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抗心律失常药

十九章 抗心律失常药心律失常是心动频率和节律的异常。可分为两类,即缓慢型:包括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用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治疗。过速型:包括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颤动等,是本节讨论的药物。第一节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 一、正常心肌电生理 (一)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Ap)和静息电位(Rp) P167图22-1。(二)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1、自律性:4相自动去极化。2、传导性:(1)膜电位水平(2)O相去极速率 P167图22-1。3、有效不应期(ERP)数值大,心肌不起反应的时间延长,不易发生快速型心律失常 P168 图22-4。二、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学机制(......阅读全文

抗心律失常药

十九章  抗心律失常药心律失常是心动频率和节律的异常。可分为两类,即缓慢型:包括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用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治疗。过速型:包括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颤动等,是本节讨论的药物。第一节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 

抗心律失常药的生化检测

抗心律失常药可通过不同作用机制,改变心肌细胞的自律性、传导性、动作电位时程、有效不应期等电生理特性,用于治疗各种心律失常。显然,药物所致上述心肌电生理特性过度改变,将导致新的心律紊乱,因此这类药大多安全范围狭窄。由于心肌血液供应丰富,该类药血清浓度较能反映靶位浓度,并大多与治疗作用和毒性反应,特别是

关于抗心律失常药的药物简介

  抗心律失常药是一类用于治疗心脏节律紊乱的药物。随着对心脏电生理特性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机制的了解,使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有了较大的进展。  心律失常是心动频率和节律的异常,它可分为快速型与缓慢型二类。缓慢型心律失常可用阿托品或拟肾上腺素类药物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比较复杂,它包括房性期前收缩、房性

简述抗心律失常药的病理机制

  心肌细胞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工作细胞,包括心房及心室肌,主要起机械收缩作用,并具有兴奋性及传导性。另一类为自律细胞,具有自动产生节律的能力,也具有兴奋性和传导性。这些特殊分化的细胞同时组成了特殊的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心房传导束、房室结(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和浦肯野纤维。

简述抗心律失常药的药物机理

  主要是通过影响心肌细胞膜的 Na+、Ca2+及K+转运,影响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各时期,抑制自律性和(或)中止折返而纠正心律失常。  由于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比较复杂,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也多不相同,因此在选择药物时必需作全面考虑,并应讲究用药的剂量及方法,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关于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介绍

  Ⅰ类  阻断心肌和心脏传导系统的钠通道,具有膜稳定作用,降低动作电位0相除极上升速率和幅度,减慢传导速度,延长APD和ERP。对静息膜电位无影响。根据药物对钠通道阻滞作用的不同,又分为三个亚类,即Ⅰa、Ⅰb、Ⅰc。  (1)Ⅰa类 适度阻滞钠通道,复活时间常数1~10s,以延长ERP最为显著,药

关于抗心律失常药电生理特性的介绍

  1.兴奋性 兴奋性是心肌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兴奋性高低可用刺激的阈值作指标,阈值大表示兴奋性低,阈值小表示兴奋性高。心肌细胞膜动作电位各时相中兴奋性不同,可产生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及超常期等周期性兴奋性改变。  2.自律性 窦房结、房室结和房室传导系统均为自律性细胞,即达4相最大舒张电

抗心律失常药的电生理学机制介绍

  心律失常主要是由于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或两者兼有。  1.冲动形成异常——自律性增高 自律性与4期舒张除极化速度、最大舒张电位及阈电位有关。4相舒张除极化速度加快,阈电位下移或最大舒张电位变小,即与阈电位的差距减小,则自律性增高。如交感神经兴奋,4相K+外流减少,促进Na+、Ca2+内流

抗心律失常药物联合应用

  心律失常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症,可见于心脏、非心脏的器质性与非器质性疾病。近年来,心律失常介入治疗飞速发展,许多心律失常可得到根治;但是,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仍然是心律失常治疗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本文回顾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历史与抗心律失常药物联合治疗现状。    一、心律失常药物历史回顾    心律失常药

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相关介绍

  现临床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已近50余种,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大多数学者同意根据药物对心脏的不同作用原理将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以下四类,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其中Ⅰ类药又分为A、B、C三个亚类。  (1)Ⅰ类 即钠通道阻滞药。1)ⅠA类 适度阻滞钠通道,属此类的有奎尼丁等药。2)ⅠB类 轻度阻滞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