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可降解”人工血管能“再生”血管组织

是否可以植入一种神奇的“可降解”的人工血管,用它诱导体内组织再生,最终重建出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的血管组织,造福心血管病患者?记者12日获悉,南开大学与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联合研究团队,在上述设想的关键环节——人工血管再生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该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心血管领域国际权威期刊《Circulation Research》上。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植入人工材料或器械已十分常见,但小口径人工血管由于“再狭窄”发生率高,目前尚未有成功的临床应用。研发可促进血管再生的新型植入材料,已成为世界范围人工血管研究的热点领域。 南开大学心血管生物材料团队与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血管生物学研究团队,利用一种血管再生重构中具有关键作用的蛋白Dickkopf 3(DKK3),构建了具有递送DKK3功能的人工血管,并通过体内血管移植模型考察了这一蛋白,在诱导血管祖细胞(VPC)定向迁移和促进组织再生方面......阅读全文

“干细胞及转化研究”等6个重点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发布

  5月22日,科技部官网发布了《关于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等6个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的通知》,其中,“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专项、“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重点专项、“纳米科技”重点专项 与生物医学领域相关。  关于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等6个重点专项

生物医用材料市场概况及其在3D打印中的应用

  生物材料的发展综合体现了材料学、生物学、医学等多个领域科学与工程技术的水平。同时,生物再生材料产业作为材料科学、生物技术、临床医学的前沿和重点发展领域,以及整个生物医学工程的基础,已发展为整个经济体系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  一、定义与分类  生物医用材料是一类用于诊断、治疗、修复、替换人体组织

三维细胞培养技术及其相关载体的研究进展及应用(二)

2.3 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可以通过分子设计等手段精确的控制其性质,也可以通过化工生产得到大批量性质基本相同的产品。相对于天然材料,更利于进行标准化的生产,力学强度也较好,但是生物相容性还有待提高,目前比较常用的办法是通过表面修饰在材料表面引入生物活性因子。合成高分子材料包括聚乳酸(

3D生物打印技术在口腔颌面部骨组织缺损修复的研究进展

  各种致病因素如创伤、先天畸形、感染、肿瘤等都可导致颌面部骨组织缺损及缺失,继而引起严重的面部畸形和功能障碍,在生理和心理上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骨缺损的修复治疗大致可分为3类,即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和组织工程骨移植。自体骨的骨源有限且会对机体造成二次创伤,异体骨会引起机体对其产生免疫排斥反应,同

新型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骨折不怕,植入陶瓷吧

  在人体内植入无生命的人工材料,就能诱导生命组织器官再生,调动人体自身修复功能。这种看似只能出现在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因为有了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并非遥不可及。不久前,在长春举行的中国科协年会先进材料展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张兴栋展示了一种骨诱导性人工骨生物材料,将它植入人体后,就能调动人

年终盘点:2016年国内不容错过的重磅生物研究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2016年马上就要过去了,迎接我们的将是崭新的2017年,2016年,我国有很多优秀科研机构的科学家们都做出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本文中小编盘点了2016年我国科学家发表的一些重磅级研究,以饕读者。   --结构生物学 --  1.清华大学 施一

生物医学研究中各类实验动物的选择索引

 一、两栖纲蛙与蟾蜍与人类的关系疏远、个体小、易于饲养。有冬眠、体外受精繁殖。蛙在发育过程中呼吸系统的鳃转变成肺。蟾蜍的皮肤薄,有毒腺能分泌蟾蜍素,特别是耳下腺分泌量最多。蛙的离体心脏常为生理、药理研究心脏生理、药物作用的标本。腓肠肌坐骨神经标本可作神经肌肉试验。刺激蛙的皮肤可观察反射弧的

2019中国生命科学领域CNS盘点:曹雪涛 颜宁 施一公上榜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线发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经全部更新),iNature团队对于这些文章做了系统的总结:  按杂志来划分:Cell 发表了31篇,Nature 发表了44篇,Scie

盘点:2015年医学与生物学取得重大进展的国家Top10

  美国  人脑研究取得新成果,医学与疾病防治取得多项重大突破,合成生物学成果纷呈。  2015年,美国科学家在人脑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8月,俄亥俄州立大学在实验室中培育出近乎完全成型的人类大脑,尽管它只有铅笔上橡皮擦那么大,发育程度与一个5周大胎儿的大脑相当,尚没有任何意识,但具备人脑绝大多数细

间充质干细胞最新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低免疫原性及向缺血或损伤组织归巢的特征,输入宿主体内后,可归巢于特定部位,在微环境影响下定向分化为内胚层、中胚层以及外胚层3个胚层来源组织的细胞,如骨、软骨、肌腱、脂肪、肝、肾、皮肤、肌肉、神经甚至胰腺等10余种成熟细胞,因而成为再生医学中器官修复的理想种子细胞。  最初是在骨髓

3D打印器官距离我们还有多远?

  拥有了3D生物打印机,就如同换掉机器上的老旧零件,我们将无需为寻找稀缺的捐献器官而担心;实现了人工智能,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面对可能存在的威胁与挑战,人类的发展或许又将迎来新的纪元;建立了量子通信网络,基于量子信息传输的高效和绝对安全性,更多的将享受到新一代通信技

让生物陶瓷“活”起来

生物陶瓷在软组织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生物陶瓷可以是硬邦邦的陶瓷牙冠,也可以成为融入机体的“活”的材料。  不久前,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常江在国际学术期刊Materials Today发表综述文章,总结了近年来生物陶瓷的研发进展。他表示生物陶瓷不仅能用

全面回顾:2014年全球生物医学突破进展

  美 国  遗传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细胞学攻克检测与治疗多项难题;脑科学研究记忆刺激技术帮助恢复记忆,发现大脑存在“意识开关”和“信息交换台”。  遗传学方面,杜克大学绘制出综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点图,而脆弱位点所在区域正是DNA复制机变慢或停顿的地方,揭示了许多固体肿瘤中基因异常的源头;冷泉港实验

2014年世界生物医学科技发展回顾

  生物 医学  美 国  遗传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细胞学攻克检测与治疗多项难题;脑科学研究记忆刺激技术帮助恢复记忆,发现大脑存在“意识开关”和“信息交换台”。  田学科(本报驻美国记者)遗传学方面,杜克大学绘制出综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点图,而脆弱位点所在区域正是DNA复制机变慢或停顿的地方

近期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一览

  糖尿病是现代社会的高发代谢疾病,发病的原因包括遗传因素以及环境的影响等等。这一期为大家带来的是最近在糖尿病的研究与药物研发领域的研究进展,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  1. Nature:重磅!中国科学家解析出一种B类G蛋白偶联受体全长结构,有助开发出新的2型糖尿病药物doi:10.1038/na

我国首个3D生物打印产品上市 可修复破碎的脑膜

  人的大脑头皮与头骨之间,有着一层薄薄的脑膜。如果要做脑部手术,就要先将这层薄膜切开一个口,手术后再用人体自身或其它动物的皮肤缝合。这样的程序扩大和延长了手术者的痛苦,而且有感染传染病的风险。而如今,用一种看上去像普通膏药一般的材料贴上去,就可简便快速地解决这一问题。  今年4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

前瞻布局 交叉创新 引领BT深入未知蓝海

9月20日,生物和生命健康产业将迎来年度盛会——深圳国际BT领袖峰会。其中,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深圳先进院)将担纲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深圳医疗健康大数据创新应用国际大赛两场千人活动。  观其背后,是深圳先进院在生命科学、医学领域(以下统称BT)10余年的前瞻布局、近千名高水平

“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目 录   一、形势与需求   二、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战略部署   (一)总体思路   (二)发展目标   (三)战略部署   三、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四、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五、推进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突破   (一)加强农业农村科技

全球首例自体干细胞人造气管移植手术实施成功

  定制器官是科学家和患者的共同梦想。大脑若有一天也能更换,你还是你吗?瑞典外科医生为气管癌患者制造的人造气管。  全球首例自体干细胞人造气管移植手术实施成功  近日,瑞典外科医生首次将一个完全“成长”于实验室中的人造气管成功移植入患者体内,使这位饱受折磨的患者重获新生。

华裔“大牛”Nature子刊发布干细胞新发现

  来自哈佛大学和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的一个研究小组发布了最新研究成果,他们通过在小鼠受损心脏中表达一个作用因子,启动了天然心脏干细胞的心血管再生,从而取得了针对心脏病发作的治疗的一项突破性成果。这一成果公布在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同时这项研究也揭示了少数新心肌细胞形成的作

华裔“大牛”Nature子刊发布干细胞新发现

  来自哈佛大学和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的一个研究小组发布了最新研究成果,他们通过在小鼠受损心脏中表达一个作用因子,启动了天然心脏干细胞的心血管再生,从而取得了针对心脏病发作的治疗的一项突破性成果。这一成果公布在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同时这项研究也揭示了少数新心肌细胞形成的作

美借助“脱蜡铸造工艺”打印出三维脉管系统

  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不断取得新进展,人们希望有一天能用病人自己的细胞,培养出各种人造器官,把病坏器官替换下来;或者培养出动物肌肉来做牛排,而不再杀牛取排。生物工程师们已经能在二维层面培养出任何一种组织类型,但要跨越到三维,还面临着不小的障碍。如果让大量细胞简单地堆在一起,没有合理的内部结构,它

《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

  (三)先进高分子材料   特种橡胶。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并举,走精细化、系列化路线,大力开发新产品、新牌号,改善产品质量,努力扩大规模,力争到2015年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70%。扩大丁基橡胶(IIR)、丁腈橡胶(NBR)、乙丙橡胶(EPR)、异戊橡胶(IR)、聚氨酯橡胶、氟橡胶及相关弹性体等生产

科技部发布《“十三五”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近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总体部署,为加速推进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发展,科技部特制定《“十三五”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以下为规划原文:  “十三五”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项

从基础到临床,“器官再生梦”正在成真

  显微镜下有一群发亮的细胞。那是从尿液中提取的上皮细胞,一模一样的梭型,密密地黏靠在一起;它们中间的一团小球,就是人们想获得的干细胞。就好像在拥挤的青蛙群中,变出了一团蝌蚪。这些“蝌蚪”就是再生医学的起点。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裴端卿用尿液细胞转化的干细胞,成功发育成神经组织和牙齿

全球首创生物工程角膜:让角膜盲患者重见光明

  2015年4月28日,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脱细胞角膜基质(以下简称生物工程角膜)——全球首个生物工程角膜“艾欣瞳”终于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书,获得了上市批准。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完成临床试验的高科技生物工程角膜产品,该产品于2013年成功完成临床试验,总有效率达到

3D生物打印: 未来器官移植新来源

  走在技术前沿的3D打印技术   生物3D打印以三维设计模型为基础,通过软件分层离散和数控成型的方法,将细胞等生物材料打印出特定形状的组织器官,为器官移植提供定制化器官新来源。   3D生物打印技术可让科研人员另辟途径地制造人体替换器官,虽然将其应用于医疗服务领域还需很长一段时间,但是科学家相

顾晓松:组织工程神经转化医学开拓者

  顾晓松教授是南通大学教育部·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主任,省基础医学优势学科带头人,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三十多年来,他带领学术团队在组织工程与神经再生研究方面取得突出创新性研究成果。  顾晓松提出“构建生物可降解组织工程神经”的学术观点,被作为新的理念载

世界首例生物肢体:实验室里“种”出的大鼠前肢

  猜猜上图中的物体是什么?这看起来像是一截被砍断的老鼠爪子,不过正确答案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加振奋人心:这截大鼠前肢其实是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用活体细胞培育出来的人工产物。尽管尚不完美,但这一技术可能会在未来帮助人们研制出真正具有生物学功能的义肢。  “我们目前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前臂与手掌上,用于模型系统

3D打印在医疗行业“遍地开花”,为精准医学搭建“桥梁”

论坛现场  10月15日,西安高新区管委会举办了“联创智荟开业仪式暨医学3D打印创新创业论坛”,旨在构建西安生物 “众创生态”平台,促进医学3D打印行业5大关键环节——设备、材料、软件、医学应用和资本之间的良好结合,力求打造西安医学3D打印创业高地。  该论坛作为2016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