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Nature:从结构上揭示疟原虫接管人红细胞的机制

疟疾是一种传染病,通过被疟原虫感染的蚊子叮咬传播给人们。它每年影响2亿多人,而且每年导致近50万人死亡。当被蚊子叮咬时,疟原虫入侵人红细胞,获取红细胞膜的一部分,并在它的自身周围形成一种保护性的区室,即液泡(vacuole)。 正常的红细胞过于简单而无法提供足够的营养物来支持活跃生长的疟原虫。侵入红细胞中的每个疟原虫就像是生活在一个空仓库中,必需产生数百种疟原虫“效应”蛋白将红细胞重塑为一个适合生长的家。疟原虫输出蛋白转运体(Plasmodium translocon of exported proteins, PTEX)是将这些疟原虫蛋白运输到红细胞中的蛋白复合物。PTEX起着门卫的作用;若没有它,这些效应蛋白就会被困在液泡中。但是迄今为止,科学家们并不知道PTEX如何参与将这些蛋白运输到红细胞中。图片来自Nature, doi:10.1038/s41586-018-0469-4。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洛......阅读全文

儿童红细胞性状与疟疾风险相关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的研究员已经确定,某些儿童血红细胞特征可以增加或减少罹患疟疾的风险。这一发现可以帮助人们制造未来新的抗疟疾药物和抗疟疫苗。  2008年到2011年间,NIAID的科学家和合作者们跟踪调查了马里1543名6个月到17岁的儿童,马里是一个儿童

Nature子刊:潜在的疟疾疫苗

  恶性疟原虫裂殖子入侵人红细胞,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过程,由宿主受体和寄生虫配体之间的特殊相互作用介导。日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的科学家们,发现了疟原虫入侵人红细胞期间的一个关键过程,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发现了一种方法来阻止这个入侵过程。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最近的Nature Commu

两篇Nature解答疟疾传播之谜

  疟原虫究竟怎样进入有性阶段,多年来这个问题一直令人迷惑不解。日前两个相互独立的研究团队发现,疟原虫发育成为有性形式(配子体)的过程,受到一个主要基因开关的控制。这两篇文章将于二月二十三日发表在Nature杂志上。   配子体是疟原虫感染蚊子的唯一形式,而启动配子体发育的基因活化需要AP2-G蛋

Nature医学:O型血为何能抵御疟疾?

  众所周知,血型与输血有着密切的关系。血型除了可提供输血和受血的依据之外,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不同血型的人,各种疾病的发生率也不一样。例如,AB型血的人在晚年更容易出现记忆力衰退问题,相关阅读《Neurology》:血型可以影响记忆力?。有研究指出,与通用性O型血、Rh因子阴性(R-)血型相比,2型

上海同济大学Nature发表疟疾研究重要发现

  来自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法国巴斯德研究所、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证实核酸外切酶介导的新生(nascent)RNA降解导致了与重症疟疾相关的一些基因沉默。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6月29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同济大学医学院的张青锋(Qingfeng Zhang)研究员和法

Nature专题直击艾滋病,结核和疟疾疫苗

  疫苗无疑是医学史上最大的胜利之一,然而这种激活免疫遁甲的方式不仅还存在一些造成困局的异常现象——如国内近期发生的乙肝疫苗事件,而且对于许多致命的病原体来说,还远远不够。   更甚者,针对三个世界上最大的杀手:结核病,疟疾和艾滋病,我们也还没有完全有效的疫苗能对抗疾病,3月5日的Nature杂志

NATURE:副作用阻碍抗疟疾药物在塞拉利昂的推广

  在12月初,在塞拉利昂公共卫生工作者给252万人发放了抗疟疾药物。这一工作是为了遏制接近历史最高峰的疟疾发病人数,并且反过来,也是为了减少埃博拉病毒的误诊病例数量,因为部分的疟疾患者具有与埃博拉患者相似的症状。政府计划在1月中旬发放另一批抗疟疾药物。  但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会限制这种称为大规模

机体的红细胞如何不断进化来帮助人类对抗疟疾?

  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或许都并不了解抗疟疾药物、蚊帐,甚至对疟疾的基本知识都并不太了解,但我们的机体仍然能够有效抵御疟疾的感染,在人类与疟疾激烈的斗争中,人类生存的一种方式就是使我们对病原体变得并不那么友好,而这或许就是事实。  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我们机体遗传密码中发生的随机差异会无意中降低

机体的红细胞如何不断进化来帮助人类对抗疟疾?

  自从人类最初从我们的原始祖先进化以来,我们就陷入了与人类遭遇的最大传染病—疟疾的斗争之中,疟疾是一种致死性疾病,其是由疟原虫通过蚊子叮咬来传播引起人群致病的,每两分钟就有1名孩子因感染疟疾而死亡。2016年在91个国家中(大部分位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大约有2.16亿疟疾感染病例,相比前一年增加

Nature:靶定疟原虫的PI4K来消除疟疾

  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CUMC)的研究者在内的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在11月27日的Nature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鉴定了常见疟疾寄生虫在感染人类的各个生活史阶段中所必需的一种关键代谢酶。这项研究成果,可能会为抗击疟疾——世界上最致命的疾病之一——带来新的治疗途径。   CUMC 微生物

Nature子刊:科学家用疟疾检测癌症,这是以毒攻毒吗?

全球每年约有900万人死于癌症,早期诊断对有效治疗和生存至关重要。近日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利用一种粘附在癌细胞上的疟疾蛋白可以诊断人类早期癌症!他们希望这种方法不久能用于癌症筛查。“利用这种新方法,我们能够灵敏地从血液中提取单个癌细胞,且捕获癌细胞的数量比现有方法多,这为早期发现癌症提供了机

世界疟疾日——零疟疾从我开始 | 盘点疟疾研究最新进展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五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诺氏疟原虫。一旦疟原虫通过蚊子叮咬进入人体,它们先在肝脏中增殖,随后侵入红细胞,在那里,它们导致所有的疟疾症状。疟疾能通过受感染的蚊虫叮咬传播,影响

怎样预防疟疾?

  疟疾的预防,指对易感人群的防护。包括有个体预防和群体预防。个体预防系疟区居民或短期进入疟区的个有,为了防蚊叮咬、防止发病或减轻临床症状而采取的防护措施。群体预防是对高疟区、爆发流行区或大批进入疟区较长期居住的人群,除包括含个体预防的目的外,还要防止传播。要根据传播途径的薄弱环节,选择经济、有效,

Nature:对青蒿素有抗药性的疟疾的一个标记

  青蒿素抗药性在所分离出的东南亚疟疾病原体“镰刀形疟原虫”中的传播,可能会葬送为在全世界根除这种疾病所做努力。监测抗药性这一重要工作一直受阻于缺少一个分子标记。   现在,Frédéric Ariey及同事识别出了“镰刀形疟原虫”青蒿素抗药性的一个主要决定因子,它也许能提供这样一个标记。他们

首次从结构上揭示间日疟原虫入侵人红细胞机制

疟原虫入侵人体的年轻红细胞,随后开始在整个身体中扩散。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澳大利亚和美国的研究人员利用低温电镜技术(cryo-EM)首次在原子水平上揭示出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如何入侵人体红细胞的三维蓝图。他们绘制出这种疟原虫与它们入侵的年轻红细胞之间的首次接触,从

疟疾细胞图谱,极大加快疟疾研究和疗法开发

  疟原虫是疟疾的致病因子,是具有不同形态发育阶段的单细胞生物,每个阶段都专门生活在极其不同的环境和宿主细胞类型中。这种形态多样性的基础是对它的紧凑基因组的严格调控,不过大约40%基因的功能仍然未知,这阻碍了有效药物和疫苗开发的速度。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允许构建发育过程、细胞多样性

疟疾肾病的病因

  人类对几种人体疟原虫普遍易感。疟原虫感染是本病的惟一诱因。人们发现同一时期内疟疾流行区肾脏病发病率远高于非流行区。临床和组织学研究,在患者肾小球内免疫复合物中有疟原虫抗原物质,进一步证实了疟疾是产生肾脏病的重要病因。

疟疾肾病的概述

  疟疾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血尿和水肿,4种疟疾均可并发此症,但以三日疟较多见。疟疾所致的急性肾衰竭患者,可有高热、大量出汗、摄入水量不足导致有效血容量降低,继而代偿性交感神经活性增高,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肾血管强烈收缩,导致肾血流量明显降低,则可引起或加重肾功能不全。[1]

《疟疾的诊断》解读

本标准规定了疟疾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适用于各类医疗机构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疟疾的诊断。   本次修订与2006年版相比主要做了如下改变:   1.为了和世界卫生组织的通用文件相一致,修改了原标准术语和定义中的“带虫者carrier”,将其改为“无症状感染者Asymptomat

疟疾中医诊疗技术

  疟疾是由雄性按蚊叮咬人体,将其体内寄生的疟原虫传入人体所致的原虫病。人类疟疾有4种,由4种不同的疟原虫引起,即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和恶性疟原虫所致。传染原为现症病人和无症状带虫者。唾液中含有孢子的雌性按蚊叮咬人是其传染途径。病人病前有在疟疾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近年有疟疾发作史或近期接受过

疟疾肾病的诊断

  1、疟疾的诊断  (1)多数病例在发热前有时间长短不一的寒战或畏寒。  (2)体温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持续数小时,然后很快下降,继而有不同程度的出汗。每隔2~4小时测量体温1次,分析体温曲线,则可发现夜间的体温往往降至正常或在常温以下。  (3)发作有定时性,发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且有一定的规

疟疾的鉴别诊断

  对于症状不明显的疟疾,或疑似疟疾的其他疾病,应进行鉴别。疟疾有发热和肝、脾肿大症状,应与有此特征性症状的其他疾病相鉴别。  1、与常见疾病鉴别  (1)血吸虫病既往史中曾有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接触过疫水和有尾蚴皮炎史。发热和肝、脾肿大、消化道症状有腹泻、黏血便等,常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吸虫病试剂盒

Nature大型研究成果:75个红细胞遗传位点

  12月6日的Nature杂志在线版又公布了一项最新的大型研究成果――由英国伦敦帝国学院,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等处领导的,超过100个研究机构,包括英,美,荷兰,法,德,爱沙尼亚等研究人员在内的一个研究团队公布了血红细胞形成的最新遗传位点,采用的技术是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方法,分析了 135,367个

世卫组织呼吁疟疾流行国家加强对疟疾的防治

  世界卫生组织4月24日在日内瓦推出新的疟疾防治指导,呼吁疟疾流行国家加强对疟疾病例的检查、治疗和跟踪监测,以拯救更多生命。    世卫组织指出,疟疾流行国家应确保对每个疑似疟疾病例进行检查,为确诊疟疾患者提供可靠的抗疟药物,并通过及时和准确的监测系统跟踪疟疾疫情。目前在一半疟疾流行的非洲国家

Nature:从基因到功能,红细胞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一项新研究正揭示机体如何生成红血细胞,以及随时调控红细胞中血红蛋白(haemoglobin)量的机制。利用全基因组分析技术,研究人员将有可能与红细胞形成相关的遗传区域数量增加了一倍,随后的果蝇研究获得了关于这些区域功能的一些新认识。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   血红蛋白是

两篇Nature:让细胞“劫持者”作茧自缚

  疟原虫入侵红细胞之后,会利用宿主细胞的膜为自己建立一个保护性隔间。这种寄生虫需要劫持红细胞以获得营养并排出废物。为此,它们启动了一系列程序最终将红细胞转变为自己的安乐窝。  华盛顿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负责上述任务的蛋白必须跨越小隔间上的一个孔道才能进入红细胞。科学家们在体外培养的细胞中阻断了这

疟疾肾病的鉴别诊断

  1、急性血吸虫病  有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疫水接触史和尾蚴性皮炎史,常见腹泻和黏血便等消化系统症状和干咳等,与疟疾不同的是肝大者占90%以上,以左叶较显著,白细胞数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尾蚴膜反应、环卵沉淀试验或大便孵化阳性。  2、丝虫病  多数有既往发作史,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无贫血和脾

有关疟疾的检查介绍

  1、血象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多次发作后下降,恶性疟尤重;白细胞总数初发时可稍增,后正常或稍低,白细胞分类单核细胞常增多,并见吞噬有疟色素颗粒。  2、疟原虫检查  血液涂片(薄片或厚片)染色查疟原虫。并可鉴别疟原虫种类。骨髓涂片染色查疟原虫,阳性率较血片高。  3、血清学检查  抗疟抗体一般在

疟疾实验室检查

1.除贫血外,白细胞总数减少。2.确诊需要血液涂片找到疟原虫。疟原虫在急性发作前和发作期间易于找到。厚滴血片较薄血涂片检出率高。对疑似患者多次未能检到疟原虫者,可用0.1%肾上腺素(O.Olmg/kg)皮下注射,于注射后15、30分钟采厚滴血片再进一步找疟原虫。必要时可在髂骨嵴做骨髓穿刺作厚滴骨髓片

疟疾的诊断方法介绍

  1、流行病学  有在疟疾流行区居住或旅行史,近年有疟疾发作史或近期曾接受过输血的发热患者都应被怀疑。  2、临床表现  典型的周期性寒战、发热、出汗可初步诊断。不规律发热,而伴脾、肝大及贫血,应想到疟疾的可能。凶险型多发生在流行期中,多急起,高热寒战,昏迷与抽搐等。流行区婴幼儿突然高热、寒战、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