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土星出现迄今规模最大温度最高涡旋结构

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Space Science Institute 北京时间10月2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从表面上看起来,土星似乎非常平静。然而天文学家们却在这颗行星上观测到了太阳系历史上最为巨大、温度也最高的涡旋结构。这让科学家们认为这颗行星上实际正在发生的变化要远比从外表观察到的多得多。 这一椭圆形的大风暴是由两个温暖区域逐渐相互靠近并合并之后形成的。这个巨大的风暴系统在人眼观察的可见光波段是看不到的,但是在红外波段却非常明显。这是一个温暖区域,温度高于周边,大量的能量向外辐射,就像是土星在经历剧烈风暴之后打了一个嗝。 所有这些都和2010年和2011年期间肆虐土星北半球的“春季大风暴”有关。当时的这个风暴系统是1903年有记录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它甚至达到了这样的程度,那就是它竟然不断生长延长,风暴系统的头部甚至绕过整个土星一周,接触到了后方自己的尾部。当这一切在肉眼观察的......阅读全文

土星巨型风暴横贯北半球 面积超十个地球

 这是一张卡西尼号探测器获取的假彩色合成图像,显示土星巨型风暴系统的尾部这是一系列卡西尼号探测器拍摄的图像,显示此次巨型风暴系统的发展过程这两张假彩色图像显示的是在一个“土星日”内这个巨型风暴系统内部一些细小细节上出现的变化这张照片拍摄于2010年12月5日,这是科学家们首

《自然》公布2016年度十大科学人物

  2016年版的《自然》年度十大人物今天(12月19日)公布了,这是《自然》选出的在今年对于科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十个人。“今年的名单突显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员,在天文学,生殖生物学和少数族裔在科学领域的权利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Richard Monastersky,《自然》的特写编辑表示,“

2018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

   美国   深空探测异彩纷呈,宇宙探索发现不断  本报驻美国记者 刘海英  2018年,“好奇号”“朱诺号”“卡西尼号”“新视野”号等探测器持续提供着火星、木星、土星、柯伊伯带天体的相关数据。“旅行者2号”朝星际空间进发;OSIRIS-Rex抵达小行星贝努;“黎明”号完成了探测任务,将在谷神星轨

Nature:2015年度十大科学事件出炉!

  从气候变化到基因编辑伦理,研究人员在2015年解决了很多棘手的问题。他们还作出了重要发现,包括冥王星上的冰山、量子怪诞性的证据以及关于细胞内分子机制的细节。  通往巴黎之路  今年,全世界开始认真对待气候变化。随着12月联合国气候峰会在法国巴黎举行,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首次承诺控制或减少温室

10月11日《自然》杂志精选

封面故事: 语言的发展变化  随着语言的演化,便出现了语法规则,不符合语法规则的用法便会逐渐消亡。Lieberman等人根据英语1200年的使用情况计算了一种语言变得比较规则的发展速度。在160个不规则动词中,70个在上个千年里变成规则动词了。如果一个不规则动词比另一个不规

2013年05月16日《自然》杂志精选

  封面故事:透明的大脑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interrogation of intact biological systems   本期封面所示为完好的小鼠海马体的一个三维图片,它被做成透明的,显示表达eYFP(绿色)、小清蛋白(红色)和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

12月13日《自然》杂志精选

封面故事: 关于P-型ATP酶的一组研究论文   P-型ATP酶是对所有真核生物和很多原核生物具有根本重要性的阳离子泵。本期Nature上3篇论文介绍了关于这一超级家族关键成员的结构及功能研究。本期封面所示为钠离子和钾离子泵的结构,是由Morth等人在本期杂志上以3.5埃的分

多名天文学家质疑太阳系新行星Tyche的存在

  早在2006年,冥王星就已被降级为矮行星,从而由太阳系九大行星之列中除名,此后太阳系只有8大行星。但本月14日多家外媒报道了一则震惊世人的消息,科学家竟在太阳系远端又发现一颗新行星“提喀”(Tyche),尺寸达到木星的4倍。一旦被证实,其不但将跃升为太阳系内最大的行星,也将使得太

宇宙大爆炸余辉有望揭示彗星诞生地

大爆炸的余辉 北京时间12月8日消息,据英国《新科学家》报道,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科学家通过拍摄的宇宙大爆炸发出的放射物图片,或许可以看到因为距离地球太远而无法看到的彗星聚集地。 200多年来一直围绕太阳轨道运行的彗星来自天空的各个方向。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这些彗星是从围绕

2015国际十大科技新闻

  科技是一种迷人的信仰。理论的改写、技术的更迭,都让我们更深地理解世界,更好地改变世界。2015年的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有对基础物理的求索,对宇宙深空的探测,对人脑功能的发掘,也有对争议性技术的讨论,对气候变化的思考……而最让我们欣喜的是,今年的国际“十大”,有了更多来自中国的消息。  1.中科大首

《自然》封面文章:科学家剖析土星大白斑

  土星上的大白斑。(图片提供:NASA/JPL-Caltech/SSI)     去年年底,土星的北半球突然出现了一个小而明亮的斑点,并且在短短几周的时间里发展到接近地球直径的规模,而这其实是一场仍在肆虐的雷暴。  天文学家最早在去年12月初的一天观测到这场雷暴,当时的云

科学家首次证实土卫六呈扭曲鸡蛋形状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日前,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科学家首次精确证实土卫六的外型并不是一个球形,而是扁平的蛋形结构,该结构暗示着其表面之下可能蕴藏着大量的液态甲烷。 但最新研究首次证实土卫六并不是一个球形   土卫六的直径为5150公里,比水星略大一些,比太阳系内最大的卫星——木卫三(Ga

一周精彩太空照 南极炮铜色冰川每天移动2米

  北京时间1月4日消息,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这是过去一周媒体上出现的太空图片,包括土卫五“利亚”、大气引力波现象、等待发射的“发现”号航天飞机等。   1.星星轨迹 星星轨迹(图片来源:Kwon O Chul, TWAN)   在坦桑尼亚乞力马扎罗山拍摄的长曝光照片,星星的移动

发现土卫六干枯湖床潜在神秘结晶物质

  使用澳大利亚同步加速器,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类似土卫六环境下的物质原子结构,并表示这是理解土卫六潜在生命宜居条件的重要线索。  腾讯太空讯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科学家最新发现一种物质能够解释土卫六表面干枯湖床的形成过程,并揭晓这颗土星最大卫星的水分循环。  来自澳大利亚核科学和技术组织(ANS

7月7日《自然》杂志内容精选

  封面故事:土星的第六个“大白斑”  自1876年以来,已在土星大气层中观测到六个“大白斑”(GWS)事件。这些巨大的对流风暴大约每土星年(等于29.5个地球年)出现一次。第六个GWS在2010年12月爆发,并且一直是人们深入观测的对象。本期Nature上两篇论文介绍了这些观测工作

5月20日《科学》杂志精选

  拼凑日本毁灭性地震的画面     回到3月份,当时在日本东海离岸处发生的Tohoku-Oki大地震造成了一场毁灭性的海啸,使得2万多人丧生,并引发了福岛核电厂的核灾难事故。现在,《科学》杂志上有三篇文章为人们就该地震和其他非常大且罕见的地震提出了某些根本性的见解。首先,Mark

美宇航局公布国际空间站十佳地球照片

美国宇航局网站近日公布了国际空间站宇航员拍摄的十佳地球照片,展示了从距地面240英里的国际空间站上俯瞰地球的壮观画面,使我们能够以一个独一无二的视角看到这个神奇的蓝色星球。 以下就是国际空间站宇航员拍摄到的十佳地球照片: 1.克利夫兰火山喷发壮观场面  这张照片是

《自然》及子刊综览

  《自然—催化》  磁场远程控制化学反应  《自然—催化》11月21日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描述了一种用磁场远程开启化学反应的方法。该技术实现在特定地点和时间释放分子,它在选择性药物输送中有潜在应用价值。  通常,酶遇到一个特定靶标(叫作基质)会快速反应。将一个药物分子连接到与酶接触时才会释放的基质上

我国即将建成65米口径可转动射电天文望远镜

        如果把光学望远镜比作探测深空的锐利眼睛,射电望远镜就像一只灵敏的耳朵,捕捉宇宙中的射电辐射,倾听着来自遥远空间的微弱呻吟。亚洲最大可转动射电望远镜即将建成  65米口径可转动射电天文望远镜工程正在上

4月1日《科学》杂志内容精选

    彗星撞击土星和木星波纹环的记录  1983年,一颗彗星在未被看见的情况下撞上了土星环。几乎在10年之后,一颗彗星与木星相撞。据两项将一个行星难题解开的研究披露,这些事件使得这两颗行星环发生倾斜并在其环中留下了残余的涟漪图案。这些发现表明,行星的环可以像一张巨大的唱片

木星南赤道带条纹消失 科学家称原因不明

       2009年7月拍到的图片(右)相比,本月拍到的木星图片显得异常光秃。目前木星上的暗红色南赤道带已经消失不见,不过科学家并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发生。这两张照片具有不同色调,这

《自然》预测2017年科学热点领域

  《自然》杂志日前对2017年全球热点科学领域进行了预测。  气候变化  如果美国新当选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像他承诺的那样取消该国的气候承诺,那么中国将带头缓解全球气候变化。中国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家限额交易系统将在2017年推出。过去3年里,全球碳排放已经达到平衡,得益于经济停滞以及绿色技术激增,

《科学》公布 2017 年度人类10大突破,你知道几个?

《科学》期刊公布了2017年最令人类激动的10大科学突破,科学仪器界的朋友们,也许你正在使用其中的几种科技继续求索,其中,我们还看到了中国在量子通信方面的翘楚地位。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分享2017的这些美好时刻,希望2018全球在科学界求索的人们,带给人类更多的惊喜。Top10冷冻电镜标志年科技让人

他不经意拯救了100%全人类,但99.99%的人不知道他是谁

  有人在不经意间或是在世界上绝大部分人都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拯救了世界吗?  有。而今天,就是要给你说这样一个人的故事。  他花了一生的时间在做一件看似毫无意义的研究,却在不经意间拯救了我们无数人的生命,如果没有他,我们可能没有机会在这里玩微信了。  故事的主人

欧阳自远:中国探月不停步 同为人类谋福祉

  奔月是中国人的千年梦想,今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搭乘长征三号丙火箭成功升空,又给国庆节日增添了一份喜悦。事实上,随着嫦娥一号卫星在2007年成功发射,嫦娥工程已渐渐深入人心,祖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让不少人感到由衷自豪。   不过,除了增添中国人的自豪感,究竟为什么要

NASA准备探访天王星和海王星

  “冰巨星”探测任务正开展预研工作天王星(左)和海王星(右)合成图  《新科学家》17日报道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冰巨星”预研组正在积极探讨,如何在未来10—20年内,开展太阳系外层行星系统(天王星和海王星)探测任务。  预研组主任艾米·西蒙说:“首选任务是发射对天王星或海王星进行大

叶叔华:特别希望青少年立志于天文

  “其实天文科技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地震,也可以为人类寻找未来的家园,还能启迪人类寻找新的能源。”我国著名天文学家、中科院院士叶叔华近日走上“相约名人堂——与院士一起看世博”的讲台,畅谈天文科技进展与人类的未来生活。   以“中国的最新天文科技”为讲演主题,叶叔华用了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

美刊公布十佳天文照片:太阳系行星夺冠

  新浪科技讯 8月17日消息 据美国《发现》杂志报道,凝视夜空本身就是一种奖励:等待你的是宇宙那无比壮观的景象。但是当你利用望远镜和照相机观测太空的时候,你甚至能捕捉到连我们的眼睛也察觉不到的美景。   《发现》杂志和美国星特朗(Celestron)公司联合主办了“拍宇宙”大赛,为使用星特朗器材

6月10日《自然》杂志精选

封面故事: iPS细胞系与心脏肥大   患者特异性iPS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被看作是模拟遗传疾病和开发治疗它们的新方法的关键。现在,iPS细胞系已通过核重新编程从“LEOPARD”综合征(一种罕见的发育病,其特点是皮肤病灶、心脏异常和失聪)患者生成。从所生成的L

10月25日《自然》杂志精选

封面故事: 固体中电子运动的时间差别  电子在固体中能以非常高的速度运动,能在几十至几百阿秒(1阿秒=10-18秒)内穿过原子层及界面。这些非常短的运动时间最终将限制未来电子装置的运行速度。现在,物理学家对这种动态电子进行了实时实验探索。本期封面所示为,在一种固体中第一次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