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一种特殊的人类蛋白竟能帮助疟原虫感染宿主机体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大阪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引发疟疾的疟原虫或会依赖一种人类肝细胞蛋白来发育感染人类机体的红细胞并引发疾病,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靶向作用这种名为CXCR4的人类蛋白或有望阻断疟原虫的生命周期并抑制疟疾的发生。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大约有2.19亿疟疾病例,其中大约有43.5万人因感染疟疾而死亡;受感染的蚊子会将疟原虫以一种棒状孢子体的形式传播给人类,这些杆状孢子体能够进入肝脏病入侵肝细胞,一旦进入细胞后,疟原虫的孢子体就会发育成为球形的红细胞外期形式(EEFs),最红就会产生数千个能够扩散到红细胞并引发疟疾的裂殖子。 研究者Masahiro Yamamoto说道,疟原虫的孢子体转化成为EEFs似乎会受到严格的控制以便其仅会在肝细胞中发生,而并不是在寄生虫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然而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清......阅读全文

抗疟疾领域最新研究进展一览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的抗疟疾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  1. Science:重大突破!根治疟疾有戏!选择性抑制PfCLK3蛋白可杀死处于各个发育阶段的疟原虫  doi:10.1126/science.aau1682.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

Nature:从结构上揭示疟原虫接管人红细胞的机制

  疟疾是一种传染病,通过被疟原虫感染的蚊子叮咬传播给人们。它每年影响2亿多人,而且每年导致近50万人死亡。当被蚊子叮咬时,疟原虫入侵人红细胞,获取红细胞膜的一部分,并在它的自身周围形成一种保护性的区室,即液泡(vacuole)。  正常的红细胞过于简单而无法提供足够的营养物来支持活跃生长的疟原虫。

世界疟疾日——零疟疾从我开始 | 盘点疟疾研究最新进展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五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诺氏疟原虫。一旦疟原虫通过蚊子叮咬进入人体,它们先在肝脏中增殖,随后侵入红细胞,在那里,它们导致所有的疟疾症状。疟疾能通过受感染的蚊虫叮咬传播,影响

两篇Nature:让细胞“劫持者”作茧自缚

  疟原虫入侵红细胞之后,会利用宿主细胞的膜为自己建立一个保护性隔间。这种寄生虫需要劫持红细胞以获得营养并排出废物。为此,它们启动了一系列程序最终将红细胞转变为自己的安乐窝。  华盛顿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负责上述任务的蛋白必须跨越小隔间上的一个孔道才能进入红细胞。科学家们在体外培养的细胞中阻断了这

一种对疟原虫传播到蚊媒起关键作用的调节性蛋白

  最近,两个独立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作为主要的基因调控因子调节疟原虫有性阶段雌雄细胞发育(这种有性阶段的疟原虫称为配子体)的调节性蛋白,该发现揭示了长久以来困扰疟原虫生物学界的一个秘密,其发现对人类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个蛋白,我们称之为AP2-G,是激活一系列启动配子体发育的基因所必须的,而配

11月27日《自然》杂志精选

   新型2D纳米材料的新性质  二维材料会具有与三维材料明显不同的性质,这个现象长期以来都受到深入研究。在这篇论文中, Beatriz Noheda及同事通过建立用于二维材料合成的一条不同寻常的路径(这条路径能够产生独特的化学环境和新颖的功能——在该研究中这种新颖功能就是一种复合氧化物中的磁性),

两篇Nature解答疟疾传播之谜

  疟原虫究竟怎样进入有性阶段,多年来这个问题一直令人迷惑不解。日前两个相互独立的研究团队发现,疟原虫发育成为有性形式(配子体)的过程,受到一个主要基因开关的控制。这两篇文章将于二月二十三日发表在Nature杂志上。   配子体是疟原虫感染蚊子的唯一形式,而启动配子体发育的基因活化需要AP2-G蛋

周正洪组:冷冻电镜研究蛋白组比传统方法强在哪?

  自DNA重组技术和蛋白亲和纯化方法问世以来,研究人员利用蛋白异源表达纯化技术与X射线晶体衍射学方法解析了大量蛋白的高分辨结构,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细胞中各种重要生命过程分子机制的认知【1】。然而这种方法需要大量高纯度蛋白样品,无法应用于异源系统表达量较低或或不易结晶的蛋白样品,比如大的蛋白复合物。

Nat Commun:科学家开发出抵御疟疾的新型改良药物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弗莱堡大学的研究人员揭示了抗疟疾药物阿托伐醌与其靶向蛋白结合的分子机制,文章中,研究者利用X射线晶体学技术对携带活性成分的蛋白质

再立新功的巴斯德方案——疟疾预防

  疟疾是一种感染性疾病,而且在青少年人群中是致死率最高的一种疾病。每年在非洲地区有80%的青少年死于疟疾,死亡人数接近100万。虽然近年来疟疾的致死率有所下降,但我们还需要开展更多工作来挽救这些孩子的生命。Seder最近报道了一种通过静脉接种的减毒疟原虫新疫苗,该疫苗取得了非常好的预防效果,这让我

7月31日《自然》杂志精选

  肺癌基因组的分析结果 来自“癌症基因组图谱研究网络”的这篇报告发布了230个切除的、未处理过的肺腺癌样本的分子特征。对转录组、基因组、甲基化组和蛋白质组所作的综合分析识别出了高速度的体细胞突变、包括RIT1和MGA在内的显著突变的基因以及由体细胞基因组变化驱动的剪接改变,并且说明存在

基因突变致青蒿素失效:消灭耐药性疟原虫成防疟重点?

  围绕湄公河三角洲的地区因为疟疾虫泛滥而声名狼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疟原虫已两次对关键药物产生耐药性,其潜在的基因突变无情地席卷全球,迫使公共卫生官员不得不寻找抵抗疟疾的新方法。  现在,耐药性突变再次卷土重来。过去十年,治疗疟疾最有效的药物青蒿素已在柬埔寨、缅甸、越南、老挝以及泰国边境地区越来越

《自然》及子刊综览

  《自然》  通过神经刺激恢复大鼠膀胱功能  根据近日《自然》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一种通过电刺激和光输入控制神经活动的生物光电子系统可以恢复大鼠的膀胱功能。经过进一步的研发和测试,该系统或能成为一种治疗疾病和器官功能障碍的新方法。  生物电子医学采用工程系统刺激神经系统,以缓解疾病症状。这类系统可

颜宁等提出饿死疟原虫 或有助开发新型抗疟药

  8月28日,原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颜宁团队和清华大学药学院教授尹航团队合作,在《细胞》上在线发表了题为《抑制恶性疟原虫糖摄入的结构基础》研究论文。同时,该研究的“姊妹篇”《靶向PfHT1蛋白正构-别构双位点的选择性抗疟药物开发》也于生物预印本网站BioRxiv在线发表。 研究展

Nature:揭示疟原虫通过PfHT1摄取葡萄糖机制

  糖分子是大多数有机体中的基本燃料来源。在恶性疟原虫中,葡萄糖的摄取对它的生命周期至关重要。像在其他细胞中一样,糖通过转运蛋白---专门为糖穿过细胞膜而设计的分子门户---转运到疟原虫中。  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阐明了这种转运蛋白的作用机制。相

Science关闭细胞的入贼之门

  来自哈佛大学T. H. Chan公共卫生学院及Broad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确定了人类红血细胞表面的一种蛋白质是疟原虫侵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入口点。这一称作为CD55的蛋白对于恶性疟原虫侵入过程中能否将自身附着到红血细胞表面起决定性作用。研究发现为开发出一些治疗和预防疟疾的新疗法开辟了一条有前景的道

我国学者成功开发出胎盘靶向药物投递新工具VAR2CSA

  胎盘相关妊娠疾病如子痫前期、胎儿宫内发育受阻等严重损害母亲和胎儿的健康,但是目前临床上并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其中,开发药物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将药物特异性投递到胎盘,从而避免药物对母亲各器官和胎儿的毒副作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殖健康研究室范秀军副研究员与韦恩州立大学医学院Nihar R

法英合成可阻止疟原虫生长的物质

  新华社巴黎9月27日电 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和法国国家科研中心27日发表联合公报称,他们和英国伦敦皇家学院的研究人员成功合成两种新的化合物,能够抑制恶性疟原虫生长所需的一种蛋白酶的活性,快速阻止疟原虫生长。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24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   研究人员成功合成出名为BI

上海巴斯德所等发现恶性疟原虫实现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

  7月3日,《自然》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江陆斌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发现了恶性疟原虫在人体内实现免疫逃逸的表观遗传分子机制,并为研制新型疟疾疫苗提供了实验基础。针对该研究结果,《自然》于7月3日专设“疟疾论坛”板块进行了讨论。来自美国Stowers医学研究所的 Jerry Wo

上海同济大学Nature发表疟疾研究重要发现

  来自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法国巴斯德研究所、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证实核酸外切酶介导的新生(nascent)RNA降解导致了与重症疟疾相关的一些基因沉默。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6月29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同济大学医学院的张青锋(Qingfeng Zhang)研究员和法

寄生虫全基因组测序:为寄生虫疾病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我们一直没什么办法研究顶复门寄生虫所有基因的功能,”Whitehead研究所的Sebastian Lourido说。“现在我们找到了一个好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研究寄生虫的各种问题,从获取营养、应答免疫压力到遗传学互作,是相关领域的一次重要飞跃。”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寄生在

Cell:CRISPR/Cas9再获重要突破

  Whitehead研究所的科学家们首次对顶复门(Apicomplexa)生物进行了全基因组筛选。这项重要的研究成果于九月二日发表在Cell杂志上。顶复门的单细胞寄生虫会引起疟疾、巴贝斯虫病、隐孢子虫病和弓形虫病,但我们对这些家伙还知之甚少。  “我们一直没什么办法研究顶复门寄生虫所有基因的功能,

机体的红细胞如何不断进化来帮助人类对抗疟疾?

  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或许都并不了解抗疟疾药物、蚊帐,甚至对疟疾的基本知识都并不太了解,但我们的机体仍然能够有效抵御疟疾的感染,在人类与疟疾激烈的斗争中,人类生存的一种方式就是使我们对病原体变得并不那么友好,而这或许就是事实。  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我们机体遗传密码中发生的随机差异会无意中降低

机体的红细胞如何不断进化来帮助人类对抗疟疾?

  自从人类最初从我们的原始祖先进化以来,我们就陷入了与人类遭遇的最大传染病—疟疾的斗争之中,疟疾是一种致死性疾病,其是由疟原虫通过蚊子叮咬来传播引起人群致病的,每两分钟就有1名孩子因感染疟疾而死亡。2016年在91个国家中(大部分位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大约有2.16亿疟疾感染病例,相比前一年增加

Science:单基因突变能够显著降低疟疾的感染风险

  研究者们最近发现了一类存在于血红细胞中的单基因的突变,这类突变能够帮助机体抵抗疟疾。这一发现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机体抵抗疟疾的作用机理,而且为新型疗法的开发也提供了思路。  最近,由来自英国的研究者们对撒哈拉地区的原始部落中的几千人进行了全基因组的测序,用于寻找与疟疾有关的多种不同的血细胞标志物。 

2017年5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点研究

  5月份即将结束了,5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点研究值得学习呢?小编对此进行了整理,与各位分享。  1.Science:重磅!开发出延缓癌细胞生长的新方法  doi:10.1126/science.aai9372  癌症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疾病,但是它的定义是相当简单的:细胞发生异常和不受控制

杀死疟原虫的新方法:居然是细菌!

  ►中科院上海植生生态所等发现能在按蚊中进行持续跨代传播的新共生细菌,能高效驱动抗疟效应分子快速散播到整个蚊群中,使按蚊成为无效的疟疾媒介,实现从源头上阻断疟疾传播。图片由中科院上海植生生态所提供。   作为一种古老的疾病,疟疾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即使是在21世纪的今天,包括非洲、东南亚、拉丁美

2月4日《自然》杂志精选

  封面故事:雾气中的蜘蛛网   在有雾的早晨,蜘蛛网会闪闪发光,这表明它们能以很高的效率从潮湿空气中收集水滴。对草间的蜘蛛网所做的一项研究显示,这种能力取决于蜘蛛网湿了之后所发生的一个结构变化。“湿后重构”的纤维以周期性纺锤节为特征,后者由随机的纳米纤维构成,被排列整齐的纳米纤维节点分隔开。

疟疾新抗药性背后的因素

  在本期杂志中,有两个研究小组报告了新出现的疟疾药物青蒿素抗药性背后的分子机制。由Judith Straimer领导的一个小组证实,疟原虫K13基因中的“推进器突变”造成了该抗药性。由Sachel Mok和同事所撰写的第二份报告对抗药疟疾中的基因表达进行了检查并得出结论:这些突变可帮助疟原虫修复蛋

Nat Chem:开发出可有效抑制疟疾传播的新型药物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Chemistry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等处的研究者通过对小鼠模型进行研究揭示了,阻断疟原虫中一种名为NMT的酶类就可以有效抑制小鼠的疾病症状,研究者目前正在设计靶向作用NMT的新型分子,他们期待早日进行临床试验来验证新型分子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