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南京古生物所澄江动物群埋藏学和古生态学研究取得新成果

发现于我国云南的澄江动物群是全球寒武纪最早的特异埋藏化石群,保存大量具软躯体或弱矿化外壳的后生动物化石,展示了寒武纪大辐射时期海洋生态系统和后生动物多样性特征,是全球研究“寒武纪大爆发”演化事件最重要的化石宝库。 近年来,“寒武纪大爆发”时期生物多样性在不同生态空间的存在特征和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倍受学术界关注。我国的澄江动物群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展此项研究工作,澄江动物群大量软躯体化石和化石产地在空间上的广布为定量化研究整个群落在空间上变化特征提供了难得的场所,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去揭示以澄江动物群为代表的寒武纪早期生态系统特征。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赵方臣博士等在国际学术期刊《三古》(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发表了寒武纪澄江动物群区域埋藏学和古生态学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基于分布在云南东南地区41个澄江化石剖面的岩石样品沉积......阅读全文

南京古生物所二叠纪珊瑚及古生物地理研究取得新进展

  滇缅马(Sibumasu)地块由位于冈瓦纳古陆和欧亚古陆之间的一系列外来体组成,包含现今的泰国西部、缅甸、马来西亚半岛、苏门答腊以及中国滇西的腾冲、保山地块等。它们于早二叠世晚期从冈瓦纳古陆分离,在中二叠世向北漂移,并最终于三叠纪与欧亚大陆拼合。  为更好地了解滇缅马地块在早中二

副剑齿虎化石研究取得新进展

  猫科动物是食肉类中最为特化的一类,其典型特征是可伸缩的爪、短钝的吻部、发达的犬齿及裂齿、裂齿后的牙齿退化等。根据目前的化石记录,最早的猫科动物为出现于欧亚大陆渐新世末-早中新世初期的原猫Proailurus,随后,猫科动物经历了快速的辐射演化,到中新世末,扩散到除澳大利亚、南极、南美以外的其他大

南京古生物所等探讨4.4亿年前大灭绝环境变化的关系问题

  腕足类赫南特贝-三叶虫尖盾虫动物群(Hirnantia-Mucronaspis Fauna)是4.4亿年前,生活在显生宙第一次大灭绝两幕之间、已知地理分布最广、延续时间最短的一个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图1)。该动物群铸就了地球历史海洋生物演化的传奇。  奥陶纪末大灭绝中断了史前规模最大之一的奥陶

我国学者揭示亚热带水库浮游动物对温度变化的响应

  近日,中国科学院水生态健康研究组(杨军团队)在亚热带水库浮游动物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Responses of zooplankton body size and community trophic structure to temperature change in a subtro

我国学者揭示浮游动物对温度的响应过程和机制原理

  近日,中国科学院水生态健康研究组(杨军团队)在亚热带水库浮游动物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Responses of zooplankton body size and community trophic structure to temperature change in a subtro

中科院研究发现:秦岭长江系南北人群相貌分水岭

  记者从中科院获悉,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人员对分布于秦岭以北、长江以南,以及秦岭和长江之间的古代居民的头面部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秦岭和长江为我国南北方人群体质特征差异分水岭。  最近,该所吴秀杰副研究员等经过详细研究,发现新石器时代长江以南的居

古脊椎所等对华南第四纪中华乳齿象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嵌齿象科(Gomphotheriidae)是乳齿象类进化的主干类型,其分布广、属种多, 从早中新世一直延续到更新世末,分布于除南极洲和大洋洲以外的所有大陆地区,在时空上可谓长鼻类中演化最为成功的一个类群。嵌齿象科的早期成员都是长颌,后期在旧大陆和新大陆也演化出了较进步的短颌类型,中华乳齿象属

宁夏恐龙化石新发现挑战传统蜥脚类恐龙演化观点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团队于7月24日在英国《自然-通讯》上发表了他们有关蜥脚类恐龙演化的最新成果,报告了一种来自中国中侏罗世早期(1.74亿年前)的梁龙类新属种——神奇灵武龙(Lingwulong shenqi),这一发现挑战了关于梁龙类恐龙和其它新蜥脚类恐龙的起源和扩散的传统

科学家发布“神奇灵武龙”研究结果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团队7月24日在《自然—通讯》上发表了有关蜥脚类恐龙演化的最新成果。该论文报告了一种来自中国中侏罗世早期(1.74亿年前)的梁龙类新属种——神奇灵武龙,这一发现挑战了关于梁龙类恐龙和其他新蜥脚类恐龙的起源和扩散的传统观点。  新发现表明,梁龙类恐龙曾广

南京古生物所澄江动物群古蠕虫穴居行为研究取得新成果

  古蠕虫类(palaeoscolecdians)是早古生代海洋里一类常见的蠕形动物,在寒武纪、奥陶纪都比较繁盛。长期以来对古蠕虫的分类位置都存在疑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它们属于曳鳃动物。关于古蠕虫的研究更多集中于形态分类方面,对于其生活行为方式知之甚少。一些作者认为古蠕虫类在底表生活,还有

华南和东南亚地区更新世亚洲象和剑齿象摄食行为研究获

  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以极高的生态多样性著称,尤其是以长鼻类为代表的大型哺乳动物从更新世一直活跃至今。更新世中期以后,亚洲象(Elephas maximus)和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是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两种大型哺乳动物。二者在很多区域长期共存,但最终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

从化石窥见青藏高原生长的秘密

西藏始攀鲈化石伦坡拉盆地种类丰富的化石植物类群,包括棕榈、栾树、椿榆等  “多跑路,多挖土,得幸福……”10月4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吴飞翔和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副研究员苏涛分别结束了他们在青藏高原的第13次和第14次古生物考察。这两位年轻的“80后”,是青藏高原不折不扣的“

南亚猫科化石新材料研究揭示中新世生物区系格局

  南亚地处青藏高原南麓,也处在东亚/东南亚和欧洲/非洲的交汇路口。在生物区系上,南亚现在属于东洋界,其生物面貌和东南亚最为接近,而我国北方和欧洲则组成古北界,生物面貌与之存在明显的差异。然而这种生物地理区域的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地质历史时期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和地质构造运动影响,生物区系的划分

《PNAS》八大热点文章

  《PNA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是与Nature、Science齐名,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综合学科文献之一,PNAS收录的文献涵盖生物、物理和社 科学,主要内容包括具有高水平的前沿研究报告、学术评论、学科回顾及前瞻、学术论文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学会学术动态的报道和出版。近期其最受关注的文章(生物类)如

正粘病毒分离和鉴定

正粘病毒诊断 根据流感的典型临床症状及其高度的接触传染性、急性发作和迅速传播等特点,常可作出初步诊断。但为了弄清是由哪一型或哪一亚型病毒引起的,则必须进行实验诊断,即必须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或作血清学检查,才能获得确诊,尤其是在首次发现疫情的地区。 (1)病毒的分离和鉴定&n

数百恐龙脚印现身北京延庆

覆盾甲龙类与兽脚类恐龙复原图   北京延庆县日前公布发现大量恐龙足迹化石之后,相关人士纷纷将目光投向此处。   “这次发现的恐龙足迹所代表的恐龙类型具有多样性,这也使延庆成为我国侏罗纪晚期恐龙足迹种类最丰富的地方。”此次恐龙足迹的发现者和主要研究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张建平对《中国科

琥珀中雏鸟的“诉说”

  6月24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腾冲虎魄阁博物馆(筹)馆长陈光以及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古生物馆馆长瑞安·麦凯勒教授等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举行的讲座上,为听众讲述了9900万年前古鸟类琥珀背后的秘密。  今年6月8日,中加美等国的古生物学家宣布,他们发现了有史以来第一件琥珀中的雏

云南禄丰基干蜥脚型类研究取得新进展

  八十年前,“中国第一龙”——许氏禄丰龙(Lufengosaurus huenei)在云南禄丰被发现,随后的十余年间杨钟健在异常艰难的条件下对禄丰发现的恐龙及其它脊椎动物化石进行了大量研究,使之成为举世闻名的“禄丰蜥龙动物群”。云南禄丰及其周边地区的下侏罗统红层也成为世界上保存同期古脊椎动物化石最

真马演化事件研究获进展

  古马型真马(Stenonid)是旧大陆最早的真马(Equus),其出现被称作真马事件(Equus Datum)。这一事件被视为第四纪开始的标志,和发生在旧大陆的一系列重大的地质、环境与生态事件相关联。地质历史中最原始的真马肖肖尼马(Equus shoshonensis)发现于北美大陆的上新世地层

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方法的开发和应用进展

  色谱, 2021, 39(1): 4-9  DOI: 10.3724/SP.J.1123.2020.07030  微型述评  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方法的开发和应用进展  张璐瑶, 陈子谷, 杨学志, 陆达伟, 刘倩*, 江桂斌刘倩《色谱》青年编委  个人简介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小动物CT对实验动物的辐射影响(二)

1.   观察范围 本次实验主要评价并观察放射性X射线对急性损伤,特别是对造血器官的影响。同时我们针对LCT200可以定量测量骨密度及体脂肪的特点,研究了不同扫描条件对骨密度以及体脂肪测量的影响。2. 方法 (1)实验动物群・品种:小鼠(ICR)・雌雄:雄・周龄:实验开始日为7周

吴清民:动物实验安全保障不是难题

琳琅满目的烧烤,特别是烤肉,如果卫生不过关,很容易得布病。  4只羊,28名师生,一次常规的动物实验却给他们的人生蒙上了一层阴影。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东北农业大学27名学生和1名老师在羊体实验中感染了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校方9月5日召开发布会表示,事故是因相关教师在实验中

三趾马:生在高原,却不善驰骋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不仅仅在杜甫笔下,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里,马都是英雄的象征。更具体地说,马的驯化直接促进了农牧业、交通运输以及战争方式的改变,深深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但实际上,马在没有人类的时代就已经存续了很久。只是,那时的马,没有英俊威猛的外表,也

裴树文团队在泥河湾盆地百万年前古人类活动研究获进展

  泥河湾盆地地处黄土高原东北部边缘、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带,是早期人类扩散至东北亚最早且最集中证据所在地,以密集分布百万年前古人类活动遗址为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被誉为“东方的奥杜威峡谷”。然而,不同时期古人类生存年代序列、技术与行为以及对环境的适应等学术问题尚有待进一步揭示。近日,国际期刊《古地

7月24日《科学》杂志精选

  新技术可显著改善柔性材料导电性  在创制最佳导体的竞赛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的技术:将分层的碳纳米管片材沿着拉伸的纤维芯排列,这样便可制造出一种功效大得多但又柔性的导电材料。这种材料的潜力对从改善起搏器的导联和发光显示器到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都具有广泛的意义。制造一种有着高度弹性但又能在扭曲时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