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研究揭示肾小管损伤的线粒体稳态失衡新分子机制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一种急性肾功能紊乱,以血浆肌酐和尿素氮明显增加,同时尿输出量明显降低为特点。AKI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荟萃分析表明全球成人住院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颇高,面对严峻的AKI流行病学现状,尚没有可明显改善AKI,或增强肾脏修复功能以缓解AKI进展至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干预手段或治疗药物。 肾小管上皮细胞主要由线粒体脂肪酸β氧化供能,易受缺氧、缺血等病理性条件影响。目前,已发现在多种因素导致的AKI中,肾小管内线粒体结构与功能发生显著病理性变化。线粒体生物合成以及损伤后的线粒体自噬流是肾小管损伤修复的关键环节,而学界对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线粒体自噬和稳态失衡调控模式的认知匮乏,限制了肾小管损伤的修复策略与保护措施。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李静雅研究团队致力于代谢性疾病的线粒体稳态失衡分子机制研究,针对营养诱导的......阅读全文

急性肾损伤临床路径

一、急性肾损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肾功能不全(急性肾损伤)(ICD-10:N17)、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损伤,衰竭期)(ICD-10:N17)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着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 和《临床技术

怎样预防急性肾损伤?

  院内:对于各种原因进入医院救治的患者,不论是接受药物保守治疗、手术治疗,还是需要进行造影等检查,都要警惕到可能导致急性肾损伤的诱因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加强监测,这是预防急性肾损伤发生的最有效的方法。  院外:应避免随意用药,尤其是解热镇痛药、抗生素、不明成分中药等。当出现少尿、浮肿等症状时,应

急性肾损伤的疾病分类

  根据病变部位和病因不同,急性肾损伤可分为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三大类,各有不用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急性肾损伤的基本介绍

  急性肾损伤是一组临床综合征, 是指突发(1-7d内)和持续(>24h)的肾功能突然下降,定义为血清肌酐(SCr)至少上升0.5mg/dl 1,表现为氮质血症、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以及全身各系统症状,可伴有少尿(

急性肾损伤的诊断方式

  急性肾损伤的诊断需要详细回顾患者的病史和入院前的病史、治疗史和用药史,合理地应用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必要时,行肾活检明确诊断。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绘制既往和近期Scr的变化曲线,及其与药物和各项干预性措施之间的关系,对于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经过

  急性肾损伤早期症状隐匿,可被原发疾病所掩盖,即使尿量开始减少,也容易被忽视。典型急性肾损伤一般经过为少尿期、移行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1. 少尿期:每日尿量少于400ml,此期一般持续1~2周,少数患者仅持续数小时,延长者可达3~4周。少尿期长,则肾损害重,如超过1个月,提示有广泛的肾皮质坏死

急性肾损伤的病理生理

  肾前性急性肾损伤  由于肾前性因素使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肾血流灌注不足引起肾功能损害,肾小球滤过率减低,肾小管对尿素氮、水和钠的重吸收相对增加,使血尿素氮升高、尿量减少、尿比重增高、尿钠排泄减少。  肾性急性肾损伤  按发病原因,病理改变可表现为:  1.肾血管疾病:动脉内膜增厚、血管壁增厚和巨

急性肾损伤的病理生理

  肾前性急性肾损伤  由于肾前性因素使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肾血流灌注不足引起肾功能损害,肾小球滤过率减低,肾小管对尿素氮、水和钠的重吸收相对增加,使血尿素氮升高、尿量减少、尿比重增高、尿钠排泄减少。  肾性急性肾损伤  按发病原因,病理改变可表现为:  1.肾血管疾病:动脉内膜增厚、血管壁增厚和巨

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经过

  急性肾损伤早期症状隐匿,可被原发疾病所掩盖,即使尿量开始减少,也容易被忽视。典型急性肾损伤一般经过为少尿期、移行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1. 少尿期:每日尿量少于400ml,此期一般持续1~2周,少数患者仅持续数小时,延长者可达3~4周。少尿期长,则肾损害重,如超过1个月,提示有广泛的肾皮质坏死

肾前性因素导致的急性肾损伤

  1. 血管内容量减少: 细胞外液丢失 (烧伤,腹泻,呕吐,利尿剂,消化道出血), 细胞外液滞留 (胰腺炎,烧伤,挤压综合征,创伤,肾病综合征,营养不良,肝功能衰竭)。  2. 心输出量减少: 心功能不全 (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病,瓣膜病,高血压,严重肺心病)。  3. 外周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