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丙酮酸激酶测定介绍

丙酮酸激酶测定:包括荧光斑点试验和PK活性检测。 (1)原理:在二磷酸腺昔(ADP)存在的条件下丙酮酸激酶(PK),催化磷酸烯醇丙酮酸(PEP)转化成丙酮酸,在辅酶Ⅰ还原型(NADH)存在情况下,丙酮酸被LDH转化为乳酸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若标记荧光于NADH上,此时有荧光的NADH变为无荧光的NAD. 参考值:正常荧光在20min内消失。l5.0±1.99IU/gHb(37℃)(ICSH推荐Blume法) (2)临床意义:PK严重缺乏者荧光60min不消失;PK中等缺乏者荧光25~60min消失。纯合子PK值在正常活性到25%以下,杂合子为正常25%~50%.......阅读全文

丙酮酸盐利用试验

酵母浸出粉  5g 磷酸氢二钾  5g 氯化钠  5g 丙酮酸钠  10g 麝香草酚蓝  104mg 蒸馏水  1000ml 除指示剂外,上述试剂加热溶解,调整 pH7.1~7.4后,再加指示剂,用13mm×l00mm试管分装,高压121℃ 15min。 方法:接种被检菌株于上述培养基中,孵育35℃

丙酮酸的作用

在代谢中的作用丙酮酸是一种酸性较弱的有机酸,分子中同时具有羰基和羧基两个官能团,它除具有羧酸和酮的性质外,还具有α-酮酸的性质,是最简单的α-酮酸(属于羰基酸)。丙酮酸是体内产生的三碳酮酸,它是糖酵解途径的最终产物,在细胞浆中还原成乳酸供能,或进入线粒体内氧化生成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被氧化成

丙酮酸激酶测定介绍

  (1)原理:在二磷酸腺昔(ADP)存在的条件下丙酮酸激酶(PK),催化磷酸烯醇丙酮酸(PEP)转化成丙酮酸,在辅酶Ⅰ还原型(NADH)存在情况下,丙酮酸被LDH转化为乳酸。若标记荧光于NADH上,此时有荧光的NADH变为无荧光的NAD.  参考值:正常荧光在20min内消失。l5.0±1.99I

丙酮酸激酶测定介绍

丙酮酸激酶测定:包括荧光斑点试验和PK活性检测。 (1)原理:在二磷酸腺昔(ADP)存在的条件下丙酮酸激酶(PK),催化磷酸烯醇丙酮酸(PEP)转化成丙酮酸,在辅酶Ⅰ还原型(NADH)存在情况下,丙酮酸被LDH转化为乳酸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若标记荧光于NADH上,此时有荧光的NADH变为无荧光的

丙酮酸激酶活性测定

【测定原理】PK 活性测定的原理基本同PK 荧光斑点试验,主要不同的是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定量测定结果。在10 分钟内、波长340nm 下,测定孵育液中NADH 吸光度的变化,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内NADH 减少的量来计算PK 的活性。由于PK 是一种变构酶,在低浓度磷酸烯醇丙酮酸(PEP)时,PK

丙酮酸脱羧酶

丙酮酸脱羧酶是一种催化丙酮酸脱羧生成乙醛的酶(EC4.1.1.1)。它也被称为2-氧代酸羧化酶、α-酮酸羧化酶和丙酮酸脱羧酶。在厌氧条件下,这种酶参与酵母中发生的发酵过程,尤其是酵母属,通过发酵产生乙醇。它也存在于某些鱼类(包括金鱼和鲤鱼)中)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它允许鱼进行乙醇发酵(以及乳酸发酵)

丙酮酸激酶的作用

  丙酮酸激酶使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和ADP变为ATP和丙酮酸,是糖酵解过程中的主要限速酶之一,有M型和L型两种同工酶,M型又有M1及M2亚型。M1分布于心肌、骨骼肌和脑组织;M2分布于脑及肝脏等组织。L型同工酶主要存在于肝、肾及红细胞内。心肌细胞坏死后,PK释放入血,PK的测定可用于诊断心肌梗死。

丙酮酸的去路介绍

糖酵解过程的产物丙酮酸有多种分支去路1.生成乙酰辅酶A:丙酮酸在有氧气和线粒体存在时进入线粒体,经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表5-1-2)催化氧化脱羧产生NADH、CO2和乙酰辅酶A,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彻底氧化为CO2和H2O,释放的能量在此过程中可产生大量ATP。这是糖的有氧氧化过程。

丙酮酸激酶测定的原理

  在二磷酸腺苷(ADP)存在的条件下丙酮酸激酶(PK)催化磷酸烯醇丙酮酸(PEP)转化成丙酮酸,在辅酶Ⅰ还原型(NADH)存在情况下,丙酮酸被LDH转化为乳酸,若标记荧光于NADH上,此时有荧光的NADH变为无荧光的NAD。

丙酮酸的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丙酮酸。中文同义词:2-氧代丙酸;乙酰甲酸;丙酮酸;A-酮基丙酸;乙醯甲酸;丙酮酸PYRUVICACID;乙酰基甲酸;丙酮酸。英文名称:Pyruvicac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