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利用低温强磁场STM观测到马约拉纳束缚态

寻找马约拉纳束缚态是当前凝聚态物理研究的热点问题。马约拉纳束缚态是实现拓扑量子计算的基础。近日,清华大学物理系李渭副教授、薛其坤教授的研究团队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黄富强研究员及南京大学的张海军教授合作,在一种新型的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2M-WS2中发现了马约拉纳束缚态存在的证据,这是科学家首次在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中观测到马约拉纳束缚态存在的证据。该研究成果以“2M相WS2中各向异性的马约拉纳束缚态的证据”(Evidence of anisotropic Majorana bound states in 2M-WS2) 为题在线发表于7月8日的《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2M-WS2磁通中的马约拉纳束缚态 理论预言,当材料同时具有s波超导的体态和非平庸的拓扑表面态时,在外磁场下,该材料的磁通中心会存在马约拉纳束缚态。近年来,这样的材料体系被逐渐发现,但现有的材料或存在以下问题:超导转变温度较低,需要极......阅读全文

铁基超导体超导涡旋中马约拉纳零能模的拓扑本质

  铁基超导体超导涡旋中的马约拉纳零能模是当前人们关注的前沿问题。近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丁洪、中科院院士高鸿钧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Liang Fu通力合作,在铁基超导体FeTe0.55Se0.45单晶样品上发现了伴随马约拉纳零能模出现的涡旋束缚态能级序列半整数

马约拉纳零能模中近量子化的电导平台发现了

  马约拉纳费米子是由物理学家埃托雷·马约拉纳(Ettore Majorana)预言的一种基本粒子,其具有电中性且反粒子是自身。在凝聚态物理的材料体系中,被拓扑缺陷上束缚的马约拉纳准粒子,其产生湮灭算符满足自共轭关系,通常呈现出零能电导信号,被称为马约拉纳零能模。理论证明,马约拉纳零能模满足非阿贝尔

2019年中国学者发表CNS统计,谁是CNS发表之王?

  物理与材料学领域  【1】2019年12月11日,中科院物理所张余洋、丁洪及高鸿钧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Nearly quantized conductance plateau of vortex zero mode in an iron-based superconducto

中科院发布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12月1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科院以“三个面向”为线索,在系统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广大科研人员取得的众多重大科技成果基础上,发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15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成果15项、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成果10项。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表10篇CNS,全球学术排名表现出色

Science: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量子力学再取新突破  实现对量子系统的调控是人类认识并利用微观世界规律的必然诉求,也是诸多前沿科学领域的核心要素。自旋作为一种重要的量子调控研究体系,在世界各国的量子计划中均被列为重点研究对象。开展单自旋量子调控研究有助于人们在更深层次上认识量子物理的基础科学问题,

《科学》首次发表中国科学家在铁基超导体领域研究成果

  最近,《科学》发表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表面物理实验室马旭村研究组与清华大学物理系薛其坤研究组合作,在铁基超导体FeSe电子配对对称性研究中取得的新进展。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在Science杂志上刊登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铁基超导体是继铜

建立分享与共研平台 2019牛津仪器低温应用研讨会召开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9年10月17日,“2019牛津仪器低温应用研讨会”在南京玄武湖畔举办。本次研讨会特别邀请了来自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牛津仪器的低温应用科学家,带来低温磁场环境下科学研究及应用的专题报告,共同分享仪器操作的相关经验。

盘点|2019年中国学者在CNS发表30篇文章 近半独立完成 !

  2019年即将结束,中国学者总共在Cell,Nature及Science发表了180项研究成果,其中生命科学领域有105篇,材料学有30篇,化学有12篇,地球科学有15篇,物理学有18篇。我们盘点一下材料学:  按杂志来划分:Cell 发表了0篇,Nature 发表了11篇,Science 发表

物理所单层硅烯的低温动态相变及超导电性研究取得进展

  硅与碳同属于元素周期表的IV族元素。理论工作表明,硅烯具备与石墨烯类似的狄拉克型电子结构,其布里渊区同样有六个线性色散的狄拉克锥。由此,很多在石墨烯中发现的新奇量子效应,都可以在硅烯中找到相对应版本。而且,硅烯还具备石墨烯没有的一些优势,例如硅烯的非共面结构使得硅烯具有更强的自旋轨道耦

物理所在大能隙二维拓扑绝缘体ZrTe5中观测到拓扑边界态

  众所周知,二维拓扑绝缘体的体内是绝缘的,而其边界是无能隙的金属导电态。且这种金属态中存在自旋-动量的锁定关系,相反自旋的电子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由于受到时间反演不变性的保护,它们之间的散射是禁止的,因此是自旋输运的理想“双向车道”高速公路,可用于新型低能耗高性能自旋电子器件。当前实验已经确定具有量

物理所单层硅烯低温动态相变及超导电性研究取得进展

  硅与碳同属于元素周期表的IV族元素,理论工作表明,硅烯具备与石墨烯类似的狄拉克型电子结构,其布里渊区同样有六个线性色散的狄拉克锥。由此,很多在石墨烯中发现的新奇量子效应,都可以在硅烯中找到相对应版本。而且,硅烯还具备石墨烯没有的一些优势,例如,硅烯的非共面结构使得硅烯具有更强的自旋轨道耦合,能在

石墨烯上锰磁性原子间自旋交换作用及其调制研究获进展

  纳米尺度的磁性小团簇(由数个原子组成)是构建纳米磁性器件和自旋电子器件的基本单元,也是研究磁性原子间自旋交换相互作用的理想体系。如何在原子尺度上直接测量和研究两个磁性原子间的自旋耦合强度,实现对其自旋交换作用的调控是重要的基础问题,在实验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如何构建具有相互作用的由两个或有限

27T水冷磁体扫描隧道显微镜原子分辨率成像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是一种集合了精密机械设计、微弱信号测量、智能数据采集的高精尖机电一体化设备。STM不仅能够提供材料表面原子分辨率形貌,还能够结合扫描隧道谱学(STS)获得材料的能带结构信息,这些可以和量子理论进行精确比对,广泛应用

中国科大在铋超薄膜表面能谷和自旋电子态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王兵研究组在铋(Bi)超薄膜表面能谷和自旋电子态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于3月11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小组的博士生杜宏健和副教授孙霞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具有蜂巢状六方晶格的二维材料,在动量空间中其导带和价带边附近的能带通常存在

功能分子体系中较高Kondo温度的物理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在原子尺度上对单个原子/分子实现精确操纵以及对其物性实现可控调制一直是凝聚态物理及其应用领域中最重要的前沿研究之一,相关研究具有极强的挑战性。多年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高鸿钧院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在这个领域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图1. 分子

超全面锂电材料常用表征技术及经典应用

  在锂离子电池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希望获得大量有用的信息来帮助我们对材料和器件进行数据分析,以得知其各方面的性能。目前,锂离子电池材料和器件常用到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表征方法和电化学测量。  电化学测试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充放电测试,主要看电池充放电性能和倍率等;(2)循环伏安,主要是看电池的充放

经典材料分析七种方法:成分,光谱,质谱 ,能谱

  材料的逆向分析是现行材料研发中的重要的手段,也是实现材料研发中的最经济、最有效的的研发手段。如何实现材料的逆向分析,从认识材料的分析仪器着手。  成分分析简介  成分分析技术主要用于对未知物、未知成分等进行分析,通过成分分析技术可以快速确定目标样品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是什么,帮助您对样品进行定性定量

常用材料测试方法总结

成分分析:  成分分析按照分析对象和要求可以分为 微量样品分析 和 痕量成分分析 两种类型。 按照分析的目的不同,又分为体相元素成分分析、表面成分分析和微区成分分析等方法。  体相元素成分分析是指体相元素组成及其杂质成分的分析,其方法包括原子吸收、原子发射ICP、质谱以及X射线荧光与X射线衍射分析方

拓扑绝缘体的实验研究获系列进展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马旭村研究员领导的研究组与清华大学物理系薛其坤教授领导的研究组合作,在三维拓扑绝缘体薄膜的外延生长、电子结构及有限尺寸效应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一系列进展。     拓扑绝缘体是最近几年发现的一种新的

单分子器件电子输运通道调控及其巨磁阻效应研究获进展

  信息技术的成功发展离不开电子学器件的小型化。对器件小型化的追求促使了人们对单分子器件的研究和理解,以求最终实现以单分子为基本单元构筑电路。单分子器件已经成了在纳米尺度研究各种有趣物理现象和机制的平台。在原子尺度上对单个原子/分子的量子态实现精确操纵以及对其物性实现可控调制一直是凝聚态物理及其应用

Ag/CeO2和Ni/CeO2模型催化剂的界面性能

Ce02具有很高的氧储存/释放能力,担载金属的氧化铈催化剂广泛应用于汽车尾气净化、低温水-气变换和乙醇水汽重整等重要的催化反应体系中。以Ce02为载体的金属Ag和Ni催化剂除了在以上重要催化反应中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外,还具有低成本和易制备的特点,因而获得广泛应用。因此从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此类催化

国内首台超快扫描隧道显微镜问世 实现飞秒级时间分辨

  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江颖教授团队及其合作者研制出国内首台超快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实现了飞秒级时间分辨和原子级空间分辨,并捕捉到金属氧化物表面单个极化子的非平衡动力学行为,该工作于5月19日发表在物理领域顶级期刊《

见证中国电子显微学新时代 记2019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9年10月16日,2019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在合肥隆重举行。本届年会主题是“中国电子显微学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共开设了10个精彩分论坛,为中国电镜人带来一场学术盛宴。本次会议共有近1300余人出席、参与。分析测试百科网与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共同为您带来年会精彩报导。北

合肥研究院提出下层原子散射表面电子扫描隧道显微学证据

  一直以来,人们对下层原子与表面电子态之间的关系缺乏认识,因而导致了一系列的争议。近期,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陆轻铀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集体干涉”理论模型,通过引入层间作用因子,能够定量地揭示它们之间的关联。相关研究以《下层原子散射表面电子的扫描隧道显微学证据》(Scanning tunnel

2篇Science 2篇Nature 1篇Cell 2019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果丰硕

  2019年4月10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薛永泉/张冰研究团队等人在Natur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 magnetar-powered X-ray transient as the aftermath of a binary neutron-star merger的文章。  于此同时,iNature还

扫描探针纳米加工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在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呈爆炸式增长。对如此众多的信息怎样实现检测、转换、传输、存储和处理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过去的五十年里,晶体管的特征尺寸已按Moore定律由1cm降低到目前的近0.1μm,如今最新型的微处理器集成了4000多万个晶体管,到201

《科学仪器评论》—陈东敏小组—扫描隧道显微技术研发

近年来,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资助下,中科院物理所陈东敏研究组致力于扫描隧道显微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在仪器自主研制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研究进展。他们成功研制出具有对称式机械结构的双探针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探头,并通过主动降噪技术大大提高了STM系统的信噪比。同时,他们通过多

科学家发现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与安徽大学量子材料与物理研究所等合作利用低温强磁场扫描隧道显微镜/谱仪(STM/STS)对一种典型的过渡金属硫族元素化合物2H-NbSe2及其微量Ta掺杂单晶样品进行探测研究,研究人员通过对该体系的高分辨隧道谱测量和理论分析,证实了该体系存在非弹性电子隧

物理所国际首次实现朗德g因子原子尺度上的空间分辨

  理解与调控纳米量子结构的自旋特性是自旋电子学领域前沿研究课题。例如,原子的朗德g因子,它反映了原子所在空间环境的局域精细自旋相互作用,可以为分子自旋态的调控及其在未来自旋器件中的应用提供重要信息。对于分子体系,通常的技术手段测得的g因子是大量分子的平均信息,无法得到单分子内部的在单原子尺度上g因

金属和合金微观分析常用技术盘点

  一种金属或合金的性能取决于其本身的两个属性:一个是它的化学成分,另一个是它内部的组织结构。所以,对金属材料的成分和组织结构进行精确表征是金属材料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性能控制的前提。材料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形貌分析、物相分析、成分分析、热性能分析、电性能分析等。本文就金属材料的形貌分析、物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