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输血传播疾病筛查项目的现状综述

血液检测是预防输血传染病的重要环节。对献血者血液的筛查项目是围绕输血传染病的筛选而展开的。我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规定,采供血系统对ALT、HBsAg、抗-HCV、梅毒及抗-HIV5个项目进行检测,笔者就目前国内规定的血液筛查项目现状做一简单评议。 1 筛查项目 1.1 谷丙转氨酶(ALT) 血液ALT的检测意义主要是从一个侧面反应整个肝细胞的损害程度,筛除甲~戊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任何一种。然而ALT的特异性较差,造成ALT变化有多方面的因素:(1)生理因素,年龄与性别、运动与情绪、体重指数、饮食、采血体位、标本溶血、药物影响;(2)病理因素,甲~戊5型肝炎病毒感染(特别是急性传染性肝炎),以及肝脏以外其它含ALT器官的病变,均可使ALT升高;(3)其它因素,样本存放时间及温度、参考值与医学决定水平的差异,以及季节因素。在血站ALT项目检测中,单项ALT值不合格的报废血液占相当大的比......阅读全文

输血传播疾病筛查项目的现状综述

血液检测是预防输血传染病的重要环节。对献血者血液的筛查项目是围绕输血传染病的筛选而展开的。我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规定,采供血系统对ALT、HBsAg、抗-HCV、梅毒及抗-HIV5个项目进行检测,笔者就目前国内规定的血液筛查项目现状做一简单评议。  1 筛查项目   

输血传播疾病标志物的筛查检验

  本文介绍了我国对献血员开展的输血传播疾病标志物的筛查检验项目,包括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爱滋病病毒抗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梅毒抗体。分析了影响检验结果的几种原因,包括实验操作、检验方法、检验试剂的质量、检测标志物的窗口期。提出了几条保证检验质量的措施,包括实验室的全面质量管理、实验室的室内质量

输血传播性疾病

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均有传播疾病的危险,常见的有乙型、丙型肝炎,艾滋病,巨细胞病毒感染,梅毒,疟疾,弓形体病等。此旬,如血液被细菌污染,可使受血者由此引起菌血症,严重者可致败血症。在由输血引起的疾病中,艾滋病危害性最大。 1.肝炎:输血后肝炎的传播情况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献血者人群中肝炎流行情况;②所

输血传播性疾病肝炎预防

肝炎:采用灵敏的乙型与丙型肝炎的筛选试验。对献血者和血液制品严格进行乙型与丙型肝炎血清学检测;提高献血者人群肝炎试验的灵敏度与特异性;医学教育|网搜索整理提高血浆制品中肝炎病毒灭活效果;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输血、输液器;对血液透析机应彻底消毒;所有被血液污染的物品和工作台面需彻底消毒处理;工作人员

快速床旁(POC)乙肝筛查项目的准确性

一项源于全球数据的荟萃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抗原的快速point-of-care(POC)方法来筛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方法通常是非常准确的,但是基于抗体的筛查的敏感性则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一结果在线发表于5月29日美国胃肠病学院的官方杂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

CH筛查的现状与思考(2)

3、TORCH筛查对象弓形虫:不孕症患者,孕妇,母亲孕期弓形虫活性感染的新生儿,家中养有猫科类宠物的新生儿;风疹病毒:拟怀孕妇女,免疫状态未知的20孕周内孕妇,母亲孕期风疹病毒活性感染的新生儿;巨细胞病毒:不孕症患者,孕妇,双亲或其他亲密接触群体中有免疫抑制患者的孕妇和新生儿;单纯性疱疹病毒:不孕症

【综述】5种常见癌症最新筛查指南

  美国内科医师协会在Annalsof Internal Medicine上刊出一份最新的常见癌症筛查指南,并强烈推荐本国医生使用。与以往指南相比,新的筛查建议更强调针对无特异风险的普通人群,更关注筛查方案的有效性,以避免假阳性结果带来不必要的进一步诊治。由于出发点不同,其中部分建议与以往指南、我国

《科学》综述:动物迁徙变化影响疾病传播风险

  尼帕病毒在马来西亚的暴发源于迁徙果蝠的栖息地变化(图片来源:Flickr/smccann)   1月21日的《科学》杂志发表的一篇综述说,随着人类逼近并破坏野生生物的迁徙路径,动物把疾病传给人类的风险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增加,但是在另一些情况下可能减少。   气候变化也正在影响着迁徙模式,这

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与安全、有效输血

  血型不规则抗体是指抗A、抗B以外的血型抗体,主要是经输血或妊娠产生的免疫性抗体(多为IgG抗体)。不规则抗体在健康人群中检出率约为0.3%-2%。目前临床因ABO血型不合产生的输血反应已经极少见,但由于不规则抗体导致的输血反应已经成为临床输血无效及溶血的主要原因。我院至成立输血科以来,

关注甲状腺疾病的筛查和诊断

——罗氏为您提供最全面的实验室检测指标      甲状腺是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腺之一,具有摄取和积聚碘的功能,并以碘为原料合成、分泌和贮存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疾病是内分泌系统的常见疾病,它的临床发病率随着人们饮食和其他生活习惯的改变等不断上升,人群发病率>5%,尤其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