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镜面增强技术(MEANS)提升超分辨显微效果

【2016中国光学重要成果推荐】北京大学席鹏课题组开发了一种镜面增强的超分辨显微技术,该技术能够将传统的共聚焦系统转变为轴向超分辨系统。同时,这一技术能够大幅提升STED超分辨的分辨率。利用这一技术,研究者首次揭示了细胞核孔和病毒丝的超分辨精细结构。镜子或许是人类最早发明的光学器件。迄今为止,它仍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将一个简单的反射镜面引入生物样品平台当中,北京大学席鹏课题组解决了一个长期以来困扰科学家的问题:将显微镜的三个维度的分辨率同时提升,以便对细胞进行更好地观察。通常,显微镜由于仅能收集朝向探测器传播的光,因而便损失掉了透过样品的光,由此造成轴向分辨率(600 nm以上)比水平分辨率(200 nm)要低。那么能否实现有效利用透射光以提高显微系统的分辨本领?该课题组所发展的镜面增强技术(MEANS)巧妙地利用了透射光与入射光的干涉效应,从而实现了轴向分辨率的大幅提高。在实验中,通过在样品上方加装一面反射镜......阅读全文

镜面增强技术(MEANS)提升超分辨显微效果

【2016中国光学重要成果推荐】北京大学席鹏课题组开发了一种镜面增强的超分辨显微技术,该技术能够将传统的共聚焦系统转变为轴向超分辨系统。同时,这一技术能够大幅提升STED超分辨的分辨率。利用这一技术,研究者首次揭示了细胞核孔和病毒丝的超分辨精细结构。镜子或许是人类最早发明的光学器件。迄今为止,它仍然

超分辨显微技术浅析

光学显微成像的衍射极限生物医学成像技术是基础生物学研究和临床医学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回顾历史,已有多位科学家凭借在成像技术方面的突破获得诺贝尔奖。其中,Roentgen 因发现 X 射线获得 190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Zernike 因发明相衬显微镜获得 1953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Ruska

超分辨显微技术浅析

光学显微成像的衍射极限 生物医学成像技术是基础生物学研究和临床医学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回顾历史,已有多位科学家凭借在成像技术方面的突破获得诺贝尔奖。其中,Roentgen 因发现 X 射线获得 190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Zernike 因发明相衬显微镜获得 1953 年诺贝尔

前沿显微成像技术专题——超分辨显微成像(1)

从16世纪末开始,科学家们就一直使用光学显微镜探索复杂的微观生物世界。然而,传统的光学显微由于光学衍射极限的限制,横向分辨率止步于 200 nm左右,轴向分辨率止步于500 nm,无法对更小的生物分子和结构进行观察。突破光学衍射极限,一直是科学家们梦想和追求的目标。虽然随着扫描电镜、扫描隧道显微镜及

前沿显微成像技术专题——超分辨显微成像(2)

上一期我们为大家介绍了几种主要的单分子定位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还留下了一些问题,比如它的分辨率是由什么决定的?获得的大量图像数据如何进行重构?本期我们就来为大家解答这些问题。单分子定位超分辨显微成像的分辨率单分子定位超分辨显微成像的分辨率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定位精度和分子密度。定位精度是目标分子在横

2016年《科学》综述:超分辨率显微技术

从列文虎克到21世纪,显微镜由一个看似牢不可破的原则所控制:分辨两个对象的能力受限于观察它们的光波波长。 但在2000年,研究人员显示出, 这种所谓的衍射极限可以被打破, 在接下来的十年中揭示了从 GSDIM和 PALM到 SIM、STED 和 STORM 的一系列像“字母汤”一样的超分辨率技术 。

新型超分辨显微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从17世纪开始,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就与显微成像技术紧密相关。然而,由于受光学衍射极限的影响,传统光学显微成像分辨率最小约为入射光波长的一半。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在不断努力,试图寻找突破光学显微镜分辨极限的方法。 在超分辨显微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现有成像技术的缺陷也日益显现,例如成像

新型超分辨显微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从17世纪开始,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就与显微成像技术紧密相关。然而,由于受光学衍射极限的影响,传统光学显微成像分辨率最小约为入射光波长的一半。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在不断努力,试图寻找突破光学显微镜分辨极限的方法。 在超分辨显微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现有成像技术的缺陷也日益显现,例如成像分辨率和成像时间不

超分辨光学显微成像技术的新进展

从17世纪开始,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就与显微成像技术紧密相关。然而,由于受光学衍射极限的影响,传统光学显微成像分辨率最小约为入射光波长的一半。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在不断努力,试图寻找突破光学显微镜分辨极限的方法。在超分辨显微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现有成像技术的缺陷也日益显现,例如成像分辨率和成像时间不可兼得

活细胞超分辨率显微技术研究获进展

  2016年12月31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徐平勇课题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张法课题组以及美国科学院院士HHMI研究员Jennifer Lippincott-Schwartz合作在《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了题为Live-cell single molecu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