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心脏骤停患者复苏后的治疗

心脏骤停患者的评估和管理分为五个阶段:(1)对心脏骤停的最初反应,包括由旁观者和急救人员进行的基本生命支持;(2)由医务人员进行的入院前高级生命支持;(3)到达急诊科后处理的交接;(4)院内的心脏骤停后处理;(5)长期的治疗策略。本文讨论的重点是针对已经到达医院的心脏骤停患者和心脏骤停后的处理,包括患者存活稳定后的治疗。 第一个要点是患者到达急诊室(入院状态)的初步评估。第一个治疗决策取决于对神经系统状态进行迅速仔细的评估。在心脏骤停后早期,大部分治疗将取决于神经功能状态。几乎所有情况下,第一个住院科室将是重症监护病房——心脏或神经单元。 自主循环恢复后患者昏迷与否应分类处理 对于在现场反应迅速,立即或在几分钟之内恢复意识的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的最初管理包括监测血流动力学和电生理稳......阅读全文

心脏骤停患者复苏后的治疗

  心脏骤停患者的评估和管理分为五个阶段:(1)对心脏骤停的最初反应,包括由旁观者和急救人员进行的基本生命支持;(2)由医务人员进行的入院前高级生命支持;(3)到达急诊科后处理的交接;(4)院内的心脏骤停后处理;(5)长期的治疗策略。本文讨论的重点是针对已经到达医院的心脏骤停患者和心脏骤停后的处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的基本介绍

  心脏骤停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突然停止跳动,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引起全身严重缺氧、缺血,临床表现为扪不到大动脉搏动和心音消失;继之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瞳孔散大,若不及时抢救可引起死亡。一般认为,心脏停搏5~10秒可出现眩晕或晕厥,超过15秒可出现晕厥和抽搐,超过20秒可出现昏迷;若心搏停止超过5分

理解心脏骤停的新希望

   英国肯特大学的新的生物科学研究可能为更多地理解导致心脏骤停的心脏突变指出道路。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每500人有1人携带的遗传病,它是青年运动员心脏骤停的首要原因。其中知名的事件包括足球运动员Fabrice Muamba在一场比赛中心脏突然停止跳动而导致他跌倒。尽管他最终被救活了,他如今无法再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临床用药分析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导致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的是室颤,其次为心室停顿,较少见的为无脉性电活动。临床表现是突然意识丧失,心音消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断续,随后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全身发绀。    心脏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的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测的自然死亡。患者过去可有或无心脏

心脏超声指导胶质瘤切除术术中心搏骤停复苏病例...-2

 2.6心脏超声 心脏超声可以直接观察心脏瓣膜、心腔、心包、主要血管及这些结构内的血流,动态观察心肌的收缩与舒张活动,提供即时信息,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术中麻醉管理。当术中出现不明原因心搏骤停时,TTE可快速诊断病因,如心包填塞、气胸和肺栓塞等,有助于指导进一步治疗。 Markin等回顾了364例围手

心脏超声指导胶质瘤切除术术中心搏骤停复苏病例分析

 1.病例资料 1.1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53岁,身高165cm,体重64kg,因“耳鸣3年,间断头痛伴癫痫发作1年余”就诊。既往高血压病史15年,规律服用培哚普利治疗,平素血压110~120mmHg/70~80mmHg(1mmHg=0.133kPa);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病史10年,

一例侧卧位顶腰桥后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病例分析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8岁,身高165 cm,体重86kg。拟诊右侧输尿管中上段结石,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输尿管切开取石术。 术前检查:Bp:145/92mmHg,R:16次/min,T:36.2℃,P:68次/min,SPO2:98%。血常规、血脂六项、血凝五项、胸部透视均在正常范围。心电图:非特

心脏骤停,急救掌握四个“三”

   今年发布的《中国公众心肺复苏卫生健康指南》,对心脏骤停的急救措施进行了重新总结,并提出了“预判三停、施救三法、预警三痛、防控三步”的操作建议。学会它,或许能在关键时刻救人一命。  预判把握“三停”。心脏停搏起病骤急、死亡率高,第一时间识别心跳骤停尤为重要。在确保周围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应识别心跳

心脏骤停后的心电图模式分析-1

69岁,男性,于家中发生心脏骤停,经急救人员抢救成功后入院行进一步治疗。 入急诊室后,患者仍不省人事,遂入重症监护室进行护理。由于患者仍处于昏迷状态,故被放置在降温毯上,并进行了12导联心电图检查,如图1。 图1 心电图1 患者的心电图显示什么?A 窦性心律伴2:1传导阻滞B 窦性心律伴房性早搏C

心脏骤停后的心电图模式分析-2

知识链接:Osborn波简介 1. Osborn波的形成 Osborn波是指QRS波结束和ST段起始的结合点(J点)抬高≥0.1mV,时程≥20ms,圆顶样或驼峰样向上偏离基线的波,是整体心室肌除极结束和复极开始的一个标志点。1938年,Tomashewski在冻伤患者的心电图中首次发现了Osb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