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最新发文称检测到太阳次要聚变循环产生的中微子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天体物理学研究论文称,科学家通过高灵敏度检测器检测到了太阳次要聚变循环产生的中微子,测量这些中微子可以为了解太阳结构和太阳核心内的元素丰度提供新线索,将有助于人们了解不同恒星的主导能量来源。 该论文介绍,恒星的能量来自于氢到氦的核聚变,这通过两个过程发生:质子-质子链反应和碳氮氧循环,前者只涉及氢氦同位素,后者靠碳氮氧催化聚变。质子-质子链反应是与太阳大小类似的恒星的主要能量产生方式,约占全部生产能量的99%,这一点已得到广泛研究。研究碳氮氧循环更具有挑战性,因为通过这种机制产生的中微子每天只比背景信号多几个而已。 博瑞西诺合作组织在最新发表的论文中报道检测到了太阳碳氮氧聚变循环期间发射出的中微子,且具有高统计显著性。他们使用的是意大利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高灵敏度的博瑞西诺检测器,它能够排除或解释大部分的背景噪音源。论文作者表示,这些结果代表了第一个已知的关于碳氮氧循环的直接实验证据,证......阅读全文

江门中微子专项:撑起中微子研究的新辉煌

   熟悉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的人都知道,自2011年起,中科院组织实施了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并把它分成了A、B两类,A类侧重于前瞻战略科技,B类侧重于基础与交叉前沿方向布局。  不过,细心的人会发现,在A类先导专项的名单里,有一个特殊的条目——“江门中微子实验”。与所有其他专项都不同,“江门中微子实

太阳核心旋转速度是表面的四倍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最新发现,太阳核心的平均旋转速度要比其表面的平均旋转速度快得多,前者是后者的4倍。他们在1日出版的《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刊发论文称,这一发现或有助于科学家了解太阳最初形成的样子。  亿万年来,我们的地球围绕着太阳不停地公转,而太阳也在不停地自转着。对太阳自转运动的研究有助于

揭秘中国可控核聚变:-“人造太阳”离圆梦又近一步

   万物生长靠太阳。今天支撑人类社会运转的几乎一切能源,从煤、石油、天然气,到风能、生物能,其本质都是太阳能,而太阳上的能量来自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就像儿歌中所唱的,“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长大以后能播种太阳”,长久以来,人类一直希望通过可控核聚变反应,来创造出“人造太阳”,从而获得源源不绝的能源

“人造太阳”再获突破性进展!我国可控核聚变装置刷纪录

20日从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处获悉,10月19日下午,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科研团队再传佳绩,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HL-2M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创造了我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标志着我国核聚变研发距离聚变点火迈进了重要一步,跻身国际第一方阵,技术

我国打造全球最大“人造太阳”硬核“防火墙”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499.shtm 中新网成都2月24日电 (王利文)太阳通过核聚变反应释放光和热,科学家们希望利用该原理,为人类开发一种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因此,在地球上以探索清洁能源为目的的可控核聚变装置又被形

先进核能技术:向更安全、更可靠努力

不久前,中科院发布科技支撑“双碳”战略行动计划,先进核能技术是重点攻关的关键技术之一。 在各类减少碳排放的清洁能源中,核能是令人又爱又惧的存在。作为清洁能源,核能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成为替代化石能源的希望,但它也是悬在人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美国三英里岛核事故、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日本

中科院:先进核能技术支撑“双碳”战略行动计划

不久前,中科院发布科技支撑“双碳”战略行动计划,先进核能技术是重点攻关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各类减少碳排放的清洁能源中,核能是令人又爱又惧的存在。作为清洁能源,核能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成为替代化石能源的希望,但它也是悬在人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美国三英里岛核事故、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日本福岛核泄漏,

开征碳税纳入发改委等相关部门“核心议题”

  记者日前从有关方面获悉,继披露碳交易试点计划后,发改委等有关部门正就开征碳税积极调研并纳入“核心议题”。  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目前我国碳税理论研究已相对成熟,开征条件也基本具备,无论是着眼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是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角度,碳税都应及

合肥研究院在铁氮掺杂多孔碳/石墨烯制备氧还原取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液相环境激光制备与加工实验室,在具有双活性位点的铁氮掺杂多孔碳/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氧气还原应用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工作发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  由于化石能源枯竭和自然环境恶化,人们开始

25年后大爆发!“人造太阳”再创世界纪录

   据欧洲核聚变研发创新联盟(EUROfusion)、英国原子能管理局(UKAEA)和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9日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称,欧洲科学家在通过聚变等离子体生产能源的道路上取得了重大成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核聚变反应堆欧洲联合环状反应堆(JET)中产生了能量输出为59兆焦耳的稳定等离

逐“日”追光-走近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

行星发动机、智能量子计算机、太空电梯……一段时间以来,电影《流浪地球2》中的“硬核科技”元素引发广泛关注。你知道吗?电影中的很多装备在现实中都有原型。 “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最近,社交媒体上,中核集团一张引爆网络的海报,展示的便是电影中的行星发动机和现实中的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

氧氮氢检测仪概述

  氧氮氢检测仪是一种用于材料科学领域的分析仪器,于2010年03月01日启用。  技术指标  1、分析范围 氧0.05ppm-5%,氮0.05ppm-3%,氢 0.1ppm-0.25% ;2、标准样品重量 标准1.0g;3、分析精度(重现性):(气标)O: 0.025ppm或0.5%RSD;N:

氮氧传感器工作原理

氮氧的测量在大型的汽车排放分析设备中单独有氮氧化物的分析仪,采用化学发光法(CLD)。原理是一氧化氮和过量的臭氧在反应室生成二氧化氮,其中有大约10%处在激发状态,当激发状态的二氧化氮衰减至基态时,发射波长为0.6至3微米的光子 ,这个化学发光强度与一氧化氮和臭氧的浓度乘积成正比,而且由于臭氧浓度恒

氧氮氢分析仪原理

分析样品在惰性气流存在下于石墨坩埚中加热熔融,其中脉冲炉温度可自由设定,并通过一个非接触式的光学温度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控,用于实现样品的完全分解,反应所生成的CO H2和N2被带入到具有高稳定性和灵敏度的检测系统进行检测。对于CO的检测采用的是非色散性红外检测器,对于N2和H2的检测则采用热导检测器。

全球最大“人造太阳”核心部件完成首件制造

  记者22日从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获悉,全球最大“人造太阳”核心部件取得重大进展,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完成首件制造,其核心指标显著优于设计要求,具备了批量制造条件。这标志着中国全面突破“ITER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关键技术,实现该项核心科技持续领跑。  探索开发聚变能源的国

碳氮晶体的溶剂热制备

以无水C3N3Cl3和Li3N的苯溶液作为初始原料,在压力为5-6 MPa,温度为350℃条件下,利用溶剂热的合成方法成功地制备出了碳氮晶体.X射线粉末衍射(XRD)确定出样品中主要晶相成分为α-C3N4及β-C3N4,品格常数分别为a=0.650 nm,c=0.470 nm(α-C3N4);a:0

1056秒!“东方超环”创造新的世界纪录

记者今天(31日)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12月30日夜,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EAST控制大厅里,有“人造太阳”之称的正在运行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东方超环)再次创造新的世界纪录,实现了1056秒的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这是目前世界上托卡马克装置实现

403秒!中国“人造太阳”获重大突破

第122254次实验!昨天21时,中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对探索未来的聚变堆前沿物理问题,提升核聚变能源经济性、可行性,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实验成功后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

中国首批“人造太阳”磁体支撑产品正式交付

6月9日,由中核集团承担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磁体支撑首批产品在贵州遵义正式交付,将被运往位于法国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现场,成为进入厂房并进行安装的首批基础性部件。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英文简称ITER,是由中国、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韩国、印度等七方共同合作建造可实现大规模聚变反

中国碳卫星升空百天-核心载荷工作状态良好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了解到,我国首颗“碳卫星”升空已100天,从其携带的核心载荷二氧化碳探测仪传回数据来看,工作状态稳定良好。科研人员称,我国未来将可能发射更多卫星监测温室气体排放。  2016年12月22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碳

氧探头测量碳势波动?怎么解决?

用在热处理气氛校控制里,果气氛控制在威我国已有联零年的历史,最尚初是用露 点回 法,继而采答用红外仪,电零世纪少零年代末开始采用氧探头。随着计算机出现后华敏测控研究了多气氛一体化热 处理可控气 氛分析系统,即将氧探头和CO,CO电,CH联检测集成于一台仪表中,不再需要繁琐复杂的管线连接,也不用像操作

羰基和碳氧单键红外光谱

当然不一样。羰基的红外吸收峰在1680~1750cm-1(红外图谱的单位一般是厘米的负一次方,“-1”应该是上标的,不过百度知道里的上标打不出来)。这是个很常用的图谱。而碳氧单键,由于是单键(羰基是双键),共振所需的能量较高,其红外光谱的共振吸收峰应当比羰基的吸收峰的波数高。

爱因斯坦相对论遇挑战-现代物理学或被重写

欧洲科学家发现中微子超光速现象 违背爱因斯坦相对论 现代物理学或被重写这回,爱因斯坦错了?   突破光速、超越时空是不少科幻小说的主题,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断言光速是任何物质在真空中的最快速度,小说家的幻想没有依据。一些欧洲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中微子速度超过光速。如果实验结果经检验得以确认,爱因斯

美花235亿欲造“人造太阳”-可保持核威慑

“人造太阳”美国国家点火装置日前完成了首次综合点火实验  信息时报综合报道 位于美国加州利弗莫尔的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称,被称为“人造太阳”的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日前完成了其首次综合点火实验――192束激光系统向首个低温靶室发射了1兆焦激光能

中科院科技创新工作“十四五”开局良好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成果捷报频传——    凝望苍穹,“中国天眼”高效运行。2021年,“中国天眼”的年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远超国际同行预期的工作效率,目前已发现约500颗脉冲星,同时还有来自14个国家的27份国际观测申请获得批准。    再破纪录,“人造太阳”持续

ITER解决最棘手难题

  试验用核聚变反应堆JET成功为ITER测试了一种新的内层。小图为钨偏滤器的横截面。   图片来源:EFDA;ITER   一直以来,笼罩在ITER核聚变反应堆项目——目前在法国建造的一个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头顶的一个最大问号便是用什么材料来涂装反应堆的内壁。要知道,它必

新型核聚变能源研究-替代聚变技术悄悄升温

    通用聚变(General Fusion)公司的反应堆用巨大的活塞把燃料挤压进一个液态铅的旋涡中。    通用聚变(General Fusion)公司的磁化标靶反应堆。将磁化的等离子体环注入液态金属涡流,再用一丛活塞向内冲击金属,挤压等离子体点燃聚变。    ITER和其它

万元熙:加速我国核聚变人才“聚变”

  日本物理学家本岛修(Osamu Motojima)去年7月担任ITER(国际热核聚变组织)总干事以来,对ITER组织的高层架构和人事管理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全球公开招聘5位副总干事级别的管理人员,便是其中的一部分。  由10位专家组成的选举委员会对收到的76份简历进行严格打分评级后,每

超算“π”系统在沪上线-将支持“人造太阳”

  超级计算机“π”系统10月23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上线运行,将支持俗称“人造太阳”的惯性约束核聚变项目等高端科研工程。  据介绍,“π”系统峰值性能达到263万亿次,位列最新全球TOP500榜单第158名。该系统由浪潮公司设计构建,该系统上线将重点支持上海交通大学的教学科研,将成为“IFS

中国中微子实验取重大进展-发现新中微子振荡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发言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8日下午在北京宣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到其振荡几率。   据介绍,这一重大物理发现结果的论文已于3月7日送交美国物理评论快报发表。今天晚些时候,王贻芳还将在中科院高能所就新发现的中微子振荡做学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