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心衰标志物

有关心衰标志物检测的共识①BNP和NT-proBNP测定均可用于可疑心衰患者的监测,但二者同时监测是不必要的。②BNP/NTproBNP的参考范围应根据年龄(每10岁为一个年龄段)、性别分别建立,上限可定为第95或97.5百分位数。③在应用BNP/NT-proBNP确诊心衰并判断严重程度时,须建立与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Ⅰ~Ⅳ级相关的cutoff值。BNP/NT-proBNP最适cutoH值应采用ROC曲线法确定,同时进行临床有效性评估。④肾功能、肥胖和甲状腺功能等都可影响BNP/NT-proBNP的浓度,对于存在相关功能障碍的人群(无HF),应单独进行研究并建立适宜的参考范围。⑤对于BNP的测定没有一级参考物质用于定标,不同分析系统间测定结果有差异。目前临床上应用的NT-proBNP测定系统只有一个(Roche),因此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⑥BNP在体外25℃保存1小时会降解10%~20%稳定性差:NT-proBNP在......阅读全文

心衰标志物

有关心衰标志物检测的共识①BNP和NT-proBNP测定均可用于可疑心衰患者的监测,但二者同时监测是不必要的。②BNP/NTproBNP的参考范围应根据年龄(每10岁为一个年龄段)、性别分别建立,上限可定为第95或97.5百分位数。③在应用BNP/NT-proBNP确诊心衰并判断严重程度时,须建立与

心衰标志物

有关心衰标志物检测的共识 ①BNP和NT-proBNP测定均可用于可疑心衰患者的监测,但二者同时监测是不必要的。 ②BNP/NTproBNP的参考范围应根据年龄(每10岁为一个年龄段)、性别分别建立,上限可定为第95或97.5百分位数。 ③在应用BNP/NT-proBNP确诊心衰并判断严重程度时,

心衰病因及其标志物检测

心衰及其标志物检测是关于医学检验职称的生化检验知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了相关内容与考生分享,希望给予大家帮助!心衰是心力衰竭的简称,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原因是心肌本身的病变,例如心肌梗塞。心肌梗塞时,心脏有一部分肌肉坏死,不能收缩,此时心脏就失去了“供血”的功能。长期的高血压、心肌炎、心肌病、风湿性心

心衰生物标志物全面盘点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发布,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仍旧首位,每5例死亡中2例死于心血管病,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3.30 亿。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一种,其发病率正在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增加;此外关于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新数据显示,2012

心衰病因及其标志物检测

心衰是心力衰竭的简称,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原因是心肌本身的病变,例如心肌梗塞。心肌梗塞时,心脏有一部分肌肉坏死,不能收缩,此时心脏就失去了“供血”的功能。长期的高血压、心肌炎、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可以最终引起心力衰竭。成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最常见的病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

反映心脏功能(心衰)的标志物

理想的反映心脏功能(心衰)的标志物应该高度灵敏、高度特异、重复性好、实验室之间标准化,可检测范围内CV应该很小,使检测值的小变化确实反映了病人病情的变化;检测应该易于操作,使临床医生能及时得到结果并用于治疗;标志物的变化应确实能准确反映病人病情的变化和预后。可根据连续观察标志物调整治疗措施,提高临床

专家视点:如何解读心衰标志物?

  BNP vs NT-proBNP  什么是生物标志物?生物标志物可以通过血液检查获得,能帮助临床医生诊断、鉴别疾病、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比如说,肌酐和肌钙蛋白就都是生物标志物。我们使用的生物标志物太多了,以至于有时候我们甚至都没有真正“认识”某些标志物。  最近,利钠肽俨然成了最受关注的生物标志

心衰治疗

  最新揭晓临床研究    TOPCAT:对射血分数正常心衰的再次挑战    过去几十年,射血分数减低心衰的治疗取得重大进展,患者生存率明显改善,但射血分数正常心衰研究收效甚微。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被证实可改善心梗后及射血分数减低心衰生存率,但对射血分数正常心衰的研究尚在探索中。    TOPCAT是第

研究发现心衰患者特殊标志物,或可预测1-3年内死亡风险

  一项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领导的研究揭示了一种新的方法来预测哪些“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在一到三年内死亡的风险更高。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是指那些有心脏损伤但不需要住院的患者,尽管他们具有相似的特征,但有些人的疾病进展迅速,有些则保持稳定。研究表明,神经肽Y(一种由神经系统释放的分子)水平较高的患者在一

急性心衰管理

  限盐和限水    一系列研究挑战着我既往观念,让我们重新思考很多自己曾以为已经明了的关于急性心力衰竭的理论。Ken McDonald博士(都柏林)研究了限盐、限水的作用,认为没有证据支持这个曾经被认为标准治疗的做法是正确的。McDonald指出,限制进水没能给患者带来明显的获益[JC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