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富集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过程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环境生态学研究组硕士研究生覃张芬和陆啸飞在旷远文研究员指导下,在氮富集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过程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近日分别在线发表于《植物与土壤》和《应用生态学杂志》。 氮富集促发的土壤生物地球化学性质改变深刻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相关过程。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土壤系统中植硅体(phytolith)循环与森林生态系统植硅体碳(PhytOC)的变化紧密相关。研究人员通过整合分析和野外加氮实验,开展了氮富集下陆地生态系统地上有机质输入增加、土壤酸化和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土壤系统植硅体含量变化等对土壤有机碳积累及其相关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 结果表明,氮添加显著提高了硅的植物可利用性和植硅体在叶片中的积累,改变了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土壤系统中的生物硅循环。研究同时证实,氮添加对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收支的影响取决于地上有机碳输入和土壤酸化调控的权衡。因氮富集促进的地上有机碳输入的增加并未提高土壤有......阅读全文

作物秸秆氮影响土壤有机碳积累

  秸秆还田是提高土壤有机碳储量的重要农艺措施,秸秆降解是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其中间产物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分,这一过程受到秸秆化学组分、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等因素的共同影响。秸秆碳氮向有机碳库的转化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化学组分及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  目前,对秸秆碳氮影响土壤有机碳固存与稳定性的微

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苔藓促进土壤碳氮积累机制研究获进展

退耕还林还草是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和生态恢复的重要举措。随着植被恢复进程的推进,石漠化地区土壤表层形成了约1cm厚的苔藓层,但其对下覆微生物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及其关联的土壤碳氮积累的影响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以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区三种典型人工植被恢复方式(单一人工林、单一牧草地

全球变化下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研究取得进展

土壤呼吸(Rs)是陆地生态系统排放到大气二氧化碳(CO2)的最大通量,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土壤呼吸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异养呼吸(Rh),为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时所释放的CO2;另一部分是自养呼吸(Ra),主要包括活体根系呼吸所释放的CO2。在全球范围内,土壤呼吸通常随温度增加而增加,其

树种种间差异影响根际激发效应

  日前,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地下生态过程研究团队以我国人工林种植面积较大,菌根类型、生长速率、细根属性等均有显著差异的杉木,以及日本落叶松和水曲柳为研究对象,采用13C和15N示踪技术,同时监测了土壤有机碳、氮矿化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新植物学家》上。  森林土壤有机质矿化在减缓全球CO2

我国在土地变化对土壤温室气体释放影响研究中取得进展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有机碳的动态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最主要的途径,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其增温潜势是二氧化碳的28倍。透气良好的土壤能氧化大气中的甲烷,减缓全球变暖,因此被越来越多

Nature:菌根真菌是土壤碳存储的关键

  不同生态系统在居主导地位的、与植物相关的菌根真菌(与几乎所有陆地植物相关的根共生体)的类型上有所不同。   “外生菌根和杜鹃花类菌根”(EEM)真菌产生降解氮的酶,而“丛枝菌根”则不,于是便有了这样的预测:EEM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将会与分解者竞争土壤氮,因此增加土壤碳存储。   本文作者通过综

典型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对光的响应研究获进展

  光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驱动因子。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降水格局的改变、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气溶胶的变化使云量格局、区域的太阳辐射条件产生了相应的变化,从而使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对光的响应研究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环境控制机制研究方面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我国成功发射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句芒号”

8月4日11时08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乙遥四十运载火箭,成功将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以及搭载的交通四号卫星和闵行少年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主要用于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陆地生态和资源调查监测、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监测评价,并为环保、测绘、气象、农

氮沉降调控森林土壤碳排放的格局及机制获揭示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副研究员郑棉海团队联合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骆亦其等科研人员,研究揭示长期氮沉降调控热带森林土壤碳排放的格局及机制。相关研究12月1日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s)。同月5日该期刊再次以研究简报(Research Briefing)的形式进行了报道。 人类

生物固氮的环境响应机制获揭示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鼎湖山站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组副研究员郑棉海(课题组PI:莫江明研究员)首次系统地揭示了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固氮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格局。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 生物固氮是地球生态系统重要的氮素来源之一,也是驱动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和净初级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我国研究者在植物氮素利用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图. 大气沉降-植物-土壤系统硝酸根Δ17O-δ18O分布关系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41730855,41522301)等资助下,天津大学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刘学炎教授与日、美等国研究者合作,开展了极地苔原、温带森林、热带亚热带森林植物硝酸根来源和利

烟台海岸带所滨海湿地碳循环与碳收支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滨海湿地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带,由于具有很高的生产力及氧化还原能力使其成为生物地球化学作用非常活跃的场所,在碳氮的储存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滨海湿地研究组于君宝研究团队依托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从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尺度上对滨海

昆仑山北坡高山草地土壤N2O排放机理研究中获进展

  氧化亚氮(N2O)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温室气体之一。草地是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其碳/氮循环过程在全球碳/氮循环中占重要地位。放牧既为人类活动提供经济效益,又影响着草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放牧动物的采食、践踏行为、排泄物等会影响草地土壤的N2O产生和排放过程。目前有关草地生态系统N2

Picarro分析仪助力土壤碳氮循环研究

  农业与土壤科学将土壤作为一种可控的自然资源加以检验;土壤会影响植物的生长与发展,而植物则是食品和纤维的来源。土壤性状及相关农业活动可能会影响温室气体的浓度,后者也可能会影响前者。由于土壤在氮 (N) 和碳 (C) 等循环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农业与土壤科学通常会寻求测量土壤通量,即土壤与大

土壤微生物对不同形态氮富集响应研究获进展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博士危晖与研究员申卫军等通过室内培养实验,在土壤微生物对不同形态氮富集的响应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前沿生物学》。  研究人员通过室内培养实验,在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表层和亚表层土壤中添加不同含氮物质(铵态氮、硝态氮和尿素),于不同温度(10℃、20℃、30℃)

水稻根际沉积碳的输入和土壤固持对施氮的响应研究

  水稻根际沉积碳是稻田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在土壤有机碳的固持与周转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其代谢周转快,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尽管已有一些研究,但还不十分清楚这部分碳的命运。  根际沉积碳的输入受作物生长时期和施肥(如施氮)的影响较大。然而,不同生育期的碳同位素标记的估算有可能使光合碳(通过根际

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句芒号成功发射看点透视

新华社北京8月4日电 题: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句芒号”成功发射看点透视新华社记者胡喆、宋晨 8月4日,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句芒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乙遥四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是我国首颗森林碳汇主被动联合观测的遥感卫星,能够实现对森林植被生物量、气溶胶分布、

大气所研究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被低估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毅团队发现,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巨大的固碳能力在以往研究中被低估。10月29日,刘毅团队在《自然》上发表研究成果,认为基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计算排放通量的方法体系将为我国“碳中和”核算和国际谈判提供科学依据。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是人为化石燃料排放与陆地、海洋生态系统吸

“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关键指标论证”项目通过验收

  12月24日,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森林遥感团队研究员倪文俭承担的“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关键指标(角度)论证”项目通过验收。  此次验收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卫星林业应用中心组织。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听取了项目承

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相关

  土壤呼吸是土壤生态系统碳素循环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土壤碳素同化异化平衡作用的结果,也是碳素由陆地生态系统返回大气的主要途径,是土壤中生命活动的表征,准确测定其释放量是评价生态系统中生物学过程的关键;通过对土壤呼吸及其相关参数的监测,可估测根系和土壤微生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土壤CO2通量在时间和

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的概述

  土壤呼吸是土壤生态系统碳素循环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土壤碳素同化异化平衡作用的结果,也是碳素由陆地生态系统返回大气的主要途径,是土壤中生命活动的表征,准确测定其释放量是评价生态系统中生物学过程的关键;通过对土壤呼吸及其相关参数的监测,可估测根系和土壤微生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土壤CO2通量在时间和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表层土壤汞的累积分布与来源贡献

  汞(Hg)是一种全球性污染物,随人为活动或自然过程排放进入大气环境,经大气循环传输并沉降累积至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活跃汞储库之一,储存了陆地生态系统至少90%以上的汞。土壤累积的汞一方面可被还原为Hg0重新排放到大气中从而增加大气汞负荷,另一方面随地表径流进入水生生态系统,转

南京土壤所土壤硝态氮同化过程研究取得进展

  农田土壤硝态氮的径流和淋溶加剧了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和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其根源在于施入的铵态氮肥在短时间内转变成易流失的硝态氮。因此,控制土壤中硝态氮的产生和累积是减少氮素损失的关键措施之一。已有研究发现,氮肥配施硝化抑制剂可以抑制硝态氮产生和淋洗,但硝化抑制剂亦会增加氨挥发损失并造成土壤有机污染。

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产品介绍

  土壤呼吸是土壤生态系统碳素循环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土壤碳素同化异化平衡作用的结果,也是碳素由陆地生态系统返回大气的主要途径,是土壤中生命活动的表征,准确测定其释放量是评价生态系统中生物学过程的关键;通过对土壤呼吸及其相关参数的监测,可估测根系和土壤微生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土壤CO2通量在时间和空间

土壤碳通量自动测量系统简介

  土壤呼吸是土壤生态系统碳素循环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土壤碳素同化异化平衡作用的结果,也是碳素由陆地生态系统返回大气的主要途径,是土壤中生命活动的表征,准确测定其释放量是评价生态系统中生物学过程的关键;通过对土壤呼吸及其相关参数的监测,可估测根系和土壤微生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土壤CO2通量在时间和空间

揭示氮沉降对植物和微生物群落的β多样性的影响

  植物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相互关联、互相影响。环境变化将可能改变长期演化形成的植物-微生物群落结构,从而对生态系统多样性及功能产生深远影响。以氮沉降为例,氮沉降上升严重威胁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已有研究表明,氮沉降造成植物和微生物物种丧失(α多样性的下降),群落结构(β多样性)发生改变。然而,学界

地理资源所成果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陆地碳收支评估的生态系统碳通量联网观测与模型模拟系统”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其过程观测研究

土壤碳通量自动测量系统的意义

  土壤呼吸是土壤生态系统碳素循环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土壤碳素同化异化平衡作用的结果,也是碳素由陆地生态系统返回大气的主要途径,是土壤中生命活动的表征,准确测定其释放量是评价生态系统中生物学过程的关键;通过对土壤呼吸及其相关参数的监测,可估测根系和土壤微生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土壤CO2通量在时间和空间

20年,这项工程见证中国碳循环研究三次浪潮

随着“双碳”行动的深入推进,当前与“碳汇”相关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展开。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中科院很早就对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汇功能研究进行了布局,其中就包括我国首个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基础工程——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自2002年建成以来,ChinaFLUX这项诞

高精度土壤呼吸测定仪应用的重要作用

  土壤呼吸是土壤生态系统碳素循环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土壤碳素同化异化平衡作用的结果,也是碳素由陆地生态系统返回大气的主要途径,是土壤中生命活动的表征,准确测定其释放量是评价生态系统中生物学过程的关键;通过对土壤呼吸及其相关参数的监测,可估测根系和土壤微生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土壤CO2通量在时间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