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追溯早期鲸从陆地走向海洋的过程

“这些4300万年前两栖四足鲸的化石是古生物学和动物学领域的一次重大科学发现,有助于我们追溯早期鲸从陆地走向海洋的过程。”埃及曼苏拉大学脊椎动物古生物学研究中心创始人、开罗美国大学古脊椎动物学教授希沙姆·萨拉姆日前告诉新华社记者。 埃及环境部长亚丝明·福阿德8月25日在一份声明中说,埃及研究人员在法尤姆省“鲸鱼谷”发现一种生活在4300万年前的半水生鲸的化石,这是一种可在陆地行走、水中游泳、下颌肌肉力量强大的物种,以捕食其他动物为生。研究人员以古埃及神话中的死神“阿努比斯”命名这个新的鲸物种。 萨拉姆介绍说,这是研究人员首次记录到一种新的两栖鲸,它代表了古代生活在陆地上的鲸和今天生活在海洋中的鲸之间的联系。解剖学特征表明,它与人类以往所知的任何物种都完全不同,在生物分类上属于新的属和物种。 研究中心研究员阿卜杜拉·古哈尔以第一作者身份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生物学分会学报》上。目前他正在着手清理、修复团队发现......阅读全文

化石显示早期鲸类听力与陆地近亲类似

  鲸依靠敏锐的听觉在水下生存,但不同的鲸类在听觉能力上却展现出巨大的差别。须鲸能接收到频率低到人类难以察觉的次声波,这使得它们可以远距离沟通,而齿鲸的情况正好相反,它依赖超声波,这种声波的频率太高以至于人类也无法听到。发表在6月8日《当代生物学》杂志的报告称,研究人员从灭绝的早期鲸物种化石中找到了

通讯:追溯早期鲸从陆地走向海洋的过程

  “这些4300万年前两栖四足鲸的化石是古生物学和动物学领域的一次重大科学发现,有助于我们追溯早期鲸从陆地走向海洋的过程。”埃及曼苏拉大学脊椎动物古生物学研究中心创始人、开罗美国大学古脊椎动物学教授希沙姆·萨拉姆日前告诉新华社记者。  埃及环境部长亚丝明·福阿德8月25日在一份声明中说,埃及研究人

回笼发掘端出最早鱼龙

早期鱼龙的臆想图(大图)及其遗骸化石(小图)。图片来源: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近日,研究者宣布发现了第一只“海怪”——生活在2.44亿年前,拥有大骨架(小图所示)和尖利牙齿的长达8.6米的海栖爬行动物,被命名为Thalattoarchon sau

国际最新研究发现已知最小龙王鲸化石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382.shtm

340吨,科学家发现最重古巨鲸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5972.shtm德国科学家报告了一个新发现的古代鲸物种Perucetus colossus,它被认为是有记录以来最大、最重动物之一。科学家基于部分骨骼估计其大小和重量堪比蓝鲸,此前蓝鲸被认为是地球上存

巨大鲸鲨- 也会吃素

海洋科学家发现鲸鲨除了吃浮游生物和鱼类外,也会以植物为食,这使该标志性鱼类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杂食性鱼类。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生态学》(Ecology)。鲸鲨是滤食性动物,人们长期观察到它们在西澳大利亚宁格罗暗礁群捕食磷虾。但当研究人员分析暗礁中鲸鲨的活组织样本时,发现这些动物实际上会吃下很多植物。这一

自然及子刊综览

  《自然》  瘫痪猕猴如此恢复行走  近日的一篇论文报告了一种最新研发而成的装置——可植入体内的无线大脑—脊柱接口,它让猴子在发生脊髓损伤后最短仅用6天就恢复了瘫痪下肢的运动能力。该装置采用的元件已经获批可用于人体研究,标志着人们向临床测试这种方法治疗人类半身不遂的有效性又迈进了一步。该成果发表于

座头鲸的爱情故事:跨过海洋只为找到你

一头座头鲸跃出水面。图片来源:NMFS Permit 19225, Flip Nicklin/Minden Pictures 近日,研究人员发现,在繁殖季节,座头鲸的流动性可能比人们之前想象得要大得多,有些座头鲸会跋涉6000公里去寻找伴

贵州关岭发现重要早期龟类化石

  龟是人们熟悉的动物,但其演化历史却是古生物学中最大的谜题之一:它们究竟是独立起源于无孔类(眼孔后面的头骨上没有其他开孔),还是与蜥蜴、鳄鱼和恐龙(包括鸟类)等一起,从双孔类(眼孔后面的头骨上还有两对颞孔)祖先演化而来?龟的身体结构与其他四足动物截然不同。它的躯干部分很短,并且被封闭的甲壳(背甲和

我国研究机构揭示早期陆地植物起源之谜

  近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宏观进化研究组Harald Schneider研究员

古代巨鲸以其他鲸为食

  几百万年前,一头巨型鲸物种在海洋中遨游。如今,对其胃中残留物的分析表明,它们可能处于食物链的顶端,甚至会吃掉其他的鲸。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综合》。   械齿鲸能长到18米,是逆戟鲸长度的3倍。3800万~3400万年前,它们生活在靠近现代非洲北部的大西洋海域。   9年

研究揭示脑皮层细胞类型在鲸与人之间高度保守

从距今约5550万年前的陆地到如今海洋生境的转变对于鲸类而言无疑重塑了大脑,鲸类大脑集早期哺乳动物的保守特征与独有衍生特征于一身。鲸脑内各个细胞类型高效协同工作以维持其独特的认知、运动、听觉及视觉感知等过程。细胞水平的转录组学可以系统地表征脑内细胞的多样性,实现神经科学研究范式由重视细胞解剖向细胞类

小须鲸全基因组图谱获破译

  11月25日,韩国海洋科学技术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宣布成功破译了小须鲸全基因组图谱,并对鲸类独特生理习性的遗传学机制进行了分析。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遗传学》杂志。 人们一直痴迷于海洋生物是如何演化为陆生生物的。鲸类的进化却反其道而行之,由陆生向水生演化,和陆生偶蹄动物如牛、猪等

中泰两国科研人员携手保护布氏鲸

新华社曼谷6月8日电 通讯:跨越山海的“鲸”喜——中泰两国科研人员携手保护布氏鲸新华社记者黄耀滕 王腾 任芊    每年在岛上近100天、出海超过200次,累计拍摄布氏鲸图片和视频资料超过6TB。从2016年开始,到涠洲岛对布氏鲸进行调查和研究,成为广西科学院副研究员、海洋哺乳动物研究团队负责人

中韩科学家主导破译小须鲸基因组

  2013年11月25日,来自韩国海洋科学技术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破译了小须鲸全基因组图谱,并对鲸类独特生理习性的遗传学机制进行了研究分析。据了解,小须鲸全基因组图谱是目前测序深度最高的海洋哺乳动物基因组图谱。最新研究成果已于《自然•遗传学》杂志上在线发表.   

北海狗能在海中连续两周放弃快速眼动睡眠

一只北海狗幼崽在小憩。 图片来源:John Gibbens/Alamy 最新研究显示,北海狗能在海中连续两周放弃快速眼动(REM)睡眠,而这并未产生可见的不良影响。这和此前关于老鼠等陆地哺乳动物的研究相反。此前研究发现,连续两周或者更长时间剥夺这些动物的REM睡眠会导致包括体重下降、体温过

滤食行为或可追溯至中国古代海洋爬行动物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226.shtm 中新网北京8月8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BMC生态学与演化》(BMC Ecology and Evolution)8日在线发表一篇中国科研人员主导完

首次揭秘深渊沉积黑碳碳汇

近日,《自然》旗下新期刊《通讯—地球与环境》(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在线刊登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研究员许云平团队关于深渊黑碳的最新研究成果,全球首次报道了深渊沉积黑碳的来源、分布和埋藏通量。张曦在做实验        受访者供图    黑碳是生

贵州发现6.3亿年前的真菌类生物化石由什么构成

贵州发现6.3亿年前的远古真菌类化石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长度数百微米的空心细丝,另一部分是连接在细丝之间、直径10至26微米的空心小球。科研人员通过与现代类似真菌的比对推测,细丝可能是真菌类生物的菌丝,而空心小球可能是用于繁殖的无性孢子。生物从海洋登上陆地是生命演化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而真菌被

海洋哺乳动物“重返摇篮”,还需经过“七十二变”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根据生物进化史,哺乳动物的出现经过了从地球生命起源到远古鱼类诞生,继而部分鱼类从海洋走向陆地,开始出现两栖乃至真正脱离水环境的羊膜动物,之后羊膜动物的一部分继续演化,哺乳动物诞生的漫长历程。其中从鱼类走上陆地到第一个哺乳动物的出现花了大约3亿年。  哺乳动物中有一类被称为“海兽

荷专家在北海发现新种海豚

   荷兰研究人员日前利用在北海发现的化石,确认了一个新的海豚种类Platalearostrum hoekmani。   据台湾“今日新闻网”9日报道,荷兰研究人员日前利用在北海发现的化石,确认了一个新的海豚种类Platalearostrum hoekmani,这种海豚体长6米,鼻子短小呈汤匙

挑食让巨齿鲨灭亡

  巨齿鲨拥有强大的咬合力,其3米宽的下颌可压碎一辆小汽车。  但这种迄今为止体型最大的鲨鱼似乎喜欢吃开胃小菜,而不是大猎物,这可能是它们毁灭的原因。  体长16米的巨齿鲨在距今约260万年前灭绝之前,被认为在地球海洋中潜伏了1400万年左右。  对距今700万年前海洋哺乳动物化石的分析提供了巨齿鲨

中国首次发现白垩纪早期真蜥脚类恐龙化石

  中、法古生物学家的一项合作研究证实,在中国广西扶绥县、年代大约为1.3亿年的那派组地层中发现的恐龙化石是真蜥脚类恐龙的一个新属种,这也是中国首次发现白垩纪早期真蜥脚类恐龙化石,为研究白垩纪早期蜥脚类恐龙演化的复杂性提供了进一步的化石证据。  最新出版的英文版《地质学报》上,发表了广西自

《自然》:早期海洋为何能维持漫长的缺氧?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179.shtm地球迄今约有45—46亿岁,早期约40亿年的历史称为前寒武纪。前寒武纪的海洋,总体而言,始终保持一种很“缺氧”状态,直至晚期,海洋开始实质性氧化,复杂真核生命开始出现、爆发,且总体保持

科学家发现约4.5亿年前的海洋“明星动物”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693.shtm 板足鲎是生存于古生代的一类重要节肢动物,是现代蛛形纲的近亲。因其形似蝎子,故俗称为海蝎。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生王晗,在研究员张海春和王博指导下,与研究员张元动

揭示华北板块陆地植物多样性和灭绝模式

华北板块二叠纪至中三叠世不同时段植物大化石物种分布图 兰州大学供图  日前,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博士熊聪慧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教授薛进庄等合作者共同揭示了二叠纪至中三叠世华北板块陆地植物的生态适应过程及灭绝模式。研究成果以《华北板块二叠纪至中三叠世陆地植物的生态弹性和灭绝:大化石

分析海洋T波特征,约束大陆地壳衰减结构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徐敏团队联合南方科技大学教授陈晓非和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倪四道等科研人员,在利用海洋T波约束沿海稳定陆块地壳衰减结构研究上取得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快报》(Geophysical Research L

贵州发现6.3亿年前真菌类生物化石,这一发现有何意义

国际研究人员在贵州的洞穴里面发现了一个六亿多年前的真菌类的生物化石,这个发现打破了人们以为真菌是四亿多年前出现的观点,而这类化石 是现在世界上面发现的最早的陆地真菌类的化石。这一重大的发现对于人类了解和研究陆地环境、生命变化具有非常大的意义。这个最古老的陆生化石是在埃迪卡拉纪时期进化而成的,通过这一

北海狗能在海中连续两周放弃快速眼动睡眠

  最新研究显示,北海狗能在海中连续两周放弃快速眼动(REM)睡眠,而这并未产生可见的不良影响。这和此前关于老鼠等陆地哺乳动物的研究相反。此前研究发现,连续两周或者更长时间剥夺这些动物的REM睡眠会导致包括体重下降、体温过低并且最终死亡在内的各种问题。  几乎所有陆地哺乳动物和鸟类都会经历REM睡眠

中英学者发现早期陆地植物起源时间前推1亿年

  早期陆地植物的起源和登陆,一直是古生物学家和进化学家关注的重要问题,多年来一直存在不少科学争议。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最新在线发表了中英科研机构的合作成果,为揭示早期陆地植物起源之谜迈出了重要一步。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了解,尽管化石可为早期陆地植物的起源和登陆提供直接和准确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