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计数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计数介绍:白细胞分类计数,是指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分别计数并计算百分比。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值:中性粒细胞0.5~0.7(50%~70%)。中性粒细胞计数临床意义:增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败血症、心肌梗死、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等。减低:见于伤寒、副伤寒、病毒性感染、疟疾、粒细胞缺乏症、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放射线照射、抗癌药物治疗、自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阅读全文

中性粒细胞升高,真的是感染吗?

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前三种因其胞质内含有嗜色颗粒,所以称为粒细胞。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当病菌侵入人体体内时,白细胞能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如果体内的白细胞的数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

中性粒细胞颗粒减少与诊断价值

1.序言:在国际血液学标准委员会(ICSH)2015年发布的有关外周血细胞形态标准化命名和分级标准中,有这样一个名词:Hypogranulation – neutrophil(中性粒细胞颗粒减少),而这个细胞名称在我们以前的教材中很少提及或表述的内容。与这个细胞名词相对应的还有一个名词:Hy

中性粒细胞的基本内容介绍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是在瑞氏(Wright)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0.2~0.4微米)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细胞核呈杆状或2~5分叶状,叶与叶间有细丝相连。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具有分叶形或杆状的核,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的概述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是中性粒细胞的分叶过多,可分4 叶甚至于5-6叶以上,若5 叶者超过0.05时,又称为中性粒细胞的核右移。是由于造血物质缺乏,使脱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碍,或造血功能减退所致。主要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和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感染的恢复期,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现象。

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的测定

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PMN)的功能包括粘附、移动、吞噬杀菌等,是机体天然免疫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试剂及材料1. 白色葡萄球菌2. 肉汤培养基3. 硷性美蓝液操作方法1. 菌液的制备  将白色葡萄球菌接种于中,放37℃温箱内培养12h左右;置水浴中加热10

关于抗中性粒细胞抗体的简介

  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GA)通常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血清中的抗体以及抗中性粒细胞膜成分抗体,这些自身抗体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不同。测定ANGA可以协助诊断临床上各种引起粒细胞减少的疾病。需要检查人群多见于多系统自身免疫紊乱常伴有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趋化试验的介绍

  中性粒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大致包括趋化、调理、吞噬和杀菌几个步骤,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中性粒细胞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定向移动走向细菌周围,经过调理素作用的细菌易黏附在中性粒细胞上,使中性粒细胞膜内陷,通过胞饮作用将细菌吞入形成吞噬小包,与细胞内的溶酶体融合成噬溶酶体,将细菌杀伤。

中性粒细胞杀菌试验检查过程

  (1)按自然沉降法分离受检者白细胞,用1.0g/L明胶的Tc199培养液配成5×106/ml细胞悬液。  (2)取受检白细胞悬液0.5ml,加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0.1ml,健康人新鲜血清(作为调理素)0.4ml。  (3)每一标本一式两份。一份移置37℃培养2h后,离心(1500r/min)10

解读血常规中的中性粒细胞

粒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在高浓度集落刺激因子作用下粒系祖细胞分化为原粒细胞,经数次有丝分裂,依次发育为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丧失分裂能力)、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一个原粒细胞经过增殖发育,最终生成8~32个分叶核粒细胞。此过程在骨髓中约需10天,成熟粒细胞进入血液后仅存6~10 h,然后逸出血

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的测定

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的测定可用于:(1)检测机体吞噬功能;(2)诊断吞噬细胞功能障碍相关的疾病。实验方法原理中性粒细胞是外周血循环和免疫系统中含量最丰富的免疫细胞,具有变形与吞噬能力,在抵抗疾病和保护机体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性粒细胞可以黏附于大静脉内皮细胞表面,在感染和应激时可被快速动员。具有趋

中性粒细胞的生理功能介绍

  中性粒细胞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平均只有6~8小时,它们很快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发挥作用,而且进入组织后就不再返回血液中来。在血管内的中性粒细胞,约有一半随血流循环,通常作白细胞计数只反映了这部分中性粒细胞的情况;另一半则附着在小血管壁上。同时,在骨髓中尚贮备了约2.5 x 10比个成熟中性粒细胞,在

中性粒细胞生物化学特点

(1)中性粒细胞的颗粒结构  含有三种颗粒、分泌泡及溶酶体。 1)嗜天青颗粒:又称初级颗粒,在早幼粒细胞中数量最多,颗粒中含有髓过氧化物酶、溶菌酶及较多的水解酶。 2)特异颗粒:又称次级颗粒,其中含有乳铁蛋白、溶菌酶等,颗粒膜上有多种CD抗原和受体,如:CD15、CD66、CD67、CD11

中性粒细胞数(NEUT#)代表什么

  中性粒细胞数值偏低考虑是服用其他药物造成的,再就是服用抗病毒药物等。减少程度过于明显,细菌很可能在机体完全或基本丧失抵抗力的状态下迅速扩散,甚至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严重威胁生命。  中性粒细胞增高一般代表细菌性感染或在机体疼痛、寒冷等刺激时;另外生理情况下,如进食,运动等到也会稍微升高。

中性粒细胞增高的临床意义

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如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分叶核百分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大于10×109/L,并伴有轻度核象左移;严重 感染时总数常明显增高,可达20×109/L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

抗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胞浆抗体(ANCA)的靶抗原包括髓过氧化物酶(MPO)、蛋白酶3(PR3)等。IV型胶原是肾小球基底膜(GBM)细胞外基质蛋白。结合临床症状和上述抗体的血清学检测结果是临床诊断相关疾病的基本方法,尤其是对于各种形式的小血管炎,如韦格纳氏肉芽肿(WG)、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

中性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粒细胞的超微结构

中性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粒细胞:由于这两阶段粒细胞的形态相似,故并在一起描述。其直径较中性中幼粒细胞小,胞核较小,肾形或凹陷明显,核内异染色质占优势,仅有少量常染色质位于近中央部位。因此,整个胞核电子密度较高,核内无核仁。胞质较中性中幼粒细胞多。出现大量糖原颗粒,使胞质密度增加。胞质内游离核糖体。粗面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基本症状介绍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由于周围血中粒细胞的绝对值减少而出现的一组综合征。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随年龄而异,在足月新生儿为8×10/L,早产儿为6×10/L,生后1~2月低限为2.5×10/L,至1周岁其正常低限为1.5×109/L,此数值直至成人期皆作为正常的低限。成人及儿童的绝对值低于1.5×10/L

中性粒细胞杀菌功能测定参考值

中性粒细胞对大肠杆菌杀菌率 >90% 对葡萄球菌杀菌率 >85%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的介绍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是一种与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的胞浆中溶酶体酶发生反应的抗体,是一组以人中性粒细胞胞质成分为靶抗原,与临床多种小血管炎性疾病密切相关的自身抗体。ANCA最早于1982年在坏死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中发现。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研究显示,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荧光染色模型有两种,胞浆型(cA

什么是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它指与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胞浆中溶酶体酶发生反应的抗体。当中性粒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胞浆中的α-颗粒释放蛋白酶-3、髓过氧化物酶物质及白细胞抗原生成,刺激机体而产生ANCA。用经典的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IF)检测ANCA,阳性荧光染色模型分两种:胞浆型(cANCA)和核周型(pANCA)。近来报道

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的注意事项

  白细胞分类受技术因素和细胞分布因素等原因而有较大变异,故分类计数的离散度较大,且分类中占大比例的如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变异呈正态分布,占小比例的如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呈普哇松分布。

关于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检查介绍

  一、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 中性粒细胞增高,绝对值>7.5×109/L。  2.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 感染时明显升高,慢性不升高。  3.骨髓象 晚幼粒、杆状核增多。可见中毒颗粒,Dö;hle小体,胞质空泡。  二、其它辅助检查:  根据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可选择心电图、B超、X线、

Nature免疫学:发现新型中性粒细胞

  报道 来自凯斯西储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型中性粒细胞群。这些细胞具有很强的微生物杀伤能力,因此能够更好地控制感染。   中性粒细胞是人体最丰富的白细胞类型,长期以来被视作是杀灭真菌、细菌和其他病原体的第一“响应者”(延伸阅读:Nature子刊:揭示中性粒细胞新功能 )。在发表于近期《自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表现

  粒细胞减少症是一种血液学异常如未合并感染则往往无临床表现如长期粒细胞减少,部分患者可主诉乏力、困倦。一旦合并感染,则依感染部位不同,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并发症:  粒细胞减少症的主要合并症为感染,包括肺部感染、口腔感染、皮肤感染等。如粒细胞缺乏症常急骤起病,患者均有寒战高热,口腔最易并发严

中性粒细胞异常增生性增多分析

粒细胞异常增生性增多为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造血组织中粒细胞大量增生。见于白血病(如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1)白血病:急性白血病,以幼稚白血病细胞增多为主,如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骨髓中,病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发病原因

  感染  多种局部或全身的急,慢性感染,如细菌感染尤其是球菌中的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等及结核分枝杆菌所致者;病毒感染如狂犬病,脊髓灰质炎,水痘;立克次体感染等均可致中性粒细胞增多,增多程度常与感染程度成比例,有化脓现象,增多更为明显,甚至引起类白血病反应,此白细胞总数可达50×1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是什么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也就是俗称的ANCA,它是指以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以及单核细胞胞浆成分为靶抗原而发生反应的抗体。  自1982年被发现以来,已经成为系统性血管炎的血清学标志物,主要存在于ANCA相关血管炎,比如肉芽肿性血管炎、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等。也经常出现在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类风湿

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的检查过程

  (1)采血:1小滴于载玻片一端,用一推片以35°~45°倾斜推出四周留有适量空隙,可分清头、体、尾的薄血片。血膜长度不少于2.5cm,末梢至玻片另一端尚余空隙约1cm。血膜干后染色。  (2)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法:平置血片于染色架上,加染色液3~5滴,立即盖满血膜,约30s后加缓冲液5~10滴,

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的临床意义

  偏高的原因: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败血症、心肌梗死、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等。  偏低的原因:伤寒、副伤寒、病毒性感染、疟疾、粒细胞缺乏症、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放射线照射、抗癌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结果偏低可能疾病:  粒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大致可分为3类:①骨髓增生不良,中性粒细胞增殖或成熟缺陷;②中性粒细胞清除加速;③中性粒细胞再分布。(1)骨髓增殖异常①化疗后:大多数化疗药物有不同的骨髓抑制副作用,如烷化剂、蒽环类和抗代谢药物(氟尿嘧啶) ;②放疗后:射线有直接的骨髓毒性;③骨髓浸润:转移性肿瘤;④骨髓增生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