开了讨论。 海洋对人类极为重要,我们呼吸的氧气50%以上来自海洋,海洋还能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碳,并为全球数百万人提供食物和收入来源。 据环境新闻网

国家海洋局长世界海洋日强调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在2013世界海洋日纪念大会上,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表示,建设海洋强国,要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维护海洋生态健康,守护蓝色家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崇高使命。”刘赐贵表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人与

全球海洋学家拟建国际海洋监测网追踪海洋酸化

海洋酸化威胁全球,国际海洋检测网应运而生 全球海洋正在迅速酸化,其速率是过去3亿年来最快的,甚至快于5600万年前极热时期。   据《Nature》网站近日报道,全球海洋学家共同努力追踪海洋酸化状况的计划正在逐步成型,他们将于本周拟定搭建国际监测网络的具体方案,希望借助远程传感器等检

国家海洋局数字海洋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成立

  9月5日,国家海洋局数字海洋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暨第三届中国数字海洋论坛在天津召开。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科技部巡视员张国成等为国家海洋局数字海洋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揭牌。   据了解,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石绥祥担任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积丰、龚健雅,中国工程院院士金翔龙、潘德炉

南海海洋所两项成果获2021海洋科学技术奖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获悉,近日,该所两项成果荣获2021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其中,林间牵头完成的成果“大洋板块俯冲动力学机制及对南海构造演化的控制作用”获特等奖;喻子牛牵头完成的成果“牡蛎先天性免疫和环境响应的分子基础及调控机制研究”获一等奖。研究大洋俯冲动力学过程与

科学家警告海洋酸化危害大

  1990年,旅行者1号拍摄了一张著名的“淡蓝色圆点”照片。在照片中,地球显示为一个小圆点,在黑色的宇宙背景中微不足道。然而根据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委员会(IGBP)日前发布的报告,到本世纪末,“淡蓝色圆点”中的海洋将越来越不适宜珊瑚礁和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   由于海水从大气中持续吸收二氧化碳,

科学家补齐海洋铅循环拼图

河流向海洋输运物质是海洋元素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以往的关注点主要是河流溶解态元素输运对海洋元素收支的影响,对绝大多数元素来说,陆源颗粒物的贡献目前尚缺乏理解和量化。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赵宁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多家机构科学家合作,揭示了陆源颗粒物与海水的物质交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科学资料共享研讨会在海洋所召开

  5月19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承办的海洋科学资料共享研讨会在海洋研究所召开,就进一步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管理机制,探讨“共享航次”框架下有关海洋科学资料的开放共享途径进行了研讨。   会议由海洋所副所长王凡研究员主持。基金委地学部任建国处长、李

海洋成了“排污场”:海洋环境亟待保护

  浙江省乐清市政府联合相关部门前往蒲岐、清江等地开展执法及海产品抽检行动,抽样检测结果出来后将公布于众。近日(6月10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曝光乐清湾海域污染问题,“乐清湾变垃圾场”、“乐清海鲜养殖户不敢吃海鲜”、“乐清养殖户养殖贝类多次因污水受损失”等说法引发广泛关注。   乐清湾

吴立新: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科技

   海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思想。他强调:“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海洋科技。海洋科技涵盖牵涉的领域众多,需要把气候、环境、资源等结合起来进行研

今非昔比的海洋

  《科学》杂志近期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指出,自1950年以来,地球海洋的整体含氧量下降了2%,而低含氧量的沿岸海洋死区数量从50个左右增加到了近500个,增加的面积相当于整个欧盟地区。各方面的研究证据表明,这一切皆由污水排放和温室效应加剧所致。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陆地上,既有生机盎然的

2010年东海海洋科学共享航次起航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三号”海洋科学考察船离开青岛,开始执行2010年东海(长江口)海洋科学共享航次任务。  该航次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于2009年度试点资助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洋科学调查船时费”5个共享航次之一,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负责组织实施,共搭载了18项国

《海洋:蓝色星球》在广东科学中心上映

  鱼类之间竟有交谈声;一种名叫“猪齿鱼”的鱼会使用工具来敲开蛤蜊;章鱼会利用贝壳为自己打造一身盔甲来迷惑他的敌人;宽吻海豚懂得用海藻分泌的液体保护自己免受感染,人类得此启发,开发出相关药物……1月1日,电影《海洋:蓝色星球》在广东科学中心IMAX 3D巨幕影院上映。影片不仅拍摄到了多种海洋生物令人

科学家证实海洋酸化危及大堡礁

  任何一个曾尝试在醋中溶解一根粉笔的人都知道,海洋酸化——这是海水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污染物造成的后果——对于像珊瑚一样的石灰质生物来说是一件坏事。但是海洋酸化在许多珊瑚的病态中到底产生了多大作用呢?一项新的研究借用了一种人们餐后常做的事情:加入“钙片”抵消酸性,从而分离出了海洋酸化对珊瑚礁健康产生

2022年海洋科学专题营在青岛举办

 营员云上大合影  海洋所供图山西省营员正在认真观看直播  海洋所供图介绍中科院海洋所所史馆    海洋所供图在潮间带开展海洋生物采集   海洋所供图进行牡蛎解剖实验直播   海洋所供图  “云”游“科学”号海洋综合考察船   海洋所供图7月25日,2022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海洋科学专题营中科院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