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太阳辐射变化促地球进入冰河期

大西洋径向翻转环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AMOC)是南北半球物质与能量的主要传送带,但南半球的过程如何影响AMOC冰期间冰期的形态变化尚不明确。1月14日,英国卡迪夫大学、兰州大学等有关这一问题的新发现以《南极冰山重构大洋环流》为题,发表在《自然》上。 南大西洋东南侧的厄加勒斯洋流对大西洋的温盐平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南极绕急流附近表层海水温盐变化和西风带强度变化对北大西洋底层水(North Atlantic Deep Water,NADW)和富含无机碳的南极底层水(Antarctic Bottom Water,AABW)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但目前为止,这些南半球的过程如何影响AMOC冰期间冰期的形态变化尚不明确。厄加勒斯海底高原(水深在2500—3000米)位于南大西洋的东南部(非洲好望角南部),可以很好地记录冰期—间冰期海底水团性质以及AMOC空间......阅读全文

北极已有38℃!地球变“火球”,将被海水浸没?

  据法新社报道,2021年12月14日,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确认,2020年北极地区的最高气温曾达到38摄氏度,创下新高。  据报道,这一新纪录是在西伯利亚北极圈以内地区测得。  该机构负责人塔斯拉在一份声明中说,“这一新的北极(气温)纪录是向世界气象组织极端天气和气候档案报告的一系列观察结果之一,

地球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强于预期

  英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尽管工业化以来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成倍增长,但留在大气中和被地球吸收的二氧化碳比例却长期保持稳定,这说明地球一直在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其“吸碳”能力超出人们原先估计。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日前发布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历史观测数据发现,自1850年以来,留在大气中

科普:海水二氧化碳过高可致鱼类迷失方向

  澳大利亚的一项新研究显示,随着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会越来越高,这会导致鱼类中毒并失去方向感,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本·麦克尼尔等人在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分析了近30年来全球多个海洋学项目收集的海水所含二氧化碳数据。研究

火山活动喷出温室气体导致远古地球“发高烧”

  新华社北京9月4日电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发现,5600万年前一次剧烈的全球变暖事件,主要原因是北大西洋形成过程中的火山活动释放出巨量二氧化碳。  这次地球“发高烧”被称为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持续了约15万年,其间全球气温上升了5摄氏度到8摄氏度。科学界一般认为,这次升温事件是大气温室气体含量

观海水旅行-解海水淡化之谜

  事件        全国聚焦海水淡化   全国首批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试点名单上共有8位成员,浙江舟山市和深圳市入选试点城市,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沧州渤海新区入选试点园区,浙江鹿西乡 (岛)入选试点海岛,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入选产业基地,天津国投津能发电为海水淡化供水试点,甘肃庆阳市环县为

联合国报告称海洋酸性加重威胁全球粮食安全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坎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发表了题为《海洋酸化的环境后果》的最新报告。报告指出,海水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不断增加使地球海洋的酸性加重,不仅危害海洋生物,而且给全球粮食安全带来了新威胁。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这份报告指出,二氧化碳排放造成全球变暖及气候变化,同时也改变了海洋内部的化

浮夸风吹歪海水稻-与海水无关为啥取名“海水稻”

  “网红”海水稻最近遇上了麻烦。   海水稻是袁隆平院士领衔的技术团队培育出的一种耐盐碱水稻,研发主阵地在青岛。今年,它已经开始了全国大范围试种。在去年的测产中,海水稻表现不错——一种编号为YC0045的水稻材料最高亩产量达到620.95公斤,超出预期的300公斤。   在习近平主席2018新

全球海洋表层海水二氧化碳分压数据产品正式发布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宋金明团队设计的国内首套全球海洋表层海水二氧化碳分压(pCO2)数据产品正式发布。该产品基于逐步前反馈神经网络(Stepwise FFNN)的pCO2数据产品重构算法,构建了1992年1月至2019年7月全球大洋表层海水pCO2格点数据,为探究表层海水pCO2、二氧化碳

添加橄榄石或能减缓海洋酸化

   减缓海洋酸化的最后方法或许涉及到在海岸线上撒一种矿物质,从而将导致酸化的质子从海水中吸走。  和工业革命前 相比,如今地球海洋的酸性提高了25%。这要归结于空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溶解形成碳酸。海洋酸化正威胁着各种不同的海洋生物,包括珊瑚、贻贝、海胆和牡 蛎,因为对于它们来说,构筑骨骼和贝

研究称二氧化碳增多致海水酸化威胁食用鱼生存

(图片来源:德国莱布尼茨海洋科学研究所)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最近证实,二氧化碳增多导致的海水酸化会对鳕鱼等食用鱼类造成严重威胁。  人类活动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海洋过量吸收二氧化碳后会导致海水酸化。德国莱布尼茨海洋科学研究所12月11日发布新闻公报介绍说,之前研究人员主要将精力集中于有

美研究人员首次实地测试海洋浸灰技术

 研究人员在阿巴拉契科拉湾用无毒染料追踪石灰流。图片来源:WADE MCGILLIS 美国佛罗里达州西北部的阿巴拉契科拉湾,海水温和,为该国供应了约10%的牡蛎。但近年来,牡蛎产量有所下降,部分原因是海湾正在变暖、水域酸化。为此,该州自2020年起禁止捕捞牡蛎5年。该州同时鼓励科学家进行实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澳大利亚大堡礁将在20年内消失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澳大利亚大堡礁将在20年内消亡   据国外媒体报道,日前,澳大利亚一位著名的海洋学家表示,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海水逐渐变暖,澳大利亚大堡礁将在20年内消失。   这名科学家叫查理·贝隆,是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前首席科学家。他是在伦敦动物学会和英国皇家学会日前在伦敦举行

英两科学家设计“管子疗法”应对气候变暖

英国两位科学家最近想出了一个“奇特”的方法来应付气候变化问题。他们的想法类似中医的方法,就是帮助身体“自疗”。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牛津大学格林学院的詹姆斯·洛夫洛克和伦敦科学博物馆馆长克里斯·拉普利在《自然》杂志撰文提出挽救地球的方法。 他们认为,若能把海底养料丰富的海水带到海面,就能为海面的绿藻

酷中国—全民低碳行动减少地球二氧化碳排放

  12日,以倡导低碳生活为主题的环保活动“酷中国――全民低碳行动计划”巡展活动抵达贵州省贵阳市,在贵阳市第九中学举行了启动仪式和环保倡议活动。  “酷中国”项目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和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指导,由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和美国环保协会主办,中国民促会绿色出行基

智利研究称海水酸度上升将带来全球灾难

  据巴西科技部网站报道,日前在巴西纳道市举行的第62届巴西科技进步年会上,智利桑托斯·托马斯大学的科学家内尔松·苏亚雷斯提出,自工业革命一个多世纪以来,海水表面的pH值下降了0.1,显示海水酸度在逐渐发生变化,到本世纪末,海洋的pH值将下降0.2到0.3。如果不努力制止这种情况,未来10

中科大发现识别全球碳循环中自生碳酸盐汇的方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郑永飞院士研究组在碳循环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组首次提出了鉴别地球隐藏的主要碳汇(自生碳酸盐)的地球化学方法,成果以“Seeking a geochemical identifier for authigenic carbonate” 为题发表在3月

诺奖得主称地球比想象坚强-自愈力超人类破坏力

全球变暖已经日益威胁到生物的生存,北极熊就是最典型的受害者。  据美国《新闻周刊》杂志9月12日报道,《美国学者》季刊的封面出现了一个不合理的观点:地球对你是否驾驶混合动力车毫不在意,杂志中还有一篇以“地球知道什么”为标题的文章。根据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劳克林的观点

科学家警告海洋酸化危害大

  1990年,旅行者1号拍摄了一张著名的“淡蓝色圆点”照片。在照片中,地球显示为一个小圆点,在黑色的宇宙背景中微不足道。然而根据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委员会(IGBP)日前发布的报告,到本世纪末,“淡蓝色圆点”中的海洋将越来越不适宜珊瑚礁和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   由于海水从大气中持续吸收二氧化碳,

微小太阳辐射变化促地球进入冰河期

大西洋径向翻转环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AMOC)是南北半球物质与能量的主要传送带,但南半球的过程如何影响AMOC冰期间冰期的形态变化尚不明确。1月14日,英国卡迪夫大学、兰州大学等有关这一问题的新发现以《南极冰山重构大洋环流》为题

科学家称须鲸类粪便有助减缓气候变暖

  据路透社报道,近日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的科学家表示,鲸类对减缓气候变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做的贡献是―――拉“便便”!  专门研究南极和地球南部海洋生物的斯蒂夫・尼科尔(Steve Nicol)表示,须鲸类的粪便是一种自然的海洋肥料,可以给洋面上的植物施肥,让

温室效应简介

  名称:温室效应   英文:Greenhouse effect   来自IPCC术语表中对温室效应所做出的定义的中文版。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

行星撞地球-改变地球地幔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1577.shtm美国科学家基于计算机模拟发现,约45亿年前古代行星忒伊亚和原始地球间的巨大撞击可能塑造了地球地幔的不同区域。据推测,这次巨大的、形成月球的撞击让忒伊亚的残骸深埋于地球地幔之中,这些发

海洋酸化加剧海螺壳体溶解

近日出版的《自然地球科学》杂志刊登了一篇研究论文,称随着海水的日益酸化,南极洲某些海螺的壳体将不断溶解,从而威胁到食物链。 海洋每年会吸收大约四分之一排放进大气的二氧化碳。由于化石燃料的使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会升高,海洋的酸化也逐步加剧。海洋酸化是气候变化的结果之一,威胁到珊瑚

3亿年前大气二氧化碳和氧气浓度与现代大体相当

5月15日,记者从山东科技大学获悉,山东科技大学地科学院地质工程2000级校友、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吉涛博士团队研究发现,3亿年前大气二氧化碳和氧气浓度与现代大体相当。“约3亿年前的晚古生代大冰期期间,地球曾发生一次短暂的巨量碳排放事件,引发了海表温度升高、海洋缺氧及海洋生物多样性显著

4.6亿年前生物多样性达峰后为何下降50%

距今约4.6亿年的奥陶纪大辐射,是地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生物辐射事件之一。然而,最新的高分辨率生物多样性曲线表明,华南的种一级多样性在生物大辐射峰值之后出现近50%的降低,这一发现引起地质学家的重视。 最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以下简称南古所)科研人员与国外同行合作研究发现,奥陶纪气候变冷

英媒体公布未来可能毁灭人类四大灾难

北京时间11月24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在地球长达45亿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许多犹如世界末日的大灾难:火山爆发、流星撞击、大火和寒冰一度几乎彻底毁灭了这个星球上的所有生灵,甚至威胁到地球本身的存在。日前,英国电视4 台推出一档《灾难》栏目,探讨大破坏所包含的科学,

中国科研人员将从深海珊瑚化石分析古代气候

  全球气候在漫长地质年代中曾有多次冷暖变化,深海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如何了解几万年前深海对气候的影响并为研究未来气候变化提供参考?中国科研人员将从深海珊瑚化石中寻找线索。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天宇正搭乘“科学”号科考船前往西太平洋,希望从那里的深海珊瑚化石中得到若干古海洋和古气候问题

太平洋环流可能加速致全球变暖加剧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研究人员13日说,一万多年前冰河消退时,太平洋环流加速,把更多二氧化碳释放入大气,这种情况有可能再次发生,从而加速全球变暖。  发表在英国《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太平洋中存在一种环流模式,从南极洲附近水域开始,一路北进抵达阿拉斯加后又返回南极洲。这个过程耗时约100

7月23日《科学》杂志精选

        一个无冰的北极也许不是大型的碳汇  北冰洋最近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这可能已经非常接近其作为一个碳汇的限度。这些发现是由Wei-Jun Cai及其同僚报告的,他们检测了从横跨北冰洋的Canada Basin中收集的水样板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随着该洋的暖化以及其海冰持续性

研究称火山灰可能促进海藻大量繁殖

  德国汉堡大学5月17日发表公报说,火山喷发导致大量富含水溶性铁盐的火山灰进入海洋,有可能令藻类大量繁殖,从而使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增强。  由该校地球物理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称,以2008年美国阿拉斯加卡萨托奇火山喷发为例,当时这座火山在不到24小时内喷出了6亿吨火山灰。不久,阿拉斯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