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紫金山天文台在加利福尼亚巨纤维云研究中获进展

纤维状分子云普遍出现于冷暗星际介质和恒星形成区,在银河系结构与恒星形成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大的尺度上,超过100pc的大尺度纤维状分子云被人们视作银河系旋臂的“骨骼”,撑起整个银河系;在小的尺度上,纤维状结构连接了分子云的坍缩到最终碎化形成致密云核。因此,纤维状结构是当前星际分子云研究的一个前沿热点。对于纤维状分子云的认识与理解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在Herschel和Planck卫星的成像巡天揭示出了纤维状分子云的普遍性和复杂结构,但缺乏分子气体的运动学信息。要了解纤维状结构的形成机制、演化过程中的动力学性质、分子云核的质量吸积等关键物理过程,亟需相应的分子气体的频谱巡天。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银河画卷”巡天具备大天区覆盖、大动态范围、高灵敏度、多谱线光谱等特点,是国际上领先的银道面分子气体巡天,为研究纤维状分子云提供了高质量的数据来源。基于巡天数据,“银河画卷”团队围绕纤维状分子云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近......阅读全文

“银河画卷”巡天团队发现云云碰撞触发中低质量恒星形...

“银河画卷”巡天团队发现云云碰撞触发中低质量恒星形成的理想候选体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银河画卷”巡天团队龚龑博士等研究发现星际分子云之间通过“云云碰撞”触发中低质量恒星(低于8倍太阳质量)形成的理想候选体。研究成果近日以“L1188: A Promising Candidate for Clo

我国学者在复杂有机分子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590780,11773054)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沈志强研究员团队与国家天文台李菂研究员、南京大学郑兴武教授合作,基于上海天文台65米口径的天马射电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在复杂有机分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左图:天马射电望远镜在Sgr B2中观测得到的

“世界屋脊”描绘银河画卷

  青海省德令哈市以东35公里海拔3200米的戈壁滩上,一只巨大的白色“高尔夫球”耸立在光秃秃的群山之间,里面包裹着一台望远镜,日夜不停地巡视着璀璨星河,要描绘出一幅壮阔而精细的银河画卷。  30多年前,21米高的白色圆顶刚刚立起时,远远看去也很像一座巨大的蒙古包。附近的蒙古族牧民很好奇,骑着马或骆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星际前生命分子搜寻方面获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1590780、11590784、11773054、11973075、U1731237、U1931104)等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李娟、王均智研究员团队与国内外研究人员合作,利用目前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阵列(Atacama

天文学家发现银河系边缘正形成恒星的有力证据

  记者近期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获悉,由该台科研人员领衔的一个国际合作小组基于“银河画卷”巡天结果,在银河系气体盘边缘的5个分子云中发现了脉泽辐射。这些脉泽辐射的发现说明,在银河系边缘有大质量恒星正在形成。  此次,研究团队利用100米口径的德国埃费尔斯贝格射电望远镜及65米口径的上海天马射电望远镜

天文学家发现银河系边缘正形成恒星的有力证据

  记者近期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获悉,由该台科研人员领衔的一个国际合作小组基于“银河画卷”巡天结果,在银河系气体盘边缘的5个分子云中发现了脉泽辐射。这些脉泽辐射的发现说明,在银河系边缘有大质量恒星正在形成。  此次,研究团队利用100米口径的德国埃费尔斯贝格射电望远镜及65米口径的上海天马射电望远镜

2020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空间技术

在航天领域,美国依旧扮演着全球航天领导者的角色,有序推动空间研究和深空探索任务的开展。2020年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与欧洲空间局携手研制的“太阳轨道飞行器”成功发射,并在4个月后完成了首次掠日飞行,开始帮助科学家揭示太阳磁场的奥秘;7月,NASA的“毅力号”火星探测器发射升空,开始人

这种有机分子可以成为所有生命的基础吗?

最近,在一个有据可查的年轻恒星周围的恒星材料中发现了有机化合物乙醇腈。它在恒星早期历史中的存在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确定恒星和其他类似有机分子如何最终进入地球,从而导致我们所知道的生命的发展。乙腈是一种益生元分子,也就是说,一种有机分子早于活生物体的出现。它的化学式为HOCH2CN,表示其碳,氢,氮和氧原

紫金山天文台“银河画卷”巡天计划获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银河画卷”计划银道面分子谱线巡天团队在《天文与天体物理杂志》(Astronomy & Astrophysics)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对银道面(216.25°≤l≤218.75°,−0.75°≤b≤1.25°)范围内共约3.75平方度的天区进行了12CO/13CO/C

细绘氢地图 探秘银河系

   科学家们利用分别位于南北半球的两架大型全可动射电望远镜,耗时超过10年,绘制了更为详细的银河系中性氢地图,首次揭示了银河系恒星际气体的结构细节,有助于解释银河系形成的奥秘。  在地球以外,人们更熟识的是太阳系中的日、月、行星,也许你还能认出一些星座。但是,它们并非宇宙的“主体”。就宇宙的元素组

欧航局公布普朗克望远镜首批研究成果

  物理学家组织网、《自然》杂志网站1月11日报道,继去年7月欧洲航天局首次发布宇宙全景图之后,在本周巴黎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普朗克望远镜任务合作团队公布了他们的首批研究成果。这批成果以递交给《天文与天体物理学》杂志的25篇论文为基础,集中展示了从银河系到遥远太空的丰富信息。   

紫金山天文台发现银河系气体盘边缘的脉泽发射

  基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银河画卷”CO巡天结果,科研人员利用国际一流的射电望远镜搜寻发现银河系气体盘边缘的脉泽。该项研究成果近日以Discovery of H2O, CH3OH, and OH Masers in the Extreme Outer Galaxy 为题发表于国际天文期刊《天体

紫金山天文台发现银河系气体盘边缘的脉泽发射

  基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银河画卷”CO巡天结果,科研人员利用国际一流的射电望远镜搜寻发现银河系气体盘边缘的脉泽。该项研究成果近日以Discovery of H2O, CH3OH, and OH Masers in the Extreme Outer Galaxy 为题发表于国际天文期刊《天体

基于天马望远镜的星际化学分子谱线探测研究取得进展

  红外暗云是一种超低温(绝对零度以上10-30度)、冷暗致密的星际物质聚合体,是恒星形成和星际化学演化的主要场所,包含了这些过程的重要原初状态信息。相关前沿问题是国际学术领域关注的热点,尤其是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域的化学演化时标及其与大质量恒星形成的关系,目前尚无结论。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上海天

恒星形成和银河系结构研讨会在宜兴召开

    会议现场  3月28日至4月1日,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和中国科学院射电天文重点实验室主办,上海天文台和新疆天文台协办的“恒星形成和银河系结构研讨会暨郑兴武先生七十寿辰庆祝活动”在江苏宜兴召开。国家天文台、上海天文台、新疆天文台、南京大学天文系、北京大学天文系、清华大学天体

快来了解宇宙中的“两体”

   四年前,我国著名科普作家刘慈欣凭借其科幻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在国内掀起了一场不小的科普热。小说中的“三体”是三颗相互环绕的“太阳”,由于运动的无规则性及相互之间复杂的引力扰动,致使生活在那里的“三体文明”经受了百余次毁灭与重生,最终逼迫他们打算逃离这种无常的“三体”母星。  研究表明,

国家天文台合作研究颠覆星团演化的传统理论认知

  12月18日,《自然》杂志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北京大学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的最新科学成果——基于哈勃空间望远镜对中等年龄星团的观测(The exclusion of a significant range of ages in a massive star cluster),该项研究颠覆

《新物理学杂志》:从尘埃到生命 无机微粒也能进化

尘埃能够等于脱氧核糖核酸(DNA)吗?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一个物理学家研究小组发现,一些尘埃状的微粒可以自行分裂、复制甚至进化。这一发现提供了一条线索,表明生命有可能起源于地球,同时,人们有理由相信,生命,特别是智能生命,亦有可能存在于外层空间的星系云中。 传统理论认为,碳和液态水是宇宙生

物质落入黑洞前产生高能射线耀斑

  我们的银河系中心潜伏着一个超大质量黑洞,一些围绕它旋转的热气体可能会落入其中。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最近,欧洲空间局(ESA)赫歇尔空间天文台对这些热分子气体进行了详细观察,发现它们能有这么高温度,可能是黑洞正在给自己“烹煮”美餐。   该黑洞位于银河系中心一个无线电光源人马座A*(Sgr

我国科学家证实银河系反银心子结构起源于银盘

  这一发现终结了星波荡漾银河的又一争论。  5月8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来自该台与西华师范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利用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和“盖亚”卫星(Gaia)数据,对位于银河系反银心的麒麟座星环、三角座—仙女座星流和A13等子结构的起源开展研究,发现银河系反银心子结构并不

我国学者利用甲醛激发温度确定天鹰座恒星形成关系

  甲醛(H2CO)是第一个在星际介质中探测到的有机分子。观测表明甲醛在星际介质中是普遍存在的,并以相对较高的丰度弥漫在星际介质之中,其丰度在银河系恒星形成区内似乎没有数量级上的变化。甲醛在分子云和恒星形成区物理条件诊断方面有其独特作用。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恒星形成和演化团组加尔肯·叶生别克利用

我国学者利用甲醛激发温度确定天鹰座恒星形成关系

  甲醛(H2CO)是第一个在星际介质中探测到的有机分子。观测表明甲醛在星际介质中是普遍存在的,并以相对较高的丰度弥漫在星际介质之中,其丰度在银河系恒星形成区内似乎没有数量级上的变化。甲醛在分子云和恒星形成区物理条件诊断方面有其独特作用。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恒星形成和演化团组加尔肯·叶生别克利用

中国西藏ASγ实验发现迄今最高能量宇宙线存在银河系证据

西藏ASγ实验团队观测到的超高能弥散伽马射线事例在银道坐标系下的分布:这些超高能弥散伽马射线的能量在400TeV到1PeV之间,表现出向银盘(图中水平中线)集中分布的特点;灰色阴影区域是ASγ实验无法观测的区域。背景色轮廓显示了银河系坐标中氢原子的分布。(来源:https://lambda.gsfc

日本研究人员观测到高速造星的“怪兽星系”

  日本国立天文台近日宣布,其研究人员与国际同行成功观测到124亿光年外一个高速造星的“怪兽星系”,这种星系被认为是现在宇宙中巨大椭圆星系的祖先。这将有助于探究巨大椭圆星系诞生之谜。  研究人员介绍说,人类所处的银河系现在也在诞生新的恒星,但在宇宙诞生早期,有些星系的造星速度是现在银河系的1000倍

国家基金委八大学部公布“优先发展领域及主要研究方向”

  “十三五”期间,通过支持我国优势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从国家重大需求中凝练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创新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提升我国主要学科的国际地位,提高科学技术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学部遴选优先发展领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则是:  (1)在重大前沿领域突出学科交叉,注重多学科协同攻关,

基于LAMOST在银盘边缘增厚起源进展

  近日,由河北师范大学崔文元教授和研究生于扬、法国巴黎天文台王海峰博士、国家天文台刘超研究员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基于LAMOST 早型OB恒星和晚型K型巨星,细致描绘了银河系内年轻恒星盘边缘增厚的空间结构特征,并与气体盘的空间结构做了比对。他们发现年轻恒星盘边缘增厚的强度和年老恒星盘边缘增厚的强度

激波中尘埃的摧毁效率被明显低估?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天体物理综合团组研究人员朱辉、田文武与哈佛史密松森天体物理中心研究员P. Slane、J. Raymond合作,直接测量出非辐射性激波中尘埃的平均摧毁比例,证明激波中尘埃的摧毁效率被明显低估了。该结果发表在国际天文期刊《天体物理杂志》上(ApJ, 2019, 882, 135

银河系或存在中等质量黑洞

  天文学家已经找到了迄今为止最有力的证据,证明了一个中等大小黑洞的存在——它比由一颗恒星形成的小黑洞要大,但又比那些潜伏在星系中心的大黑洞小得多。最重要的是,它就隐藏在我们的银河系里。如果这一发现得到证实,则可能表明银河系是通过吞噬周围较小的邻居而发展起来的。  “这是一篇非常严谨的论文,他们的数

《环球科学》2011年十大科学新闻评选

  “十大科学新闻”评选是《环球科学》(《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文版)每年一度的重头戏,也是本年度全球各大科学领域的重大事件进行的一次全面盘点。经过专业编辑和专家团队的商讨,《环球科学》初步挑选出了30条候选新闻,接受网友的点评和投票。  1、超光速粒子挑战爱因斯坦相对论  9月23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

国家天文台利用红团簇星系统测量河内超新星遗迹距离

  超新星遗迹是大质量恒星(> 8M⊙)或者双星系统演化到后期,因爆炸产生激波并向外抛射大量物质,同时激波与星际介质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天体。超新星遗迹对整个银河系生态具有重要影响,如重金属元素在星际介质中的扩散。地球上动植物和人类体内的重金属元素大部分来源于超新星爆炸。如果没有超新星爆发,可能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