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高亚洲地区植被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

植被是构成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不仅对于维持生态平衡、调节水循环、促进物质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作用,还常被作为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应用于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测和评估。大量研究表明生态脆弱区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信号放大器,而高亚洲地区(HMA)作为亚洲乃至全球的气候响应敏感地,是区域环境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研究HMA植被动态和驱动机制对于深入揭示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反馈具有重要意义。 遥感和地面植被观测数据表明气候变暖促进了全球植被绿化,HMA的升温幅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多。在如此剧烈的气候变暖情况下,HMA的植被动态将发生怎样的变化?针对这一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陈亚宁研究员团队使用最新的植被和气象数据(GIMMS3g NDVI和CRU)调查了高亚洲地区的植被动态并量化了气候变化在植被动态中的贡献率。 研究表明,在过去30年,HMA总体呈现“暖......阅读全文

盘点9月Nature前十位亮点论文

  肠道微生物群丰富程度对健康的影响   肥胖是心血管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和包括一些癌症在内的其他疾病的一个风险因素。必须有其他影响因素存在,才能确定肥胖者会患哪种代谢疾病。本期Nature上两篇论文分析这些因素中的一个所起作用,这个因素就是肠道微生物群的丰富程度。Le Chatelier等

北京十年平均气温异常偏高 暖干化趋势亟需警惕

  北京市气候中心最新统计:2001年至2010年,北京平均气温比前30年(1971年至2000年)上升了1℃。  “这相当于把北京向南推进了近300公里”,气象专家张明英指着地图说,从这一气温指标看,北京人过去的10年相当于生活在10年前的河北石家庄一带,与这一气温指标相

9月5日《自然》杂志精选

“普里昂”感染症的病理生理特性及与年龄相关的神经退化  人们越来越多地猜测,包括阿尔茨海默氏症和帕金森氏症在内的与年龄相关的神经退化疾病以及如“克雅氏病”等“普里昂”感染症的共同病理生理特征可能是我们了解这些病症的关键。在这篇文章中,Mathias Jucker和 Lary Walk

科学家为全球森林“称重”

   研究显示,全球树木正在经历一次快速生长,并且正吸收数十亿吨温室气体。这意味着树木正在削弱全球变暖。  红杉树能储存大量的二氧化碳。图片来源: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在美国切萨皮克湾西面的一片森林中,Geoffrey Parker用卷尺测量了一棵鹅掌楸幼苗的

姚檀栋等: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第三极”,它的环境变化,对整个地球,特别是欧亚的环境、生态系统等都有非常大的影响。最近,中国科学院组建了“西藏创新集群”。经过100多位国内外专家两年多的努力,在广泛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了《西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报告。报告综合评估了青藏高原从过去2000年到未来100年

南京古生物所等探讨4.4亿年前大灭绝环境变化的关系问题

  腕足类赫南特贝-三叶虫尖盾虫动物群(Hirnantia-Mucronaspis Fauna)是4.4亿年前,生活在显生宙第一次大灭绝两幕之间、已知地理分布最广、延续时间最短的一个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图1)。该动物群铸就了地球历史海洋生物演化的传奇。  奥陶纪末大灭绝中断了史前规模最大之一的奥陶

2018年最受关注百篇论文揭晓

  据英国《自然》网站、Altmetric网站近日报道,2018年最受全球媒体关注的100篇论文(Altmetric Top 100)揭晓,包括飓风造成的惊人死亡人数、虚假新闻泛滥网络等在内的今年热门话题进入榜单。  这份百强论文榜单,包含了100篇发表于2018年且出版后在同行评审信息平台、公共政

ISO 14064-2、ISO 14064-3新标准提出 旨在应对气候变化

  洪水、干旱、破纪录的气温,这些证据表明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上最紧迫的问题之一,这就是为什么两个新ISO标准的发布将会在帮助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一项棘手的挑战就是应对温室气体(GHG)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及其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后续影响。尽管各方共同努力,全球气温

专家提出新观点来估算大气二氧化碳源汇

  综合考虑碳酸盐溶解、全球水循环和水生生物光合作用的共同影响   在最新一期的国际地学顶级期刊《地球科学评论》(Earth-Science Reviews)上,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等的关于碳酸盐风化碳汇的研究成果引人关注,这篇题为“大气CO2源汇估算的新方向:综合考虑碳酸盐溶解、全球水循环

四十年34个!中国申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新纪录

  三江源、梵净山、九寨沟……各展区用多元手段呈现着作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发展现状和研究成果,云山雾罩、碧水荡漾,带给人一丝清凉。图片源自网络  7月30日,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45周年暨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成立40周年大会举办。“40年来我国成功申报了34个世界生物圈

全球频现高温极值 有史以来最热夏天出现

  2010年的前6个月里出现了一连串的全球高温极值,但专家表示,要将这些零散的点连接起来构成一个长期的气候变化模式仍然非常困难。  据法新社报道,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数据,上个月不仅是有历史记录以来最热的一个6月,也连续第4个月创造了高温纪录。而

科学家揭示植物叶性状对干旱区植被区划的指示意义

  全球变暖下,降水格局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干旱区植被分布格局发生改变。但是,由于传统上用于植被区划的指标过于繁杂,因此,很难用它们来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不同植被类型边界的变化。一些关键叶性状很可能是一个较客观反映植被本身特征的、可测量和比较的植被区划综合指标。但是,关于植物叶性状与干旱区植被区划关系的研

首批滨海湿地监测结果拉响升温“警报”

  “从去年5月到现在,我们的4个站累计获得约7600万组数据,总数据量超过30G,大部分数据可以实时在线观测,初步掌握了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生产力的影响情况。”9月23日,中国地调局滨海湿地生物地质重点实验室主任叶思源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日,“滨海湿地保护

气候变暖削弱北半球高纬度陆地生态系统夏季碳汇功能

  12月19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汪涛和教授朴世龙及其合作团队题为Emerging negative impact of warming on summer carbon uptak

我国研究者在植物氮素利用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图. 大气沉降-植物-土壤系统硝酸根Δ17O-δ18O分布关系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41730855,41522301)等资助下,天津大学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刘学炎教授与日、美等国研究者合作

全球化多因素致两栖动物疾病流行

  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李义明领导的多样性与空间生态学研究组,通过研究、对比影响壶菌全球分布的几大因素,证实了国际贸易、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引进以及植被变化等全球化因素对两栖动物流行性疾病有重要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 B:生物科学》(P

专家称梅里雪山冰川退化难遏制 乃气候变暖所致

  针对公众关注的云南梅里雪山冰川退化问题,此间科学家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全球气候变暖,虽然可以有一些办法减缓退化速度,但不可能完全遏制。   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的梅里雪山是地球上低纬度地区海拔最低的冰川,也是云南的旅游胜地。近年来,梅里雪山出现冰川面积减小、雪线上升现象,其中最大的明永

植物所在冻土碳分解及其温度敏感性研究中取得进展

  冻土分布区储存着大量有机碳,其碳库大小超过全球土壤碳库的1/2。同时,冻土区气温在以超过全球平均值2倍的速率持续上升。显著的气候变暖可能使得冻土中储存的大量碳被微生物分解释放,进而导致碳循环与气候变暖之间的正反馈。在此背景下,冻土碳循环成为近年来全球变化研究中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然而,目前学术界

研究发现气候变暖可能影响中国粮食产量

  中国农业大学的这项研究发表于《中国农业科学》   记者从近日举行的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上了解到,《中国农业科学》刊载的一项中国农业大学科研人员的研究发现,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气候区划北界和粮食产量可能产生影响。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过去10

寒旱所研究发现气候持续转暖加速黄河源冻土退化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金会军通过对黄河源区冻土研究发现,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源区气温以每年0.02℃的增温率持续上升,加之人类经济活动日益增强,导致冻土呈区域性加速退化。多年冻土下界普遍升高了50~80米,最大季节冻深平均减少了0.12米。冻土退化总体趋势是由大片状分布

研究表明气候持续转暖加速黄河源冻土退化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金会军通过对黄河源区冻土研究发现,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源区气温以每年0.02℃的增温率持续上升,加之人类经济活动日益增强,导致冻土呈区域性加速退化。多年冻土下界普遍升高了 50~80米,最大季节冻深平均减少了0.12米。冻土退化总体趋势是由大片

我们连话都说不清楚,还怎么讨论抗生素耐药性问题?

  用语不清不利于我们在全球范围内应对抗微生物药物效果日渐减弱的现状。在本文中,作者Marc Mendelson及同事敦促人们规范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领域的用语。  来自Nature自然科研  长期以来,临床医生一直都知道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微生物的耐药性已经高到了令人警惕的程度。这种复杂的健康威胁通常

人类的各项宏伟环保计划为什么没有实现预期目标?

  人类与环境污染宣战,始自卡森《寂静的春天》环保呐喊。卡森揭露了资本主导的大型污染企业和制药公司向环境释放污染物,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以后,国际组织、各国政要纷纷采取了相应的行动,试图拯救日益危机的地球生态系统。这个计划从1971年人类环境宣言就开始了,直到后来各种公约出现。然而,遗憾的是,这些国际

朴世龙教授:土地利用变化全球生态系统碳汇快速增加

  陆地生态系统通过其碳汇功能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减缓气候变暖;而陆地碳汇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十分敏感。陆地碳汇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是目前全球碳循环研究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表明1998-2012年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的变暖速率较之以往明显减缓;与此同期,全球植被生产力的增

专访秦大河院士:揭开“冰雪巨人”的神秘面纱

  中国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第一人、世界著名冰川学家、世界上唯一全部拥有南极地表一米以下冰雪标本的科学家、南极英雄这几个耀眼标签汇集起来,勾绘出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不同凡响的科研生涯。  秦大河院士为商务印书馆发售的新书——《南极洲:从英雄时代到科学时代》作序,并应商务印书馆南宁分馆和广西科技馆的邀请,

122个项目通过中俄(NSFC-RFBR)合作项目初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集中征集“2011~2012年度中俄 (NSFC-RFBR)合作项目”期间共接收申请项目13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按照相关项目管理办法和征集项目通知的要求对申请项目进行了初审,初审结果现已公布。  受理申请项目共122项;不予受理申请项目共13项。  受理

甘肃开发祁连山空中云水资源 持续改善流域生态

  甘肃省气象局副局长薛根元6日表示,近三年来,甘肃先后投资640余万元人民币,科学开发和利用祁连山较为丰富的空中云水资源。由此,中国沙尘暴策源地之一的民勤在今年大风日数增多的背景下,至今未出现沙尘暴天气,这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少的一年。   当日,甘肃省气象局联合武威市政府召开新闻

2010年度中俄合作项目和双边研讨会项目批准名单公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月16日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2010年度中俄(NSFC-RFBR)合作项目批准名单(共50项)和2010年度中俄(NSFC-RFBR)双边研讨会项目批准名单(共4项),具体如下: 2010年度中俄(NSFC-RFBR)合作项目批准名单序号科学部受理号申请人/单位项目名称俄

科研人员揭示激发效应的土壤碳调控因素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其大小取决于植物碳输入和微生物碳输出之间的动态平衡。作为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关键环节,土壤碳激发效应是指植物碳输入导致土壤有机碳分解加速或减慢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碳库的周转速率。因此,阐明土壤碳激发效应的大尺度格局及其调控因素,有助于认识土壤碳库对气候变

植物所揭示土壤碳激发效应的关键调控因素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其大小取决于植物碳输入和微生物碳输出之间的动态平衡。作为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关键环节,土壤碳激发效应是指植物碳输入导致土壤有机碳分解加速或减慢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碳库的周转速率。因此,阐明土壤碳激发效应的大尺度格局及其调控因素,有助于认识土壤碳库对气候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