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科院李昌厚教授莅临月旭科技参观授课

2019年12月4日,月旭科技迎来了尊贵的客人——中科院李昌厚教授。在月旭科技常务副总任兴发和仪器部同事的陪同下,李教授参观了月旭科技在上海总部的研发实验室、应用实验室和培训中心等,李教授对月旭科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非常认可,对月旭自主研发生产的Wisys5000高效液相色谱仪产品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李教授为月旭仪器和应用团队带来了一场题为《HPLC有关问题的探讨》的精彩报告,报告中李教授提到了HPLC研发者和使用者必须认识并重视的有关问题,注重仪器学“光机电算用”的理论和仪器系统研发的重要性,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使参会者受益颇丰。同时,李教授鼓励月旭的年轻人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为我国的科学仪器事业的发展而奋斗。李教授为月旭分享报告 正如李教授在报告中所强调的,虽然国产高端仪器与进口高端仪器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在常规仪器如HPLC、GC等仪器上,国产并不比进口的差,甚至比进口仪器要好。李教授希望大家一起努力研发新的色......阅读全文

李昌厚教授:用好AAS的几个关键问题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是分析化学领域中一种极其重要的光谱分析仪器,已广泛用于冶金工业、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原子光谱法具有检出限低,准确度高,选择性好,分析速度快,稳定性良好等优点。然而,要想使用好这一分析方法,需要较高的操作人员素质以及较为丰富的使用经验。若需获得理想的分析结果,则需要操作者选

中科院李昌厚教授莅临月旭科技参观授课

  2019年12月4日,月旭科技迎来了尊贵的客人——中科院李昌厚教授。在月旭科技常务副总任兴发和仪器部同事的陪同下,李教授参观了月旭科技在上海总部的研发实验室、应用实验室和培训中心等,李教授对月旭科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非常认可,对月旭自主研发生产的Wisys5000高效液相色谱仪产品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李昌厚:原子荧光、形态分析仪器的应用问题探讨

原子荧光、形态分析仪器及其应用和有关问题的探讨李昌厚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上海 200233) 2021-12-10  摘要  本文根据仪器学理论和本人的实践,讨论了原子荧光光度计(AFP)仪器的发展历史、仪器和应用的进展。形态分析仪器及其应用的最新进展;同时对用好AF

李昌厚:用好分析检测仪器的一些关键问题

七、重视仪器学理论[8] 才能真正用好仪器   什么是仪器学理论?它是一种综合性学科的理论。仪器学理论是一门涉及到多个领域的、复杂的、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理论。是涉及到光学、机械学、电子学、计算机、应用等各个领域的理论。特别是现代分析仪器,都离不开这些方面。

李昌厚:保证分析检测数据可靠性的一些关键问题(一)

摘要   本文讨论了为了保证分析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分析检测人员必须重视的以下7个问题:影响分析测试误差的5大因素、对分析误差的表述、排除疑问数据的方法、判断分析检测数据可靠性的具体方法、理解仪器的性能技术指标对分析误差的影响及有关问题、处理好日常分析检测报告中常见的一些

李昌厚教授:略论分析测试工作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本文讨论了分析测试工作者应该重视的五个必须: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掌握一些仪器学理论知识;必须认真做好样品的前处理;必须了解有关仪器的性能指标和认真选择仪器条件;必须学会判断分析测试数据可靠性的方法等问题;同时对科技工作者如何才能成为合格的分析测试工作者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前言  分析测试工

李昌厚:保证分析检测数据可靠性的一些关键问题(二)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讲解了3个影响检测数据可靠性的关键问题,在本篇中,李昌厚老师继续为读者讲解剩余4个影响检测数据可靠性的关键问题。重视和掌握数据处理和数据可靠性判断的具体方法  加标回收率的测定  由于工作中样品溶液与标准溶液基体一致是很难做到的,基体中有无干扰可以通过加标回收实验确定:即在被

李昌厚教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光度准确度的研究

  摘要:   本文讨论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S)的光度准确度(Photometric Accuracy;以下简称PA;PA是吸光度理论值A0与实际测量值A之差)的重要性;指出了影响 UV-VISS的PA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如何保证或提高UV-VISS的PA的

李依依:与师昌绪先生工作的点滴回忆

   我到中科院金属所时,所里的研究人员分三类:“高老大”(国外回来的研究员)、“高老二”(副研)、助研。师昌绪先生是第四研究室的主任,也是金属所当年的八位“高老大”之一,他给人一种和蔼可亲、知识渊博的忠厚长者风范。每次见到他,我先前紧张的情绪就立刻松弛下来。  国家广州会议给知识分子“脱帽加冕”后

李红昌/喻学锋/李洋合作利用黑磷纳米材料靶向PLK1激酶

  多年来,纳米技术一直被视为一门拥有无限潜力的科学,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材料与制造、电子与信息技术、能源与环境、以及医学与健康领域。伴随着纳米科学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普遍应用,理解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变得愈加重要,但相关研究却始终处于早期阶段。由于纳米材料的大小与生物大分子非常接近,因此普遍认为纳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