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郭永怀——一生信念科学救国

郭永怀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和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研究开拓者,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以及核武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1999年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09年,郭永怀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县。他虽家境贫寒,却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刻苦,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中学学业后,考入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后于1933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得到了顾静薇、饶毓泰、周培源等教授的指导。这不仅培养了郭永怀扎实的物理学科基础,还让他在心中根植了“科学救国”的信念。1939年,郭永怀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生,开始了他长达16年的留学之路。凭借着强烈的救国理想,以及对于应用数学和空气动力学专业勤学不止的执着精神,郭永怀连续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1945年他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任教,在其后的10年工作期间,攻克了“突破声障”理论堡垒,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等,被国际学术界称著。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洲大陆,燃起了郭永怀科技报国的希望,他......阅读全文

郭永怀—— 一生信念 科学救国

  郭永怀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和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研究开拓者,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以及核武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1999年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09年,郭永怀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县。他虽家境贫寒,却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刻苦,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中学学业后,考入南开大学预科理

“两弹一星”元勋中的烈士 郭永怀

  2018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将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郭永怀星”。   郭永怀,中国力学科学的奠基人和空气动力研究的开拓者,也是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他的名字以这样的形式继续熠熠发光。   钱学森数次写信给他:“我们拼命地欢迎你!”   中国科学

郭永怀牺牲50周年 《力学学报》出版纪念专刊

  12月5日是《力学学报》第二任主编郭永怀先生牺牲50周年纪念日。为弘扬郭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科学精神,学习郭先生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继承郭先生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激励广大力学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力学学报》编委会组织出版“郭永怀先生牺牲50周年纪念专刊”,并围绕郭先生所开创的研究方向共刊发

俞鸿儒忆郭永怀:他为中国科学事业做铺路石

  讲述人:俞鸿儒(气体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在国内首先开展激波管研究,建成高性能激波风洞和配套的瞬态测量系统)  被讲述人:郭永怀(力学家,应用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中国力学科学的奠基人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郭永怀、李佩命名两颗小行星

近日,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向国际社会发布公告,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编号为212797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李佩星”。 为纪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永怀教授及其夫人李佩教授对我国科研和教育事业的伟大贡献,在中国科大六十周年校庆来临之际,中国科大和中国科学院紫金山

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23位元勋中的烈士

2018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将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郭永怀星”。 郭永怀,中国力学科学的奠基人和空气动力研究的开拓者,也是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他的名字以这样的形式继续熠熠发光。 钱学森数次写信给他:“我们拼命地欢迎你!” 中国科学院力学

高校宣教走进西部,学生宣讲核知识

1964年10月16日,当罗布泊上空升腾起蘑菇云时,举国欢腾。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这一彪炳史册的成绩背后,是无数核科学家隐姓埋名、忘我奉献,用鲜血与生命蹚出中国核工业发展的艰辛之路。 2022年暑期,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食代青年”宣讲团8名同学跋涉5000多公里,从东海之滨来到西

郭立场:我们需要重塑大学精神

  近日,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网站上登出一篇名为《“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从影星来访,一堂课35人缺席谈起》的文章,作者是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庆熊。在文中,张庆熊称, 11月10日下午,他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上课,赫然发现教室里空荡荡,“一个学生上来告诉我,因为香港艺人梁朝伟来访,35名

怀瑾佩瑜 半世纪后“重相逢”

  4月5日,中科院力学所主楼的苍松翠柏之下,郭永怀李佩伉俪骨灰在郭永怀塑像下完成合葬,亲朋好友和悼念者敬献鲜花。记者和冠欣摄  人间四月天,花正红,草正绿,阳光正暖。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主楼前,苍松翠柏环绕着“两弹一星”烈士元勋郭永怀先生的塑像,塑像旁立着一张小桌,上面摆放着郭永怀先生夫人、我

怀念袁隆平院士 科创精神永守“大国粮仓”

5月23日电22日,解决了十几亿中国人吃饭问题的袁隆平院士逝世了,但他奋斗一生守护“大国粮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精神却永存世间。 “民以食为天,我是学农的,依靠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是我的职责所在。尤其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那场饥荒,我亲眼看到有人因为饥饿倒在路边、田埂边和桥底下,真是锥心般的刺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