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在医学电阻抗成像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杜江峰领导的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在无损医学电阻抗成像领域取得一系列进展。该团队基于自主研发的图像重构框架成功实现了无损医学电阻抗图像在多个不同成像方式下的高分辨重建。相关成果发表在近期的IEEE Transactions 系列期刊上,包括2篇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以及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Imaging 和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各1篇。 医学影像在现代医学中广泛使用,对于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无损医学电阻抗成像技术作为新发展的影像技术,具备对人体无害、使用方便且设备价格相对低廉等核心优势,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然而,该成像技术在临床医学上受制于成像精度低、鲁棒性差等因素未能获得长足的进步,......阅读全文

中国科大光催化复合材料设计取得系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熊宇杰教授课题组,通过与江俊教授和张群副教授在材料设计与合成、理论模拟和先进表征中的“三位一体化”合作,在光催化复合材料设计方面取得系列进展,最新研究进展发表在7月23日出版的Advanced Materials 上。两篇论文分别被期刊以内封面和内封底的形式加以介绍,这两项

中国科大在超冷原子拓扑量子体系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及同事陈帅、邓友金等与北京大学刘雄军、维也纳工业大学、卡尔加里大学的合作者们,在超冷原子拓扑量子体系的实验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他们用量子淬火动力学方法在人工合成的二维自旋轨道耦合超冷原子体系中得到了直接判断体系拓扑的动力学判据,并据此精确测定了体系的拓扑相图。相关研究成

中国科大在可燃冰绿色可持续利用领域取得新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6796.shtm

中国科大团队在人工神经元突触的量子成像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孙方稳课题组和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核科学技术学院邹崇文课题组合作,制备了基于二氧化钒(VO?)相变薄膜的类脑神经元器件,并利用金刚石中氮-空位(NV)色心作为固态自旋量子传感器探测了神经元突触在外部刺激下的动态连接,展示了类脑神经系统中多通道信号传递和处理过程。这项研究成

中国科大在气体传感器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易建新副教授课题组近日在多维探测和识别的气体传感器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据悉,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化学电阻-电位型多变量传感器,实现了单一传感器对多种气体和火灾特征的三维探测和准确识

中国科大在气体传感器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易建新副教授课题组近日在多维探测和识别的气体传感器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据悉,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化学电阻-电位型多变量传感器,实现了单一传感器对多种气体和火灾特征的三维探测

中国科大在量子物理教育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113.shtm

中国科大在并发程序精化验证领域取得突破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梁红瑾和导师冯新宇教授等人在并发程序精化验证领域取得突破,提出了一种基于依赖-保证的模拟技术(简称RGSim),用以支持并发程序间的精化关系的模块化验证。研究成果已被计算机学科国际期刊TOPLAS正式录用。   程序精化验证旨在证明不同计算机程序

中国药科大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中药应用历史悠久,临床疗效明确。但因其组成成分复杂、作用环节多样,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即共同发挥药效的是哪些成分(群)这一关键科学问题一直没有说清楚,阻碍了其以药品身份进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81421005)、重点项目(81130068)、面上项目

中国科大二维材料系列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国际功能材料量子设计中心在二维材料系列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理论上预言了在GaN(001)衬底上可外延生长单层蓝磷,并提出非常规的“半层-半层”生长机制。该研究成果以Half Layer By Half Layer Growth of a Blue

中国科大复合光催化剂设计取得系列进展

  太阳能被认为是21世纪最清洁的能源,而光催化是一种可以直接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的途径,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新能源技术。无机半导体材料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光催化活性物质,通常高光催化活性的半导体都具有宽带隙,因而只能有效地吸收紫外光。由于紫外光只占太阳光全谱的5%左右,因此非常有必要发展能够广谱吸光并

我国学者在二维MXene生物医学应用领域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陈雨研究员和施剑林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介孔与低维纳米材料课题组)开展了二维MXene的多种类可控合成以及针对肿瘤诊疗的生物医学应用的系统研究工作,这些工作涉及MXene本身的酶催化降解、MXene的体内外细胞吞噬行为、对多区近红外光的响应、高效的光热肿瘤治疗、诊

天津医科大学在miRNA研究领域取得系列成果

  汤华教授实验室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非编码小RNA对肿瘤细胞恶性行为及病毒的增殖调控与机制的研究。已发现20多种miRNA分子对肿瘤细节生长,运动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用确定其对不同的癌基因及抑癌基因在转录后水平调节作用从而影响细胞凋亡、细胞周期、EMT、血管形成等。此外,首次发现细胞 miRNA

中国科大在非编码RNA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吴缅、梅一德教授研究组揭示了长片段非编码RNA通过调控肿瘤细胞瓦伯格(Warburg)效应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杂志Cell的子刊Molecular Cell。   相对于正常细胞,肿瘤细胞的代谢方式在整体上发生了改变,其中一个

中国科大在并发程序验证研究中取得进展

  1月20日至23日,第43届编程语言原理国际会议(简称POPL)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圣彼德斯堡召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副研究员梁红瑾和教授冯新宇在并发程序验证领域取得新进展,首次设计出一种验证并发对象无饥饿性与无死锁性的程序逻辑,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第43届POPL上。  多处理器系统上的并发程序在执

中国科大在单自旋量子调控研究中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杜江峰领导的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建立了在量子系统中实现基于非厄米哈密顿量的量子调控普适理论,并通过对金刚石量子比特的高精度量子操控,首次在单自旋体系中观测到宇称时间对称性破缺。该研究成果以Observation of parity-time sy

中国科大合作在量子模拟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杜江峰团队的彭新华教授等和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刘仁保的理论研究组合作,在多体系统的量子模拟方面取得新进展,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探测虚磁场中李-杨零点的实验。该研究成果作为“编辑推荐论文”发表在近日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上。  1952年,李政道和杨振宁证明了Ising铁磁

中国科大在固液界面力学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1805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Thomas Young)在研究润湿和毛细现象时描述了界面张力和接触角的定量关系。两百多年来,杨氏方程已成为润湿领域最基本的理论之一。虽然基于热力学能量最小化方法可推导得到该方程,但是研究者一直致力于从力学角度解释杨氏方程,并验证其在纳米尺度的有效性。该领域仍存

中国科大在电催化析氢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氢被认为是环境友好的清洁能源,电催化分解水可以制备高纯氢气,在碱性介质中电解水是最有可能实现产业化制氢的技术。一直以来贵金属是该领域活性最高的催化剂,近年来科研人员持续探索致力于将过渡金属发展成高活性碱性析氢电催化剂以降低成本,然而很多催化剂的活性与贵金属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将少量的贵金属与过渡

中科院在自愈合离子皮肤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人体皮肤是一个重要的身体器官,它能够通过离子传输机制实现机械外力的感知,例如压力、应变以及扭转等。同时,它还具有自我修复能力,能够在外部损伤后恢复初始功能。受人类皮肤感知结构的启发,已经有个别研究团队报告了几种具有离子传输机制的离子皮肤。它们具有高抗干扰性、出色的空间分辨率以及对静态和动态刺激的出色

无色透明聚酰亚胺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无色透明聚酰亚胺(CPI)广泛用作柔性显示器件的盖板、基板以及触控层面板,这些领域要求CPI具有高玻璃化转变温度(Tg)、低热膨胀系数(CTE)、出色的光学透明度和良好的力学性能。传统聚酰亚胺由于其共轭的芳香骨架和电荷转移络合物的形成,颜色多为黄色甚至棕黑色。通过合理的结构改性可以获得CPI,常用的

中科大在活性物质拓扑结构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彭晨晖教授团队等在光控活性物质拓扑结构转换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前述团队和香港科技大学张锐教授团队合作,以各向异性的液晶材料为研究对象,利用光学构型的方法制备了可编程控制的三维拓扑结构。这项基础研究有助于理解活性软物质中的三维拓扑结构,成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

中国天眼FAST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1月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菂研究员领导的团队,通过FAST平台,采用原创的中性氢窄线自吸收方法,首次获得原恒星核包层中具有高置信度的塞曼效应测量结果。3月18日,李菂领导的团队通过分析包括FAST、美国绿岸望远镜GBT在内的多项数据,首次提出了能够统一解释重复快速射电暴偏振频率演化的机制

中科大在肿瘤光声成像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3日消息,该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梁高林教授课题组和袁月教授课题组近日在肿瘤光声成像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  对大多数癌症来说,疾病早期的五年存活率远远高于疾病晚期,并且

中国科大等在炎症发生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尺度国家实验室(筹)、医学中心及中国科学院天然免疫和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教授周荣斌、江维研究组与王均研究组、白丽研究组及中山大学教授崔隽研究组合作,揭示了胞内氯离子通道蛋白CLICs家族在NLRP3炎症小体活化中的重要作用。该项研究成果于8月4日发表在《自然-

中国科大等在炎症发生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尺度国家实验室(筹)、医学中心及中国科学院天然免疫和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教授周荣斌、江维研究组与王均研究组、白丽研究组及中山大学教授崔隽研究组合作,揭示了胞内氯离子通道蛋白CLICs家族在NLRP3炎症小体活化中的重要作用。该项研究成果于8月4日发表在《自然-

中国科大在巢湖水华蓝藻天敌研究中取得进展

  蓝藻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进而参与调控生物圈的碳氮循环。然而,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蓝藻的过度繁殖导致水华,带来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在中国的第五大淡水湖——巢湖中,每年都发生严重的水华污染,目前仍然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控制巢湖蓝藻水华的爆发。噬藻体是一种特异性侵染蓝藻的病毒,

中国科大等在软物质准晶研究中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徐宁研究组与复旦大学教授谭鹏合作,在非常简单的软物质模型体系中发现了准晶的存在,该发现为准晶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相关成果12月12日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液体在缓慢降温或加压的情况下发生对称性破缺形成有固定旋转对称性的固体。晶体由于结构空间

中国科大在治疗肝纤维化研究中取得进展

  10月4日,国际学术期刊ACS Nano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梁高林课题组和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廉哲雄课题组的合作研究成果,文章标题为Tandem Enzymatic Self-Assembly and Slow Release of Dexamethasone Enha

中国科大在量子精密测量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067.shtm 中新网合肥5月6日电(记者 吴兰)记者6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精密测量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陈耕等人与香港大学同行合作,利用量子不确定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