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Nature最新发文:一种高效的登革热病毒抑制剂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9600万有症状感染者,表现为严重发烧、皮疹、肌肉和关节疼痛。登革病毒可分为4个血清型,感染不同血清型病毒都会增加内出血和死亡的风险。然而目前还没有防治登革热的抗病毒药物。近期,来自比利时鲁汶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化合物,能在体外实验和小鼠实验中阻止登革病毒复制,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期刊,论文标题为“A pan-serotype dengue virus inhibitor targeting the NS3–NS4B interaction”。 从2009年开始,研究团队筛选了成千上万个抗登革热病毒的候选化合物,发现了一种高效的登革热病毒抑制剂JNJ-A07,并证明其在体外试验中被能同时抑制4种血清型病毒的复制。将JNJ-A07用于感染登革热前后的小鼠,发现JNJ-A07能够减少病毒载量和病毒引起的疾病。研究同时发现,......阅读全文

Nature最新发文:一种高效的登革热病毒抑制剂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9600万有症状感染者,表现为严重发烧、皮疹、肌肉和关节疼痛。登革病毒可分为4个血清型,感染不同血清型病毒都会增加内出血和死亡的风险。然而目前还没有防治登革热的抗病毒药物。近期,来自比利时鲁汶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

Nature:发现了一种高效的登革热病毒抑制剂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9600万有症状感染者,表现为严重发烧、皮疹、肌肉和关节疼痛。登革病毒可分为4个血清型,感染不同血清型病毒都会增加内出血和死亡的风险。然而目前还没有防治登革热的抗病毒药物。近期,来自比利时鲁汶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

登革热的介绍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1],感染后可导致隐性感染、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我国少见),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高热、头痛等;部分患者可出现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等。本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中国广东、香港、澳门等地是登革热流行区。

登革热IgG检测在登革热高发季节诊断的应用

最近,登革热进入高发季节。临近新加坡、泰国、斯里兰卡等东南亚国家登革热疫情高发,其中新加坡登革热感染病例已出现23128例刷新记录,遭遇‘史上最严重的疫情’。需要警惕的是,我国上海已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9例,厦门8月把登革热输入风险等级列为红色高风险!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热病毒

科学家发现了一种高效的登革热病毒抑制剂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9600万有症状感染者,表现为严重发烧、皮疹、肌肉和关节疼痛。登革病毒可分为4个血清型,感染不同血清型病毒都会增加内出血和死亡的风险。然而目前还没有防治登革热的抗病毒药物。近期,来自比利时鲁汶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

科学家发现了一种高效的登革热病毒抑制剂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9600万有症状感染者,表现为严重发烧、皮疹、肌肉和关节疼痛。登革病毒可分为4个血清型,感染不同血清型病毒都会增加内出血和死亡的风险。然而目前还没有防治登革热的抗病毒药物。近期,来自比利时鲁汶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

登革热的病理改变

  有肝、肾、心和脑的退行性变;心内膜、心包、胸膜、胃肠粘膜、肌肉、皮肤及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程度的出血;皮疹内小血管内皮肿胀,血管周围水肿及单核细胞浸润。重症患者可有肝小叶中央坏死及淤胆,小叶性肺炎,肺小脓肿形成等。  登革出血热病理变化为全身微血管损害,导致血浆蛋白渗出及出血。消化道、心内膜下、皮下

登革热的鉴别诊断

  登革热应与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红热、药疹相鉴别;登革出血热应与黄疸出血型的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相鉴别。

登革热的鉴别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在登革热流行季节中,凡是疫区或有外地传入可能的港口和旅游地区,发生大量高热病例时,应想到本病。  2、典型症状凡遇发热、皮疹、骨及关节剧痛和淋巴结肿大者应考虑本病;有明显出血倾向,如出血点,紫斑、鼻衄、便血等,束臂试验阳性,血液浓缩,血小板减少者,或退热后,病情加重,明显出血倾向

登革热的发病机制

  登革病毒通过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中复制至一定数量后,即进入血循环(第1次病毒血症),然后再定位于单核吞噬系统和淋巴组织之中,在外周血液中的大单核细胞、组织中的巨噬细胞、组织细胞和肝脏的Kupffer氏细胞内再复制至一定程度,释出于血流中,引起第2次病毒血症。体液中的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