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光电倍增管闪烁计数器

1903年有人发现 α粒子照射在硫化锌粉末上可产生荧光的现象。1911年,卢瑟福将玻璃面上涂一层硫化锌的观测屏用于α 粒子散射实验,通过屏上的荧光闪烁,证实原子的核结构。 1929年科勒(L.R.Koehler)制成了第一种实用光电阴极——银氧铯阴极,从此出现了光电管(phototube)。1934年库别茨基(Leonid Aleksandrovitch Kubetsky,1906-1959)提出了光电倍增管雏形。1939年兹沃雷金(V.K.Zworykin,1889-1982)制成了实用的光电倍增管。 光电倍增管(PhotoMultiplier Tube)利用电子次级发射的倍增放大作用以测量弱光强度,是灵敏度极高,响应速度极快的光探测器。这种扫描器件实际上是一种电子管,感光的材料主要是金属铯的氧化物,其中并掺杂了其他一些活性金属(例如镧系金属)的氧化物进行改性,以提高灵敏度和修正光谱曲线,用这材料制成的光电......阅读全文

光电倍增管-闪烁计数器

1903年有人发现 α粒子照射在硫化锌粉末上可产生荧光的现象。1911年,卢瑟福将玻璃面上涂一层硫化锌的观测屏用于α 粒子散射实验,通过屏上的荧光闪烁,证实原子的核结构。  1929年科勒(L.R.Koehler)制成了第一种实用光电阴极——银氧铯阴极,从此出现了光电管(phototube)。193

闪烁型探测器的光电倍增管简介

  它是闪烁探测器的最重要部件之一。其组成成份是光阴极和倍增电极,光阴极的作用是将闪烁体的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倍增电极则充当一个放大倍数大于1000000的放大器,光阴极上产生的电子经加速作用飞到倍增电极上,每个倍增电极上均发生电子的倍增现象,倍增极的培增系数与所加电压成正比例,所以光电倍增管的供电

液体闪烁计数器的功用

液体闪烁计数器(liquid scintillation counter)是使用液体闪烁体(闪烁液)接受射线并转换成荧光光子的放射性计量仪。液体闪烁计数器主要测定发生β核衰变的放射性核素,尤其对低能β更为有效。

液体闪烁计数器应用介绍

液体闪烁计数器主要用于探测一些低能β核素示踪原子的放射性样品,目前已广泛的应用于工业、农业、生物医学、分子生物学、环境科学、考古与地质构造等领域科研工作中的核素示踪与核辐射测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细胞与分子生物学主要利用3H、14C、32P等放射性核素进行体内或体外标记,研究细胞生物体内核酸

液体闪烁计数器的应用

液体闪烁计数器主要用于探测一些低能β核素示踪原子的放射性样品,已广泛的应用于工业、农业、生物医学、分子生物学、环境科学、考古与地质构造等领域科研工作中的核素示踪与核辐射测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细胞与分子生物学主要利用3H、14C、32P等放射性核素进行体内或体外标记,研究细胞生物体内核酸、

液体闪烁计数器 仪器原理简介

  液体闪烁计数器主要测定发生β核衰变的放射性核素,尤其对低能β更为有效。其基本原理是依据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荧光效应。首先是闪烁溶剂分子吸收射线能量成为激发态,再回到基态时将能量传递给闪烁体分子,闪烁体分子由激发态回到基态时,发出荧光光子。荧光光子被光电倍增管(PM)接收转换为光电子,再经倍增,

液体闪烁计数器的仪器原理

其基本原理是依据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荧光效应。首先是闪烁溶剂分子吸收射线能量成为激发态,再回到基态时将能量传递给闪烁体分子,闪烁体分子由激发态回到基态时,发出荧光光子。荧光光子被光电倍增管(PM)接收转换为光电子,再经倍增,在PM阳极上收集到好多光电子,以脉冲信号形式输送出去。将信号符合、放大、分

液体闪烁计数器的主要应用

  液体闪烁计数器主要用于探测一些低能β核素示踪原子的放射性样品,目前已广泛的应用于工业、农业、生物医学、分子生物学、环境科学、考古与地质构造等领域科研工作中的核素示踪与核辐射测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主要利用、14C、P等放射性核素进行体内或体外标记,研究细胞生物体内

液体闪烁计数器的相关介绍

  液体闪烁计数所用的闪烁体是液态,即将闪烁体溶解在适当的溶液中,配制成为闪烁液,并将待测放射性物质放在闪烁液中进行测量。应用液体闪烁计数可达到4π立体角的优越几何测量条件,而且源的自吸收也可以忽略,对于能量低,射程短、易被空气和其它物质吸收的α射线和低能β射线(如³H和C-14),有较高的

液体闪烁计数器主要功能

液体闪烁计数器虽以测定低能β放射性核素为主,但近几年来,随着核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还开发出许多其它领域的测试功能。该仪器一次可测300个样,自动换样、显示、打印,有三个计数道,对3H计数效率大于60%,14C计数效率大于95%。 1 常用放射性核素测定 液闪计数器可用于3H、14C、32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