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新进展!快速射电暴的强引力透镜效应

快速射电暴(Fast Radio Burst,FRB)是持续时间在毫秒量级的射电波段的高能瞬变信号,具有爆发时间短、能量高的特点。2007年,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发现第一个FRB,至今已有100多个FRB被探测到,而产生这种信号的物理机制尚没有明确论断。 由于射电信号在等离子体中传播存在色散,导致不同频率的FRB信号到达地球的时间有差异,而对色散量的测量显示FRB是来自银河系外(河外),甚至是宇宙学距离(几亿光年)上的射电源。对几个FRB寄主星系的定位也证实了这一观点。FRB是理想的点源,事件发生率高,信号持续时间短,这些特点使FRB成为探索宇宙学的探针:如此短时间释放如此高能量,说明这是宇宙中的极端物理事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天体物理学家布莱恩·梅策格尔认为,快速射电暴可能是中子星合并的结果。如果是中子星合并,那么会同时产生引力波。如果发生在可探测引力波的距离——银河系内,会对地球的无线电通讯造成巨大甚至破坏性影响。 迄今......阅读全文

中澳研究发现新的快速射电暴

  中国与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合作发现了一个新的快速射电暴,它发生时间早、能量高,将帮助天文学界增进对快速射电暴现象的深入理解。  快速射电暴是指宇宙中突然出现的无线电波短暂且猛烈释放的现象,持续时间通常只有几毫秒,却能释放出巨大能量。2007年,天文学家邓肯·洛里默等人利用澳大利亚帕克斯天文台的射电望

科学家发现新的快速射电暴

  快速射电暴是最近几年最受关注的天文现象之一。自Duncan Lorimer等人于2007年在帕克斯(Parkes)64米射电望远镜的数据库中发现第一个快速射电暴FRB 010724(亦称Lorimer burst)以来(Lorimer et al. 2007, Science),在全球诸多射电望

迄今最短快速射电暴仅持续5微秒

  夜视摄像机拍摄的热图像通常是单色的、有颗粒感的,并且或多或少有点模糊。据26日出版的《自然》杂志报道,美国普渡大学和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热辅助探测和测距(HADAR)系统,通过训练人工智能(AI)来确定热像中每个像素的温度、能量特征和物理纹理,产生的图像几乎与传统相机在日光

“怀柔一号”卫星发现伴随快速射电暴的X射线暴

中新社北京10月15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10月15日晚发布消息说,该所科学家当天通过“怀柔一号”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中文昵称“极目”,英文缩写GECAM)卫星发现一个跟神秘的快速射电暴(FRB)相关联的X射线暴,并确认其来自银河系内的磁星SGR

FAST立功!发现首例持续活跃重复快速射电暴

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以下简称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菂研究组里,“90后”博士后牛晨辉的外号是“巨星”,当初的得名仅仅是因为他在一张合照里显得格外高大魁梧。    在寻找快速射电暴(FRB)的征途上,牛晨辉正在奋力朝着名副其实的“巨星”方向努力。    北京时间6月9日,李菂领导的国际团队在

科学家从5亿个疑似信号中找到81个快速射电暴候选体

  快速射电暴是近几年最受关注的天文现象之一。自Duncan Lorimer等人于2007年在帕克斯(Parkes)64米射电望远镜的数据库中发现第一个快速射电暴以来,全球诸多射电望远镜纷纷开展对这类新现象的观测,如今快速射电暴的观测样本数量已达到数百例。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高能时域天文研究团

脉冲星和快速射电暴距离研究获进展

  天文研究中,测量天体到地球的距离通常很困难,但距离是最基本的参数。脉冲星距离是进一步研究脉冲星起源、演化、分布以及辐射特性等所需最基本的参数。目前已发现的两千多颗脉冲星中仅约有十分之一的脉冲星具有测量距离(不依赖于模型的距离)。近年来,快速射电暴是天文观测中发现的一类起源未知的、色散量较大的、

“中国天眼”研究揭示磁星快速射电暴机制特点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721.shtm 北京时间7月29日,国际科学期刊《科学·进展》发表由国家天文台、北京大学、美国内华达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天文与天体物理前沿所等单位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团队,通过FAST“快速射电暴的

科学家揭示磁星快速射电暴机制特点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759.shtm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北京时间7月29日,《科学-进展》发表由国家天文台、北京大学、美国内华达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天文与天体物理前沿所等单位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团队,通过中国天眼

中国天眼揭示快速射电暴密近环境的动态演化

9月21日,中国天眼(FAST)快速射电暴优先和重大项目科学研究团队在《自然》发表新成果。研究团队利用FAST,开展了对快速射电暴FRB 20201124A的深度观测,获得了迄今为止最大的快速射电暴偏振观测样本,首次探测到了距离快速射电暴中心仅1个天文单位(即太阳到地球的距离)的周边环境的磁场变化,

研究新进展!快速射电暴的强引力透镜效应

  快速射电暴(Fast Radio Burst,FRB)是持续时间在毫秒量级的射电波段的高能瞬变信号,具有爆发时间短、能量高的特点。2007年,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发现第一个FRB,至今已有100多个FRB被探测到,而产生这种信号的物理机制尚没有明确论断。  由于射电信号在等离子体中传播存在色散,导

科学家找到快速射电重复暴的“身份证”

  快速射电暴(FRB)是在无线电波段最为剧烈的爆发现象,其起源未知,也是当今天文学领域热点前沿之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菂团队系统分析了来自包括“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美国绿岸望远镜(GBT)在内的多项数据,首次提出了能够统一解释重复快速射电暴偏振频率演化的机制,并基

FAST探测到快速射电暴FRB121102多次重复爆发

  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于2019年2月发布公开项目征集,正式向中国天文学家开放。本次征集共收到包括香港大学在内的21个单位共133个项目申请。2019年4月18日开始,成功获批的项目正式开始执行观测。  近日,在使用

内质网表面钙瞬变是多细胞生物自噬起始的关键信号

  自噬是指通过形成双层膜结构的自噬体,包裹部分胞质并运送到溶酶体进行降解及回收的过程,对抵抗各种应激和维持细胞稳态至关重要。自噬异与老年痴呆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自噬体形成的关键步骤包括隔离膜(自噬体前体)的启始、成核、延伸及闭合。科学家对自噬体形成的分子机制的了解主要来自对单细胞酵

内质网表面钙瞬变是多细胞生物自噬起始的关键信号

 自噬是指通过形成双层膜结构的自噬体,包裹部分胞质并运送到溶酶体进行降解及回收的过程,对抵抗各种应激和维持细胞稳态至关重要。自噬异与老年痴呆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自噬体形成的关键步骤包括隔离膜(自噬体前体)的启始、成核、延伸及闭合。科学家对自噬体形成的分子机制的了解主要来自对单细胞酵母

中国学者为快速射电暴起源研究提供关键观测证据

  3月18日,《科学》杂志发表研究论文,指出重复快速射电暴(fast radio burst, FRB)处在类似超新星遗迹的复杂环境中。  “该论文创新性地利用偏振频率演化关系研究快速射电暴周边环境,首次提出了能够解释重复快速射电暴偏振频率演化的统一机制,为区分重复快速射电暴起源的众多理论模型提供

科学家利用快速射电暴精确验证爱因斯坦弱等效原理

  恰逢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问世100周年之际,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于12月23日以“Editors' Suggestion”(主编推荐)形式,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高能时域天文团组首席研究员吴雪峰和助理研究员魏俊杰、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高鹤

内质网表面钙瞬变是多细胞生物自噬起始的关键信号揭示

  自噬是指通过形成双层膜结构的自噬体,包裹部分胞质并运送到溶酶体进行降解及回收的过程,对抵抗各种应激和维持细胞稳态至关重要。自噬异与老年痴呆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自噬体形成的关键步骤包括隔离膜(自噬体前体)的启始、成核、延伸及闭合。科学家对自噬体形成的分子机制的了解主要来自对单细胞酵

科学家发现神秘射电暴“老家”

  天文学家日前发现了一个神秘天体的位置所在,这个天体能够释放出短暂而强大的宇宙射电暴。然而令天文学家感到惊讶的是,这些间歇性信号的来源并不是位于一个明亮的星系,而是处在一个小而昏暗的、距离地球25亿光年的星系中。  这一发现揭开了关于神秘的快速射电暴的序幕——自从2007年首次描述这些信号以来,它

大科学工程“拉索”首个探测器阵列建成

新年伊始,大科学工程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LHAASO)传来喜讯。5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悉,拉索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WCDA)三号水池注水达到正常工作水位,这标志着WCDA探测器全部建成,全阵列投入科学运行。这是拉索四种类型的探测器阵列中最早完成的一个阵列。 WCDA是拉

清华等高校自研四颗卫星载荷成功发射

1月15日,清华大学发起的“天格计划”合作组4所高校的4颗卫星载荷成功发射,目前状态良好,载荷成功完成上电初测。据悉,此次成功发射的卫星载荷,将在未来几年内与此前“天格计划”已发射在轨的多颗卫星载荷开展组网联合观测,对宇宙中的伽马射线暴、太阳活动和脉冲星等进行持续在轨观测与分析。“天格计划”由清华大

世界首个覆盖五大洲的自动天文台网络建成

近日,西班牙高等科学研究理事会安达卢西亚天体物理研究所完成了伽马暴与瞬变源观测系统(BOOTES)的全球部署。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全球性的自动望远镜网络,其站点分布于西班牙、新西兰、中国、墨西哥、南非和智利。其中,由中科院云南天文台、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与安达鲁西亚天体物理研究所合作建设的第四号观测站(BO

穿越80亿光年的快速射电暴源于一场“星系交通事故”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730.shtm

专访:宇宙“神秘电波”几乎不可能来自外星人

   近日,天文学家第二次发现来自宇宙深处的“神秘电波”——重复快速射电暴,这条消息引发诸多猜测。澳大利亚国际射电天文学研究中心副执行主任史蒂文·廷盖教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这几乎不可能是外星人发出的信号。  廷盖说,快速射电暴大多只出现一次,这意味着产生快速射电暴的源头很有可能在某种宇宙级的

酒精激活食欲信号引起暴食

  英国《自然·通讯》近日发表的一项神经科学小鼠研究,揭示了潜藏在人类摄食行为背后的神经机制。该研究表明,通常刺激饥饿感的脑细胞也会被酒精激活,这项发现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饮酒会导致过度饮食。   饮酒一直与人类过度饮食联系在一起,但是其潜在原因没人能解释清楚。通常来讲,热量摄取一般都会抑制大脑的

米波太阳射电频谱仪观测到罕见的断裂II型射电暴

  最近,利用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制的米波太阳射电频谱仪,高冠男、汪敏和林隽等人观测到一个罕见的具有断裂结构的II型射电暴及其射电精细结构(图1下)。经研究发现,该射电暴的断裂结构源于CME驱动的激波穿越之前CME拉伸出的电流片的物理过程(图2)。利用观测频率与日冕密度的关系,并结合日冕密度模型计

科学家精确验证爱因斯坦弱等效原理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吴雪峰和助理研究员魏俊杰、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高鹤以及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皮特·梅扎罗斯等人合作,利用快速射电暴不同频率光子到达地球的时间差,精确验证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弱等效原理假设。相关成果12月23日以主编推荐形式,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爱因斯坦等效原

用时近两个月,中国“天眼”给它拍“大片”

快速射电暴和宿主星系艺术想象图。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左下)和空间分辨率最高的单口径光学望远镜凯克望远镜(右上)承担本研究观测。绘图:喻京川、傅海 54天82小时,科学家利用中国“天眼”(FAST,500米口径摄电天文望远镜)给银河系外一个持续时间仅有十几秒的“神秘信号”—

“怀柔一号”卫星有新发现

10月15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利用“怀柔一号”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GECAM,极目)发现一个跟神秘的快速射电暴相关联的X射线暴,并确认其来自银河系内的磁星SGR J1935+2154。目前,初步观测结果已发布在天文电报(Atel #15682)上。本次发现是人类第二次探

“天格计划”合作组4所高校成功发射4颗卫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492646.shtm 1月15日11时14分,清华大学发起的“天格计划”合作组4所高校的4颗卫星载荷成功发射。其中,清华大学的GRID-05B卫星载荷搭载于长光卫星MF02A07星,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