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温表面湍流热通量关系的季节性和时间尺度依赖性

海洋和大气以各种方式相互作用,湍流热通量交换是海洋-大气相互作用过程之一。一方面,上层海洋可以通过调节海洋空气湿度和温差向大气提供热量。另一方面,大气可以通过风等引起湍流热通量来改变上层海洋的热条件。在大气强迫和海洋强迫情况下,湍流表面热通量(SHF)-海温(SST)和SHF-SST趋势相关性存在显著差异。在海洋强迫的情况下,SHF(正值表示向上)与SST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表明较暖的海水通过向上的SHF加热上层覆盖的大气。在大气强迫的情况下,SHF与SST趋势呈负相关,表明向上的SHF使SST降低。以往的研究揭示了SST与SHF的空间变化关系和时间尺度依赖性。在西边界流和南极绕极流区域,SHF-SST存在较大的正相关,并且海洋的影响随时间尺度增大而增大。在大洋中部环流区,SHF-SST趋势呈明显的负相关。 以往研究主要使用月资料对副热带全年数据进行分析,忽略了月尺度以下变率以及季节变化。近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研......阅读全文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热带印度洋赤道上升流季节内变化机制

  近日获悉,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东晓团队及合作者,利用观察数据并结合数模,阐述并揭示了热带印度洋赤道上升流(简称为东印赤道上升流)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和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Intraseasonal variability of u

全球变暖将导致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事件增加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刚团队和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科学家合作研究,表示在SSP-585排放情况下,未来如2020年这样的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事件的发生频率可能会增加。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 据了解,常规发展共享社会

赤道中东太平洋已进入拉尼娜状态

记者从国家气候中心获悉,最新海温监测显示,最近3个月(8-10月)关键区滑动平均指数为-0.52℃,标志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已进入拉尼娜状态。预计拉尼娜状态将在未来三个月持续,并可能在冬季(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达到峰值,形成一次弱至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从历史数据来看,拉尼娜年我国冬季中

赤道中东太平洋已进入拉尼娜状态

  记者从国家气候中心获悉,最新海温监测显示,最近3个月(8-10月)关键区滑动平均指数为-0.52℃,标志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已进入拉尼娜状态。预计拉尼娜状态将在未来三个月持续,并可能在冬季(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达到峰值,形成一次弱至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从历史数据来看,拉尼娜年我国冬

院士团队揭示2014/15年冬季东亚“前冬偏冷、后冬偏暖”原因

  2014/15年冬季,东亚气温异常在前后冬出现反转,12月份偏冷,而1、2月份偏暖。图1. 2014年12月、2015年1月、2月的表面气温异常和东亚气温指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王会军院士等,探究了这一现象的可能成因。他们的研究表明,在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正位相(PDO|+)的背景下,2014年

2016年秋冬拉尼娜状态仍将持续

   本报北京10月25日电 记者杨舒从25日召开的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预测会商会上获悉,经该中心监测显示,自2016年7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开始进入拉尼娜状态,截至10月25日,该地区海温持续下降,拉尼娜状态仍将持续。专家根据近期海洋大气环流演变特征,并参考国内外数值模式预测结果预计,冬季将发展成

大气所关于热带降水对全球变暖响应机制的研究取得新成果

  近日,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Geoscience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题为“热带降水对全球变暖的季节响应”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项研究创新性提出全球变暖下热带降水的变化的分布是由目前的气候平均降水分布和未来海温增长的分布型共同决定的,这是全球变化动力学理论的重要进展。

研究揭示西北太平洋反气旋年代际变化及其形成机制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WNPAC)是连接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厄尔尼诺现象)和东亚气候的重要桥梁,研究WNPAC的消生演变对东亚季风、中国降水和气候预测具有意义。对WNPAC的已有研究集中在年际的时间尺度上。在年代际的时间尺度上,西北太平洋是否存在异常反气旋及相应发展机制等问题目前仍不清楚。 

科学家首次揭示盐度影响ENSO非对称性

 盐度对ENSO非对称性的响应及影响机制示意图   课题组供图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对全球气候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其冷暖位相非对称性等复杂性特征和机理,是物理海洋和气候学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人们从大气-海洋动力学角度基本建立了ENSO的理论框架。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气

今冬将出现一次弱至中等强度拉尼娜事件

  11月27日,国家气候中心对外发布消息称,根据最新海温监测数据,2021年10月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拉尼娜状态,预计冬季可能形成一次弱至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  专家介绍,拉尼娜是指发生在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它会引起地球气候的异常。依据《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判别方法》国

大气所对年代际气候预测的“两步法”开展定量评估

  年代际气候预测的困难之一与气候系统多年代际变率(MDV,即20年以上的准周期波动)有关。现行海气耦合模式对气候系统MDV的模拟还十分欠缺,因此利用预报技巧较高的海温场异常信息来强迫大气模式进行区域气候预测的所谓“两步法”,是学界尝试发展的一种替代方法。然而,即使知道了海温异常,其在多大程度上能主

三大洋相互作用促进极端厄尔尼诺形成机理获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912.shtm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春在团队在极端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近日以硕士研究生王嘉祯为第一作者、王春在为通讯作者发表于《气

最新研究揭示印度洋超级正IOD影响江南伏秋重旱新机制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卫强团队联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香港中文大学的科学家,研究揭示超强正印度洋偶极子(IOD)和中部(CP)型厄尔尼诺事件共同加剧2019年伏秋季节江南极端干旱。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快报》。  2019年伏秋季节(8~10月),长江

冬季成熟的ENSO事件可滞后影响次年冬季的平流层环流

  已有的研究表明,ENSO海温可通过调制热带外对流层环流异常,显著影响热带外行星波活动的上传,从而造成热带外平流层极涡在El Niño/La Niña 冬季异常偏弱/偏强、极夜急流也异常偏弱/偏强。 在ENSO衰减年的春到夏季,ENSO可对中低纬度的对流层环流产生显著的滞后影响,从而使得ENSO可

三大洋对2020年中国破纪录强降水影响获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904.shtm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郑佳喻、研究员王春在在2020年中国破纪录降水成因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相关研究3月19日发表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今冬将出现一次弱至中等强度拉尼娜事件

科技日报讯 (记者付丽丽)11月27日,国家气候中心对外发布消息称,根据最新海温监测数据,2021年10月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拉尼娜状态,预计冬季可能形成一次弱至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专家介绍,拉尼娜是指发生在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它会引起地球气候的异常。依据《厄尔尼诺/拉尼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东亚夏季风准两年振荡显著增强

  近年来,我国气候灾害频发,由东亚夏季风异常引发的旱涝灾害比重较大,造成国民经济的损失。东亚夏季风变异是气候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流层准两年振荡(Tropospheric Biennial Oscillation,TBO)是亚澳季风区海气耦合的基本信号,也是东亚夏季风年际变化的主要规律,

研究发现未来南亚夏季风降水预估水平有望提高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发现,如果在预测未来15~30年的南亚夏季风降水变化时充分考虑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PO)的位相变化,即可有效减少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提高预测结果的可信度。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这项研究指出,针对未来15~30

海洋所等在热带跨海盆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进展

  8月21日,《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以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Weakening Atlantic Nino-Pacific connection under greenhouse warming(《温室气体增暖背景下大西洋尼诺-太平洋遥相关减弱》)的最新研究成果

中国区域土壤湿度的季节预报研究获进展

  作为陆面过程重要参量的土壤湿度,通过不同尺度的相互作用对天气、气候产生显著影响,具有年代际、年际、季节内等多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气候预测存在一定的可预报上限,对于季节平均的气候变量场,季节内变率引起的年际变化在季节尺度上是不可预报的噪音。那么,土壤湿度的季节内变率(不可预报)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

揭示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主导1980年以来沃克环流的增强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11月11日发表于《自然-通讯》的研究工作表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PO)位相的转变是1980年以来太平洋沃克环流增强的主要原因,其贡献要大于人为辐射强迫的作用。  太平洋沃克环流是热带太平洋重要的大气环流系统,是在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东西向梯度驱动下

研究称冰盖融化将使南极深海环流急剧放缓

澳大利亚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如果全球碳排放维持在当前水平,南极冰盖融化将导致南极深海环流在30年内放慢40%,并使深海温度上升,对海洋生态系统和全球气候产生深远影响。 南极区域的表层海水由于密度较大而下沉,驱动形成南极深海环流,它是全球海洋系统重要的热量、氧气、碳和营养物质交换通道。 澳大利亚

西非季风/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对沙尘气溶胶不同响应机制

  大气气溶胶重要组成部分的沙尘气溶胶在传输过程中通过多种物理过程对下游的季风气候产生显著影响。沙尘气溶胶直接辐射效应通过吸收和散射太阳短波辐射改变局地能量平衡,从而通过“快过程”影响局地热状况及大气环流。远距离传输到海洋上空的沙尘气溶胶通过引起海表能量和海温变化的“慢过程”进一步影响气候。北非沙漠

大气所合作研究揭示北太平洋季节内振荡的机理

  中纬度北太平洋西临东亚,东临北美,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十分复杂的气候系统,其大气/海洋变化对东亚和北美的环流、温度和降水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深入理解该区域的环流变化有助于更准确地预报上、下游的天气和气候异常。此前有研究指出,该区域的大气和海温(SST)均存在显著的季节内尺度变率信号,然而其变化的机

太平洋经向模态的位相非对称性及其影响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春在团队联合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杨崧研究了太平洋经向模态(PMM)的位相非对称性及其对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的影响。相关研究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通讯》。  PMM是太平洋最为强盛的热带外海洋-大气模态之一。PMM活动能够引起赤道的纬向风异常,配合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冷暖位相转折预测研究获进展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是重要的年代际尺度海温变率,对全球气候和环境有持久而深远的影响。目前,PDO的成因机制尚不明确,其形成可能由多个物理过程共同作用而成,如大气的随机强迫、中低纬度海气相互作用、海洋涡旋输送等,这增加了系统的不确定性和

气候变化或是霾天气高发帮凶-院士提出未来可能提前预报霾

  入冬以来,东北和华北地区大范围的霾天气,让北方居民很“受伤”。一时间,媒体和环保机构对高耗能和供暖企业一片讨伐之声。  但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王会军却有不同的声音:  “污染物排放增多必然是霾天气频发的主因和基本物质条件,但气候变化和气候变异对霾污染的发生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国家气候中心:拉尼娜事件预计初春结束

13日,记者从国家气候中心获悉,截至1月29日的最新监测表明,2023年1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拉尼娜事件持续。不过,根据赤道太平洋海洋大气环流现状以及国内外气候动力模式和统计方法预测结果,预计未来三个月,拉尼娜事件将于2023年初春结束。 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

多年拉尼娜与气候变化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贾凡副研究员联合中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学者,在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发现全球变暖将导致多年拉尼娜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相关研究成果以《全球变暖下更加频发的多年拉尼娜事件》(Increased occurrences of consecutiv

多年拉尼娜与气候变化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贾凡联合中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学者,在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发现全球变暖将导致多年拉尼娜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相关研究成果以《全球变暖下更加频发的多年拉尼娜事件》(Increased occurrences of consecu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