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科学家首次用光改变人造超分子手性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7月11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科学家首次研制出一种人造分子,可用一束光改变其手性,这种分子可应用于包括生物医学研究、国土安全和超高速通讯在内的太赫兹技术领域,相关研究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手性分子是化学中结构上镜像对称而又不能完全重合的分子。该类分子具有迥然不同的左手或右手倾向,能用太赫兹电磁射线观察、甚至改变分子的手性是科学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该研究的领导者、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材料科学分部的张翔(音译)表示:“我们能改变天然材料的手性,但改变过程缓慢同时也会改变材料的结构,而我们新制造出的人造分子的手性却能以光速进行切换。” 张翔团队用由纳米大小的金条经过加工制成的太赫兹“超材料”,制造出了一种精巧的人造手性分子,接着将其同具有光活性的硅媒介结合,再使用一束外部光对该“超分子”进行光致激发,结果观察到了以圆偏振发射太赫兹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手性变化。而且,这种光致激发也使科学......阅读全文

第311次香山会议研讨功能超分子体系—自组装与纳米技术

以“功能超分子体系—自组装与纳米技术”为主题的第311次香山科学会议10月22日在北京举行。吉林大学沈家骢教授、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佟振合研究员、清华大学张希教授、荷兰Twente大学David N. Reinhoudt教授、德国Mainz大学Helmut Ringsdorf教授担任会议执行主席

中南大学报道三联吡啶超分子自组装的最新研究进展

  在超分子化学领域,金属络合物超分子作为一个重要的分支在过去的二十年得到飞快的发展。基于金属-有机分子配位,日本东京大学的Fujita课题组、美国犹他大学的Peter J. Stang课题组、美国阿克伦大学的George R. Newkome课题组以及英国剑桥大学的Nitschke课题组得到了大量

10人入选!2018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人出炉

  根据《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条例》,经中国化学会奖励工作委员会决议,授予清华大学陈晨等10位优秀青年化学工作者“2018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化学会向各位获奖者及其单位表示衷心的祝贺!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8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授奖名单  (按姓名拼音排序)  陈 晨 男 清华大学

最新技术实现纳米粒子薄膜1分钟完成自我装配

  报道,花费数小时时间在显微镜可见的干胶片表面形成薄膜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美国能源部(DOE)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修改了一种技术,使得自我装配的纳米粒子阵列能够在一分钟内在肉眼可见的距离内形成高度有序的薄膜。纳米粒子薄膜1分钟完成自我装配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材料科学部

聚焦“超分子组装” 建设“高分子结构与动力学”研究平台

   鸡蛋煮熟后为何会凝固?肥皂为何能去除污物?如何精准控制材料的功能与性质……这些看似寻常的问题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原理,是基础研究领域科学家们孜孜以求的课题。  11月21日至23日,美国工程院院士Edwin L. Thomas,欧洲科学院院士Egbert W. Meijer,以色列科学院、欧洲科

分子机器:应用“路漫漫”,但前景可期待

  “我感觉有点像100年前首次飞上天的莱特兄弟。那个时候人们也在问,为什么我们需要一台飞行器?”得知获得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消息后,伯纳德·费林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展望了分子机器的未来,“你们可以想象某种纳米级别的能量转化器,一种微小的可以储存能量和运用能量的机器。它开启的是纳米机器的新世界。”

吴玉清:解析本质科学问题 光谱未来发展动力无限

“七彩光谱 万象更新”主题系列访吉林大学吴玉清教授  光谱技术已迈过百年历史长河,中国的光谱分析技术亦可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今日中国的光谱技术已从国际上“跟跑”跃升到部分领域领跑的地位。在这背后,国内老中青几代科学家克服了严峻的挑战、也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伴随着将在成都召开的第21届全国分子光谱学

组装调控的超分子多色荧光体系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曲大辉教授课题组在超分子化学调控化学发光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  发光可控的荧光材料在生物成像、发光二极管、传感器以及光电器件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如何实

《自然》:单分子激光制冷首次达到接近绝对零度

  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9月19日报道,科学家使用激光,把分子冷冻到接近绝对零度,这是单分子激光制冷首次达到这样的低温。向控制物质化学物理过程,制造量子计算机迈进了一大步。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物理学家就能将原子冷却到非常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基本原理就是用激光作用在原子上使之减速。当原子

单分子激光制冷首次达到接近绝对零度

  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9月19日报道,科学家使用激光,把分子冷冻到接近绝对零度,这是单分子激光制冷首次达到这样的低温。向控制物质化学物理过程,制造量子计算机迈进了一大步。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物理学家就能将原子冷却到非常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基本原理就是用激光作用在原子上使之减

第385次香山科学会议聚焦自组装本质规律研究

  自组装是超分子科学最关键的问题之一。自组装是组装基元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自发地形成有序结构的过程,是创造新物质和产生新功能的重要手段。   出席日前在京举行的以“功能超分子体系:多层次的分子组装体”为主题的第385次香山科学会议的中外专家指出,揭示自组装的本质和规律是当前自组装研究的迫切需求;尽

白春礼:化学构筑未来生活

  2011年正值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的前身国际化学会联盟(IACS)成立100周年,也适逢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00周年。为了纪念化学的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2008年,联合国大会将2011定为“国际化学年”。   化学为我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的日常生活几乎没有

新型“超原子”兼具电性和磁性

  美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性能稳定的新型“超原子”,是由1个铁原子和8个镁原子集结而成的原子簇,具有令人不可思议的磁性。科学家们认为,电性和磁性兼备的这种超原子可用来组装分子电子设备,从而为下一代处理器、存储器和量子计算机的研制奠定基础。   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物理学教授施夫·汉纳领导的团队发现了该

单分子技术最新进展

生物学的反应是一个动态过程,具有瞬时性、微观性以及复杂性等特点。需要借助多种生物物理学的方式才能捕捉到这一细微的变化。LUMICKS一直致力于为广大客户提供最先进的单分子生物物理设备和最前沿的单分子领域进展,助力科学家在单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的奥秘。荷兰Lumicks C-Trap超分辨单分子动力分析仪

我国科学家首次观测到超低温下原子分子间的碰撞共振

  近日,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教授和赵博教授带领的团队首次成功观测到超低温下原子与分子三体系统之间的碰撞共振,揭示了此前只见于理论探讨的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量子本质,解决了超冷量子化学研究领域10余年来悬而未决的一个难题,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  宇宙中的所有原子、分子都在不停运动,它们

我国科学家首次观测到超低温下原子分子间的碰撞共振

   近日,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教授和赵博教授带领的团队首次成功观测到超低温下原子与分子三体系统之间的碰撞共振,揭示了此前只见于理论探讨的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量子本质,解决了超冷量子化学研究领域10余年来悬而未决的一个难题,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  宇宙中的所有原子、分子都在不停运动,它

IBM科学家首次拍下单个分子照片

   科学家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将单个并五苯分子的照片呈现在人们面前    出现在课本上的分子结构示意图    给单个分子观测拍照的IBM科学家团队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近日IBM的科学家首次拍摄了单个分子的照片,而一个分子要比一粒沙小上百万倍。借助原子力显微镜,科学家将单个并五苯

化学的贡献将得到更加极致的体现

  姚建年:化学的贡献将得到更加极致的体现   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和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制备及其应用,以及物质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作为一门极其重要的基础学科,化学与人类的衣食住行以及能源、信息、材料、国防、环境、医药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在社会与经济发展以及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

北大应用化学:掌握独门绝技 促进交叉创新

  “五.四”不仅是北京大学的校庆日,也是全国人民的青年节,走过120年的北京大学还有许多如此的“敢为天下先”。不久前,分析测试百科网采访了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应用化学系主任沈兴海教授,他带我们回顾了放射化学-应用化学专业63年的光辉历史并展望在新时代的发展,特别谈到我国对放射化学人才的急需,

最新研究为化学自组装研究贴上“中国标签”

催组装与自组装对比示意图。如果把组装类比为在一条河上建桥,传统自组装效率低、耗时长,在催组剂的帮助下,浮桥可快速建立起来。 课题组供图  编者按  2005年美国《科学》杂志在纪念该刊创办125周年之际,提出了21世纪100个重要科学问题和25个重大科学问题,其中唯一与化学直接相关的重大科学问题是:

科学家揭示气体分子接近绝对零度时的奇妙变化

  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对钠钾气体的分子(示意图)进行了冷却,使其温度降到只有500纳开氏度,此时分子速度变得十分缓慢,每秒只移动数厘米,从而使科学家很容易进行研究  在电场中,超低温的分子具有很强的相互作用。电场使分子极化,导致偶极矩的产生(图中箭头所示)。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发现,他们生成的超低

这个团队在光合作用捕光复合物研究中取得进展!

  经过我们公众号iPlants的查阅,发现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常文瑞院士为学术带头人,柳振峰研究组、章新政研究组与常文瑞/李梅研究组合作的团队已经在光合作用的捕光复合物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大的进展,实属了不起!其中包括以下成果:  1.2004年3月18日,Nature以封面彩图的形式发表来自中国

国际上首次实现亚纳米分辨 咱厝人带队打破所有纪录

董振超(右二)与学生进行课题讨论   6月初,世界上最负盛名和最权威的综合性自然科学期刊之一《自然》杂志正式发布一项由我国科学家首先实现的重大成果——亚纳米分辨单分子光学拉曼成像,使得单分子亚纳米分辨的单分子光学拉曼成像变为现实,将具有化学识别能力的空间成像分辨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0.5纳米,受到国

2016诺贝尔三大科学奖项揭晓

  截至10月6日,2016年诺贝尔三大科学奖均已揭晓,共7位科学家摘得桂冠。  3日晚,作为第一个被公布的获奖项目,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将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以表彰他对细胞自噬机制的发现;4日晚,三位科学家戴维·索利斯、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获得物理学奖,其成就是在物质的

“人造原子”组成完美晶格

   因为可以组织成看起来像分子的结构,一些世界上最小的晶体被称为人造原子,包括作为新材料潜在构件的超晶格。 现在,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首次观察到纳米晶体迅速形成超晶格并不断增长的过程。他们的发现将有助于科学家微调装配工艺,使其适应新型材料,如磁存储、太阳能电池、光电子以及

两代超分子“跨国结婚”防治阿尔茨海默症

  日前,南开大学郭东升课题组与德国明斯特大学巴特·扬·拉沃教授合作,让两代蛋白超分子“跨国结婚”,获得了一种全新共组装体,在抑制神经蛋白纤维化方面疗效显著。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化学》上,也为防治阿尔茨海默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新的超分子策略。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介绍,神经蛋白错

超分辨率显微镜荣获诺贝尔奖为何华人学者落选

  瑞典皇家科学院8日宣布,将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Eric Betzig、William Moerner 和德国科学家Stefan Hell,以表彰他们为发展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所作的贡献。  几个世纪以来,光学显微镜的“衍射极限”一直被认为是无法超越的。现在人们从不同途径“突破”了这

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技术成功运用于外泌体的成像和追踪

  外泌体是由细胞分泌的小膜泡,富含大量的蛋白质。考虑到外泌体在不同生理活动中的显著作用以及在诊断、药物释放方面潜在的价值,研究人员在外泌体的体外追踪和内含物分析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  目前,各种超分辨率显微镜的出现为外泌体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2016 年 9 月,东南大学先进光子学中心主任崔一

中科院“分子影像成像技术”:人类“战癌”再进一步

  这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赵丽蓉、罗京、陈晓旭、姚贝娜……但他们,最终都成为癌症的牺牲者。  这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世界癌症报告估计,2012年中国癌症发病人数为306.5万,约占全球发病的五分之一;癌症死亡人数为220.5万,约占全球癌症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  毫无疑问,癌症已经成为人类健康

庄小威等13人获Pittcon 2018杰出贡献个人荣誉奖及传承奖等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Pittcon2018将于2018年2月26日-3月1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举行。近日,Pittcon2018计划委员会公布了杰出贡献个人荣誉奖和Pittcon 2018传承奖,共有13位科学家获奖。这些奖项主要是表彰为分析化学和应用光谱学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将在Pi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