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5年实现“从0到1”全面反超,测序仪“中国智造”的攻坚往事

如同芯片之于通讯行业,测序仪则是基因检测的核心和基础。样本处理后,需要通过测序仪进行DNB碱基测序生成原始图像数据,再进行生物信息分析,才能得出测序结果。 因此,测序仪的生产厂商处于基因检测行业的绝对上游,中游则为面向用户提供基因检测服务的公司,下游为医院、科研机构、消费者等用户群体。 此前,测序仪的生产一直被两家美国公司Illumina、赛默飞世尔垄断。由此产生的后果是,中国中游的基因检测公司议价权受到极大限制,一旦测序仪、配套试剂提价,将使得基因检测服务价格发生较大波动。并且,一旦中国的公司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后,美国公司可能采取设置设备和技术壁垒等手段,“垄断“整个产业链条的话语权,遏制其快速发展。 比如,在2010年,华大集团营收突破十亿,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究机构后。Illumina出售给华大的测序仪、配套试剂不断提价,每年的涨幅约为4%,而且到货时间不定,损......阅读全文

5年实现“从0到1”全面反超,测序仪“中国智造”的攻坚往事

如同芯片之于通讯行业,测序仪则是基因检测的核心和基础。样本处理后,需要通过测序仪进行DNB碱基测序生成原始图像数据,再进行生物信息分析,才能得出测序结果。 因此,测序仪的生产厂商处于基因检测行业的绝对上游,中游则为面向用户提供基因检测服务的公司,下游为医院、科研机构

“中国智造”从0到1,纳米微流检测器热销内外

  纳米有多小?如果将1纳米和1米比较,就好像是高尔夫球和地球作比。1纳米相当于4倍原子大小,比单个病毒的尺寸还要小得多。  厦门创新创业园企业福流生物自主研发的纳米流式检测仪,就好比打开了一扇通往纳米世界的窗口。比如,它可以精准识别出癌细胞分泌的“小囊泡”,助力癌症早期筛查和诊断;再比如,在食品安

“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基因测序行业怎么走?

  近年来精准医疗行业发展迅速。基因测序行业也正在经历市场快速扩增的的阶段。依据BCC Research的预测,2015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近600亿美元,今后5年年增速为15%,是医疗行业整体增速的3至4倍。其中,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超过20%的增速,而具Markets and

从“制造”迈向“智造” “中国智造”迸发新活力

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的嘉兴敏惠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数字大屏上实时显示产品合格率等信息。  生产车间内,机械臂协同工作,完成复杂精密的生产工序;无人运输车穿梭其间,将生产物料精准“投递”……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推动传统制造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变革。专家认为,相关企业应抓住机遇,在

“从0到1”,高校的机遇何在

  科研工作是从0→1→无穷大的持续接力过程,但“从0到1”无疑最重要、最基本,因为它意味着无中生有、前无古人,也意味着原始创新。  然而,开展“从0到1”的基础研究,目前高校尚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大胆假设、勇于猜想不足。  基础研究特别是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要敢于假设、提出猜想。大胆猜想、小心求

中国基因测序仪往事

  9月9日,来自深圳的消息,国产基因测序仪DNBSEQ-T7(原命名MGISEQ-T7)正式交付商用。从去年10月发布以来,诸多业内人士和媒体将T7誉为中国基因产业突破上游技术壁垒,实现跨越发展的现实注脚。  从关山难越,到部分引领,中国基因测序仪的研制开发攀越关山、跋涉荆棘,经历了起伏跌宕的20

中国基因测序仪往事

  9月9日,来自深圳的消息,国产基因测序仪DNBSEQ-T7(原命名MGISEQ-T7)正式交付商用。从去年10月发布以来,诸多业内人士和媒体将T7誉为中国基因产业突破上游技术壁垒,实现跨越发展的现实注脚。  从关山难越,到部分引领,中国基因测序仪的研制开发攀越关山、跋涉荆棘,经历了起伏跌宕的20

张首晟:中国需要更多从0到1的创新

   “中国已经可以把从1到10,从10到100这种放大性的工作做好,需要更多从0到1的原创。”1月8日,美国华裔科学家、2017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得者张首晟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说。  作为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教授,张首晟是凝聚态理论物理领域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多年来,张

创造更多“从0到1”原创成果

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在中国散裂中子源建成之前,我国已有科学家需要利用散裂中子源开展相关研究,但苦于当时国内没有条件,只能去国外的散裂中子源上做实验,很难争取到实验机时。”2021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散裂中子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

我国脑血管病研究实现“从0到1”的跨越

  作为卒中二级预防双抗治疗方案,我国研究团队完成的“氯吡格雷用于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病事件高危人群的疗效研究”被美国、欧洲、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脑血管病权威指南作为最高级别证据推荐。  今年是《柳叶刀—神经病学》创刊20周年。日前,该刊回顾了近20年改变卒中临床实践的15项重大进展,其中包括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