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云南天文台系外行星大气逃逸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生闫冬冬及其导师郭建恒等详细研究了系外行星大气的流体动力学逃逸,并修正了估计行星物质损失率的能量限制方程。近期,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 观测和理论发现一些系外行星经历着大气逃逸。大气逃逸可以影响行星的组成、分布和演化等。行星大气的物质损失率是表征大气逃逸的一个重要物理量。行星受到主星强烈的X射线和极紫外线(XUV)辐射,其大气会被加热后膨胀从而克服行星的引力势而逃逸,并伴有持续的物质损失。逃逸的粒子还具有一定的动能和热能。单位时间内逃出的粒子质量被称为物质损失率。假设加热大气的能量全部用来克服行星的引力势,可以推导出估计行星物质损失率的能量限制方程。该方程指出物质损失率正比于行星接收到的XUV辐射流量与行星平均密度的比值,并且与行星大气的加热效率和XUV特征吸收半径有关。 在该工作中,闫冬冬等人利用大气逃逸的一维流体动......阅读全文

云南天文台系外行星大气逃逸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生闫冬冬及其导师郭建恒等详细研究了系外行星大气的流体动力学逃逸,并修正了估计行星物质损失率的能量限制方程。近期,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  观测和理论发现一些系外行星经历着大气逃逸。大气逃逸可以

光学波段信号可当探测热木星大气逃逸探针

记者18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了解到,该台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发现光学波段的信号可以作为探测热木星大气逃逸的探针。国际著名期刊《天体物理杂志快报》发表了这一成果。  早在2003年,人们通过观测远紫外波段的信号,发现离主星很近的热木星大气中处在低能态的较冷氢原子以一种剧烈的形式向外逃逸

云南天文台建成国际领先太阳观测系统

  5月14日,由云南省科技奖励办公室组织的“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成果鉴定会”在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召开。鉴定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艾国祥、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能鸿、云南大学教授张力等天文学和相关工程技术领域的学者、专家组成,经过现场测试(5月12日)和质疑讨论,鉴定委员会形成如

云南天文台在LAMOST双星研究方面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研究员钱声帮等人利用我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光谱巡天资料,对两种不同类型的双星(EA和EW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以《LAMOST食双星的物理特性与演化状态》为题在美国《天体物理杂志增刊》上发表。该工作给出了12000颗左右

云南天文台在LAMOST双星研究方面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研究员钱声帮等人利用我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光谱巡天资料,对两种不同类型的双星(EA和EW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以《LAMOST食双星的物理特性与演化状态》为题在美国《天体物理杂志增刊》上发表。该工作给出了12000颗左右双

研究揭示系外行星大气逃逸产生的统计分布特征

  10月18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天体物理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季江徽研究员课题组与德国马普天文研究所Thomas Henning教授、Christoph Mordasini博士等合作成果,给出了系外行星大气逃逸对行星族群的整体分布产生的统计结

云南天文台发现新型的特殊双星轨道变化模式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博士周肖等人对密近双星半人马座V752进行观测和分析研究,发现了一种双星轨道变化的新模式。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上。   密近

云南天文台慢脉动B型星研究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恒星物理组吴涛、李焱等通过模型分析,构建了一个新的慢脉动B型星(SPB星)星震学诊断图,并对空间望远镜CoRoT观测的SPB星HD 50230进行了详细的星震学分析。8月14日,国际天文学杂志《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发表了

中国虚拟天文台2010年学术年会在云南举行

  11月25日至28日,由云南天文台和昆明理工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国虚拟天文台2010年学术年会(China-VO 2010)在云南举行。来自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昆明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重庆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丽江师专、南京天光所、清华大学、上海天文台、天津大学、天

云南天文台双白矮星星族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大样本恒星演化研究团组博士李振威等利用最新得到的物质交换稳定性判据,并结合双星星族演化模型,探索了银河系内双白矮星星族的物理性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天文与天体物理》(Astronomy & Astrophysics)上。  白矮星是宇宙中一种古老的化石,对研究恒星演化

云南天文台发现Rastall引力理论合理的新依据

  国际杂志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博士李瑞、研究员王建成等人的研究成果,他们对一种修改引力(Rastall引力)在星系尺度的应用开展了理论分析和观测约束的研究,发现椭圆星系中物质(包括暗物质)

云南天文台揭示太阳U形暗条形成机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128.shtm记者6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了解到,该台研究人员近期探究并揭示了一个太阳暗条和与其相邻的色球纤维之间,连续磁重联导致的一个U形暗条的形成机制,国际天文学期刊《天体物理学报》发表了相关

云南天文台两项科研成果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

  6月29日下午,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在昆明隆重举行2009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表彰奖励为云南省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单位。   颁奖大会上,云南天文台钱声帮研究员主持的科研项目《重要演化阶段上密近双星的观测研究》获自然科学类一等奖;

云南天文台在经典新星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经典新星是发生在白矮星表面的热核反应现象,对星系化学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了解到,该台研究人员在经典新星领域获得了新进展,研究结果可以用来限制经典新星爆发过程中的白矮星混合理论。相关成果发表在关注天文与天体物理领域最新进展的国际中文期刊《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上。  经典新

云南天文台首次观测到日冕滑动磁场湮灭新证据

  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研究人员使用抚仙湖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NVST)的高分辨观测数据,首次报道了日冕中扇面—脊磁场位形下圆形耀斑带的来回滑动运动现象,并阐明了这种运动所反映的精细物理过程。最新一期国际天文学杂志《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  磁场重联又称磁场湮灭,是天

云南天文台立体观测到太阳暗条纵横双向振荡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164.shtm 科技日报昆明2月19日电 (记者赵汉斌)暗条是由悬浮在太阳大气中冷等离子体物质构成,表现为暗的吸收结构,其磁场信息对理解暗条的形成、稳定和爆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日,中国科学院

云南天文台发现太阳暗条物质来源的物理机制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研究人员,利用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NVST)的高时空分辨率观测数据,揭示了太阳物质来源以及传输过程的重要物理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上,该项工作主

云南天文台发现形成太阳暗条的观测证据

  记者14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研究人员近期发现了色球蒸发及日冕凝聚导致太阳暗条形成完整而清晰的观测证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上。  太阳暗条在太阳大气中很普遍,它们由悬浮于太阳日冕中冷而密的等离子体组成。对暗条的形成和演化进行研究,可对理解太阳大气活动

中科院云南天文台国内首次实现月球激光测距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应用天文研究团组长期从事月球激光测距技术研究,经过对若干关键技术攻关后取得重大突破。2018年1月22日晚,团组利用1.2m望远镜激光测距系统,多次成功探测到月面反射器Apollo15返回的激光脉冲信号,在国内首次成功实现月球激光测距。1.2m望远镜月球激光测距月球激光测距观

云南天文台团队在太阳日珥研究方面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研究人员利用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NVST)以及其他空间望远镜的数据,针对太阳日珥中精细结构及其动力学过程进行研究,探讨了日珥中大尺度上升羽状物(plume)的形成物理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天文学与天体物理》(Astronomy and As

云南通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情况

  记者从云南省环保厅今日上午召开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7年以来,云南省环境空气质量持续保持优良,呈稳中向好趋势,目前已基本完成《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的各项重点任务。   云南省环保厅副巡视员方雄介绍,2017年,云南省环境空气质量总体继续保持优良。全省16

云南精准施策抓实大气污染防治

  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拥有良好生态环境和丰富自然资源的云南省,始终坚持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生态环境保护重要任务抓紧抓实,全省上下有效联动,凝心聚力推动重点工作,千方百计加大资金投入,挖潜创新弥补薄弱环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明确的各项重点任务已全面落实。  2017年,全省

云南天文台等在日冕物质抛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9月23日,最新出版的一期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Physics上,发表了中科院云南天文台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Ilia I. Roussev博士等人撰写的一篇科学论文Explaining fast ejections of plasma and exotic X-ray emiss

云南天文台关于太阳爆发中日冕扰动的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太阳活动及CME理论研究”团组博士研究生谢小妍及其合作者,通过磁流体动力学(MHD)数值模拟来探究太阳爆发过程中产生的扰动。他们近期发表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上的研究成

云南天文台等太阳耀斑环系统上方结构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太阳活动及CME理论研究团组博士研究生蔡强伟、研究员林隽及其合作者研究发现,在太阳的极紫外图像中观测到的耀斑环顶上方的扇形结构(supra-arcade fan,SAF),有可能是能够对带电粒子进行有效加速的终止激波存在的区域。该项研究的合作者分别来自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

云南天文台全面启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工作

  7月5日上午,中科院云南天文台召开了全台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动员大会。会议由党委书记赵世荣主持,台长韩占文出席会议并作动员报告。中国质量协会科学技术分会秘书长王富良应邀到会介绍了有关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内容。   会议开始,韩占文宣读了台务会关于云南天文台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工作

云南天文台伽马射线暴辐射机制研究获得新进展

  近期,国际天体物理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2013,ApJ, 776, 17)发表了中科院云南天文台毛基荣和王建成在伽马射线暴辐射起源方面的研究进展。   伽马射线暴简称为“伽马暴”,是宇宙中伽马射线突然增强的一种现象。伽马射线是波长小于0.1纳米的电磁波,

云南天文台在太阳黑子衰退研究的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和研究基地与云南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合作,首次对α型太阳黑子的衰变过程开展统计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的局部强磁场区,黑子和黑子群衰退过程也是太阳大气局部磁场的演化过程

云南天文台在太阳紫外暴理论研究方面获进展

云南天文台太阳活动与CME理论研究团组运用磁流体力学模拟研究了太阳紫外暴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高温太阳紫外暴(约为20000度以上)可以在高密度、低温(几千度)的低色球中产生。撕裂模不稳定性磁重联引起的小尺度激波等局部压缩加热是热能产生的主要物理机制,在重联磁场强度高达500高斯的情况下,磁重联

云南天文台发现太阳喷流中的振荡磁爆破重联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太阳物理研究组副研究员洪俊超及其合作者,在太阳喷流的触发机制方面获得新进展,首次发现一例喷流是由振荡磁爆破重联触发。该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杂志《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磁重联,直观上描述为相反方向磁力线相互靠近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