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收入达到预期的科研人有15%,多数人并不后悔读研读博

前段时间,“科研圈”发表了《读研/读博划算吗?》,探讨深造的经济收益和其他价值,并进行了一项读者调查: 从经济利益角度考虑,你认为读研/读博值不值得?或者说,读研到底是为了什么? 在过去的一周里,我们收到了三百多位科研人的心声。47.2% 的人没有考虑过收入问题或者目前没有收入, 37% 的人感觉目前的收入低于预期,只有 15.8% 的人觉得目前的收入达到或超出预期。但是从整体上看,大多数人都肯定了读研读博的价值。 “钱可以挣,兴趣挣不来” 既然每个行业都会有高薪职位,那么选择兴趣为何不可?大约一半的科研人选择了追随自己的内心,他们也更倾向于认为读研是划算的。 收入上足够普通生活就好。学习和职业道路漫漫,没有兴趣很难坚持吧,人生苦短,开心要紧。不过很有钱的话也会开心。 我以为划不划算取决于喜不喜欢和需不需要,若是自己热爱的领域,并且工作上需要,那么读研读博在精神和物质上都是划算的。 划不划算看行业需求。我觉得工......阅读全文

陈学雷研究员:兴趣是科研第一推动力

  在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陈学雷看来,尽管时代在变,人们对于科学和科学家的看法不同于以往,但在他心目中,科学依然是崇高的,兴趣是他从事科研的第一推动力。   陈学雷 研究员      《中国科学报》:您为什么选择做科研?   陈学雷:对我来说选择这条

为什么读完博士反而逃离科研?

  为什么年轻人不选择科研,为什么年轻人觉得科研很累,很烦。  社会的因素,历史的因素,似乎都可以解释一些,仍然不能真正解释为何曾经让人很羡慕的科研职业变得如此没有吸引力。  我认为,我们过去十多年的科研模式让我们(我们已经人在江湖,不能选择了)后面的年轻人失去了兴趣。那我们的科研模式有哪些让人乏味

徐坚:哪些人不适合去做科研

  如果一个社会里什么人都可以做科研,那一定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7月17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徐坚研究员在其科学网博客发表博文——《哪些人不适合去做科研?》,探讨了哪几类人不适合选择科研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这将为已经毕业或即将毕业的硕博士提供有益的启示。   前些日子,在所里的院子散步,遇

海洋国家实验室面向全球招聘科学家

  “享受人才津贴每年100万—120万元,科研补助经费300万—500万元,生活津贴500万元”。  近日,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首席科学家蔡文炬教授受聘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国家实验室”)首位“鳌山人才”领军科学家。这是海洋国家实验室面向全球引进海洋

20部门印发《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

关于印发《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的通知国科发监〔2019〕323号  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   《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已经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实施。 

20个部门印发《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值得收藏)

关于印发《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的通知国科发监〔2019〕323号  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  《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已经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实施。  

20个部门印发《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

关于印发《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的通知国科发监〔2019〕323号  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  《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已经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实施。  

科研岗位怎么成了“风险岗位”

   近年来因挪用、贪污科研经费而“落马”的专家学者时有耳闻。科研经费为何被屡屡钻空子?科研领域的诸多不端、违法行为为何屡禁不止?如何让科研经费不再成为唐僧肉?我们反对科研人员在经费报销上造假,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个造假背后的问题所在。  科研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  近年来,我国科研经费投入以每年超过2

光明日报:科研岗位怎么成了“风险岗位”

        阅读提示 近年来因挪用、贪污科研经费而“落马”的专家学者时有耳闻。科研经费为何被屡屡钻空子?科研领域的诸多不端、违法行为为何屡禁不止?如何让科研经费不再成为唐僧肉?我们反对科研人员在经费报销上造假,但我们也应该

赵亚辉研究员:科学意味着风险与坚持

         在采访中,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副研究员赵亚辉直言,“逃离科研”的话题是个伪命题,他本人更愿意用“围城”来形容:也有很多人想做科研而不成……   您如何看待科研?   赵亚辉:对科研人员来说,科学研究首先是职业,然后才是事业

交大博士血泪自述:不是读博的料,别上博士这条船

  一、前言  原先我是准备等到毕业的那一天,痛痛快快地哭过了之后,一口气写掉这篇文章的。其实一直在零散时间打腹稿,差不多已经煲熟了。刚才有同样读博士读得凄凄惨惨切切的师兄表示期待,于是一横心决定现在就写了。何况,早点让更多还没上博士这条船的弟妹们看到,提醒他们读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能多挽救一个像我

《博士劝退文》送给犹豫要不要考博的同学

  前言  原先我是准备等到毕业的那一天,痛痛快快地哭过了之后,一口气写掉这篇文章的。其实一直在零散时间打腹稿,差不多已经煲熟了。刚才有同样读博士读得凄凄惨惨切切的师兄表示期待,于是一横心决定现在就写了。何况,早点让更多还没上博士这条船的弟妹们看到,提醒他们读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能多挽救一个像我们哥

戴吾三:科研腐败治理的逻辑思考

  科研腐败治理的长期任务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推进市场化的有效监管机构建设;短期可行治理则是多种措施并举,尤其是鼓励举报,加强督察。   科研腐败有没有自身的逻辑?换句话说,科研腐败有什么内在的因果关系?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退回到二十多年前,在“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社会环境

彭思龙:科研新常态下的新规则

   到了年底,各种总结会、评估会、验收会纷至沓来,在参加这些会议的过程中,既可以感觉到静悄悄的变化,又可以发现依然存在的问题。  如今,我国正在进入新的发展过程,发展速度和模式将进入新常态。对于科研来说,紧随国家的发展变化,也将带来新的变化,形成新的规则。未来的新规则是什么呢,我们能不能预期未来的

吴亚生:吃草,马儿如何跑得好

  既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没有人认同这种使用马儿的做法。可是现实生活中,却有人这样要求我们的科研人员。   2013年10月15日,《扬州晚报》发表了《岂能坐视科研经费被当工资》一文,隐含的逻辑就是科研经费不能用于给科研人员发放工资或者增加工资。发放工资指项目聘用的无薪人员发放

王华锋:“重科学轻技术”的科研文化亟待转变

   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结果早已尘埃落定,就在结果公布后不久,笔者在网上看见这样一个牢骚帖:“为什么一些搞工程技术的人都可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而搞科研的人却没有获得?”言辞间透露出这位网民对工程技术人员获得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不解和困惑。在此,笔者以工程技术人

科学的未来在中国

  来美国这几年,为了省钱的缘故,一直都是自己理发。往往会现在洗脸的池子里铺一张报纸,然后对着镜中理发。今天,又该理发了。于是随手拿起一张我的硕士学校寄给我的校友版的校报,铺到水池子里。突然发现报纸上我师兄A的照片。于是细细的读了起来,发现说的是:A师兄获得了今年学校博后里面最高奖,并且决定回国,去

中国青年报:重视科研工作中“人的因素”

   在5月30日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九大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中,更不能口惠而实不至!讲了就必须要做到,而且一定要‘面子’和‘里子’一起做!真正让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名利双收!”总理的这番话,被科技人员

首批36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34      种苗生物工程  宁夏林业研究所(有限公司)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林业研究所(有限公司)2000年6月由事业型科研单位改制为股份制科技企业,是宁夏首家获得认定的农业高新技

做科研,你是那最合适的“三分之一”吗?

  做研究既不神秘,也谈不上神圣;日常的研究工作是与未知共舞,和失败相伴的漫长旅途,可谓步步荆棘,却也有认识真理刹那的纯粹快乐。做研究需要衡量自己是否适合这样的生活方式,不妨首先通过实践观察自己是否能够做到长期专注。  在说适合的标准前,首先谈谈不适合做科研的两类人:  1. 对科研完全不感兴趣的人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用人才激活创新机制

十年,对于不少人来说不过是转瞬之间,而对于北生所,则是沧海桑田。十年,这块被誉为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研究所,展现出一幅生命科学领域的壮伟蓝图。 在建立之初,北生所便担负特殊的历史重任:不仅要建设世界一流的研究所,更要探索出先进的现代化研究所的管理机制。自此,北生人兢兢业业,在短短十

中科院宁波所侧重民用新材料

  中科院位于华东地区的两大材料科学研究基地。分别是坐落在上海市长宁区定西路1295号的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以及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庄市大道519号的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在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根据中国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研究结果,中科院在材料科学领域

灵魂拷问:你为什么做科研?

  你为什么做科研?  作为一项在过去只有获得权贵支持才能玩的高端游戏,科学研究在现今社会已经变得不那么高高在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科研也逐渐从兴趣爱好转变为不少人的谋生工具。  在不少人眼中,“读博士”是做科研不可缺少的第一步。笔者在与不少博士生交流时发现,博士期间发文章较多或者文章较好的学生往往

中青报:从68万被冒领透视科研经费管理积弊

  近日接连爆出两条关于科研经费贪腐的新闻。   2月9日,媒体报道,原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执行院长宋茂强,伙同其妻借用亲戚、老乡身份证以“校外劳务人员”的身份冒领68万元科研经费,并签订虚假劳务合同应对财务审计。   2月14日,广东省纪委网站发布消息,广东省科技厅原副厅长王可炜涉嫌严重违纪,

陈宜瑜:女性申请青年科学基金年龄放宽到40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陈宜瑜   今天是三八国际妇女节,值此节日之际,我代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向全国广大女性科研人员致以节日的问候!作为国家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科学基金始终高度重视女性科研人员培养工作,积极探索扶持女性科研人员的有效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女性科研人员成长的良好环

科技日报:“用数据说话”应更重视“科学性”

  近日,“40%”成了媒体讨论科技话题的“热数字”。先是有作者为同一人的《科研投入大国何以成为科研创新大国》、《别让万亿科研投入成为“唐僧肉”》两篇文章见诸报刊,作者在文中很“机智”地引用某市副市长的话:“全国科研经费大概只有40%是真正用于科技研发的,60%都用于开会、出差等”,由此,作者进行了

刘忠范院士专注纳米20年 望碳材料贴中国签

上图 刘忠范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做实验。   北纬39.99度、东经116.31度,这是北京大学纳米化学研究中心的地理坐标,是200多名纳米化学人科研生涯的起点,是它的创始人、“万人计划”入选者刘忠范回国20年来事业的中心点。   眼前的刘忠范被各种中、英、日的学术书刊以及化学模型包围着,他爽朗、健

评论:打破阻碍创新的层层枷锁

   “要极大调动和充分尊重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精神,激励他们争当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自觉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当下,创新成为发展的唯一出路。“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

代表委员热议逃离科研:重塑精神是关键

  去年年底,中科院老师程代展发博文,惋惜自己一名非常有科研潜力的学生转行,随即引发了一场关于“逃离科研”的讨论。  该个案之所以引起较大共鸣,恰恰在于其反映了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些现状,即基于大环境的影响和外界诱惑,许多科研“潜力股”选择转行,做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其背后则是不

“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刘红:把科幻做成科学

   人物小传  刘红,1964年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荣获2019年“全国五一巾帼奖章”。刘红30多年从事环境保护和生命保障系统研究,所主持研究的“月宫一号”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曾完成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