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盘点2021:耐心积蓄力量让科学之树长青

盘点2021年,中国科技界正在发生深刻而影响深远的变革。总结下来,其一,科技发展路径的变革;其二,科研范式的转型。这两场变革一旦完成,将决定中国科技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只有厘清过往,未来才会清晰。我们不妨先把这些变革的征兆与迹象简单梳理出来。关于科技发展路径的变革,从长期信奉单一应用研究模式开始向加强基础研究模式倾斜。这是国家在宏观发展战略层面的审慎安排。围绕这一转向,国家陆续出台很多政策,如2018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以及2020年3月由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制定了《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这些政策目标非常明确,直指中国科技的短板。2021年9月公布的《2020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1467亿元,占R&D经费的6%,这是近20年来基础研究投入最多的一年。可以合理推测,2021年基础研究投入将较2020......阅读全文

科学数据,如何科学管理

  《科学数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2018年1月经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近日由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办法》旨在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科学数据管理,保障科学数据安全,提高开放共享水平,更好地为国家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支撑。  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国家层面出台科学数据管理办法。当前,为

科学数据,如何科学管理

  《科学数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2018年1月经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近日由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办法》旨在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科学数据管理,保障科学数据安全,提高开放共享水平,更好地为国家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支撑。  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国家层面出台科学数据管理办法。当前,为

《科学》社论:莫让创新科学被模仿科学所取代

  国家应该加大对年轻科学家创新的扶持力度   11月27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刊登其总编辑Bruce Alberts撰写的社论——《论创新激励》(On Incentives for Innovation),称国家应该加大对年轻科学家创新的扶持力度。   社论说,科学要兴旺繁荣,关键在于科学界要鼓

嗨,科学!中国科学院科学节·2022启动

10月26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科学节·2022”新闻发布会获悉,中科院将于10月29日至11月6日举办“中国科学院科学节·2022”。活动以“嗨,科学!——好奇探索未知,科学连接未来”为主题,在院属各单位举办百余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中国科学院科学节·2022”活动海报(主办方供图)

科学走下“神坛”引爆公众科学日

  今天的北京气温骤降,阴雨袭来,不过丝毫没有影响天文爱好者的热情。上午9点,国家天文台的大门前已排起长龙——这是一年一度的“科普盛宴”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活动现场,上千名来访者到此一探宇宙之美,感受科学魅力。   5月19日、20日,作为我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所属120个院属科研

儿童科学绘画展亮相科学节

   10月27日,琳琅满目的科学绘画展品吸引了不少小观众。   当天,中科院2018科学节系列活动启动。此次科学节上,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以下简称行管局)推出了中科院幼儿园儿童科学绘画展和科普剧表演两项活动。其中,绘画展由幼儿科学幻想画展、幼儿立体美工作品展、亲子自制玩教具展、“科学家的

《科学》:科学家发现“地狱”陨石

硫磺散发出的恶臭为在去年和今年夏季穿越南极冰盖的美国“陨石猎人”提供了最初的线索。 据美国《科学》杂志在线报道,科学家相信,他们发现的这块岩石(如图)来自太空。然而即便在实验室中,陨石学家依然无法准确判定这块石头到底来自哪里。这块由化合物、矿物和同位素构成的陨石不同于以往在南极洲发现的4万块陨石中的

科学新闻:科学家如何帮忙

  特别是科学记者常常理解他们撰写的话题并且知道该联系谁   《自然》杂志的一篇社论说,科学新闻可能面临威胁,但是科学家仍然可以帮助确保报道知情且准确。   一些科学家把媒体视为一种公共关系服务,用于解释新的科学、影响公众的理解,并向政界人士强调一个蓬勃发展的研究领域。   这篇社论说,但

科学家如何(科学地)退休?

  科学家在退休后依然有很多方式可以在本研究领域内继续发光发热。  严格来说,陈晓云(Louis Chen)应该在2005年退休。彼时,这位任职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数学家刚满65岁,达到该校的官方退休年纪。但是,他担任学校新设的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不过5年的时间,校方希望他继续留任。于是他又被返聘了7年

《科学》:科学家解码肥胖基因

今年春季,当第一个隐藏在肥胖症背后的关键基因被发现后,科学家们无不感到欢欣鼓舞。然而不久他们便搔起了头皮。没有人——甚至包括发现这种基因的糖尿病专家——知道这种名为FTO的基因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如今,一个研究小组向着破译FTO蛋白质让人发胖的原因迈出了关键一步。 研究人员对影响肥胖的FTO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