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黄连素通过独特机制降胆固醇的研究

胆固醇高了吃黄连素有用吗提醒:本文是科学研究论文,如果您胆固醇高,请遵从医嘱,别自行到药店购买黄连素吃。如果您拉肚子,到是可以直接自己购买用药。今天分享的文章是研究黄连素降胆固醇。发在Nature Medicine上,又一篇中药发药物顶级杂志的研究。Berberine is a novel cholesterol-lowering drug working through a unique mechanism distinct from statins. 2004. Nature Medicine.先说一个跟科研设计无关,但跟发表高分文章相关的事情。大家注意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作者是个高手。摘要中是从临床实验开始描述,突出临床意义,然后再介绍机理。但正文,是从细胞分子实验开始,最后提到临床实验。两种叙述方式,结合在一起。做科研,真心不容易,不但要把课题设计好,做出来,还需要绞尽脑汁把文章写好。Figure 1 Upre......阅读全文

黄连素通过独特机制降胆固醇的研究

  胆固醇高了吃黄连素有用吗   提醒:本文是科学研究论文,如果您胆固醇高,请遵从医嘱,别自行到药店购买黄连素吃。如果您拉肚子,到是可以直接自己购买用药。   今天分享的文章是研究黄连素降胆固醇。发在Nature Medicine上,又一篇中药发药物顶级杂志的研究。   Berberine i

黄连素通过独特机制降胆固醇的研究

  胆固醇高了吃黄连素有用吗   提醒:本文是科学研究论文,如果您胆固醇高,请遵从医嘱,别自行到药店购买黄连素吃。如果您拉肚子,到是可以直接自己购买用药。   今天分享的文章是研究黄连素降胆固醇。发在Nature Medicine上,又一篇中药发药物顶级杂志的研究。   Berberine i

黄连素通过独特机制降胆固醇的研究

胆固醇高了吃黄连素有用吗提醒:本文是科学研究论文,如果您胆固醇高,请遵从医嘱,别自行到药店购买黄连素吃。如果您拉肚子,到是可以直接自己购买用药。今天分享的文章是研究黄连素降胆固醇。发在Nature Medicine上,又一篇中药发药物顶级杂志的研究。Berberine is a novel chol

科学家开发出黄连素优良载体

  近日,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检验室研究员董文飞课题组的王政等人开发出一种纳米粒子——Janus型磁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利用该粒子担载黄连素,成功地提高了肿瘤细胞内黄连素的含量,并通过外加磁场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了黄连素的抗肿瘤效果。  Janus型磁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具有理化性质

胆固醇胆固醇浓度的调节

胆固醇可反馈抑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并减少该酶的合成,从而达到降低胆固醇合成的作用,细胞内胆固醇来自体内生物合成或胞外摄取。血中胆固醇主要由低密底脂蛋白(LDL)携带运输,借助细胞膜上的LDL受体介导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当胞内胆固醇过高,可抑制LDL受体的补充,从而减少由血中摄取胆固醇。现知遗传

膳食胆固醇与血液胆固醇

  BMJ 2013;346:e8539荟萃分析了8篇报道,涉及308万人、7579个心脏病案例的研究,认为鸡蛋的摄入与心脏病的发生无关。中国营养学会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于2013年,美国居民膳食指南与2015年,分别取消了每天300毫克胆固醇的摄入上限。  BMJ 2018;363:

南大附属鼓楼医院发文解析黄连素降糖的机制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领导的研究团队对小檗碱的降糖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小檗碱通过抑制去乙酰化酶SIRT3而促进葡萄糖摄取并抑制糖异生作用。  黄连素(学名小檗碱,berberine)是一种家喻户晓的中药。它能够对抗微生物病原体,对痢疾杆菌等细菌有抑制作用,因此常被用来治疗腹泻。不过

研究发现黄连素有助预防结直肠癌切除后复发

  记者9日获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房静远团队牵头研究结果证实:中国传统的中药黄连的提取物小檗碱(BBR,黄连素),具有一定的预防结直肠癌前疾病腺瘤肠镜下切除后复发的作用。   该研究为腺瘤切除术后的化学预防提供了新的选择。   据悉,结直肠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开发出黄连素优良载体

  近日,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检验室研究员董文飞课题组的王政等人开发出一种纳米粒子——Janus型磁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利用该粒子担载黄连素,成功地提高了肿瘤细胞内黄连素的含量,并通过外加磁场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了黄连素的抗肿瘤效果。  Janus型磁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具有理化性质

胆固醇酯与总胆固醇比值检查作用

  测定胆固醇酯与总胆固醇比值对鉴别肝内外黄疸有重要意义。阻塞性黄疸比值正常,肝细胞性黄疸比值降低。增高可见于肝细胞损伤、病毒性肝炎早期、家族性卵磷酯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