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温表面湍流热通量关系的季节性和时间尺度依赖性

海洋和大气以各种方式相互作用,湍流热通量交换是海洋-大气相互作用过程之一。一方面,上层海洋可以通过调节海洋空气湿度和温差向大气提供热量。另一方面,大气可以通过风等引起湍流热通量来改变上层海洋的热条件。在大气强迫和海洋强迫情况下,湍流表面热通量(SHF)-海温(SST)和SHF-SST趋势相关性存在显著差异。在海洋强迫的情况下,SHF(正值表示向上)与SST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表明较暖的海水通过向上的SHF加热上层覆盖的大气。在大气强迫的情况下,SHF与SST趋势呈负相关,表明向上的SHF使SST降低。以往的研究揭示了SST与SHF的空间变化关系和时间尺度依赖性。在西边界流和南极绕极流区域,SHF-SST存在较大的正相关,并且海洋的影响随时间尺度增大而增大。在大洋中部环流区,SHF-SST趋势呈明显的负相关。 以往研究主要使用月资料对副热带全年数据进行分析,忽略了月尺度以下变率以及季节变化。近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研......阅读全文

一文解释海温异常带来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杜岩团队联合香港科技大学博士李振宁、复旦大学教授温之平、浙江大学教授吴仁广和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教授谢尚平等,发现热带西南印度洋的海温异常可引起横跨北印度洋和西北太平洋的海气相互作用。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气候学报》。在亚洲夏季风爆发之后,北印度洋的东北风异常通过风—蒸发

全球变暖背景下ENSO海温变率将显著增强

2021年,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评估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未来可能的变化。报告指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降雨变率在21世纪下半叶增强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是,基于海表温度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强度如何变化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不过,一项最新研究

多洋盆海温同步与异步引起全球变暖加速与减缓

  最近,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LASG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刚团队(第一作者为其博士生姚帅磊)以及澳大利亚气象局资深研究员罗京佳和LASG高工王鹏飞博士研究发现:多洋盆海温同步与异步变化的“净效应”,主要引起了20世纪以来的两次全球变暖加速和减缓事件。此外他们还进一步指出:在多年代际时间尺度层面,深化理解

中国沿海平均海温43年上升8.7度-升幅高于全球

记者从11月29日在南京举行的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会议上获悉,在过去的43年里,中国沿海海温平均大约上升了8.7℃,高于全球的升温幅度。 有关调查表明,近海海面气温增暖,最近30年,中国近海海面气温呈线性上升趋势,气温大约每10年升高0.38℃,与近海海温的增暖速率基本一致,但主要增暖区在

时空四维模型突破限制-海温预测不再浮于表面

海洋温度体现了海水的热状况,海洋温度变化主要取决于海洋热收支状况及其时间变化。太阳辐射和海洋大气热交换是影响海水温度的两个主要因素。具体来说,纬度、洋流、季节、深度、海洋生物运动等都会影响海水温度变化。周晓锋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从太空视角看,地球像一颗蔚蓝色的“水球”,海洋面积占地球总

最新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ENSO海温变率将显著增强

   2021年,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评估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未来可能的变化。报告指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降雨变率在21世纪下半叶增强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是,基于海表温度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强度如何变化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不过,一

研究发现中国区域干湿变化与全球海温有密切联系

  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降水变率大,干旱和洪涝灾害频繁。20世纪7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华北持续偏旱,而长江中下游洪涝频发,可视为一种年代际南涝北旱极端事件。相对于单一区域降水的异常,整个中国干湿变化异常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更大。已有研究表明近几十年中国区域干湿变化与全球海温有密切联系

时空四维模型突破限制-让海温预测不再“浮于表面”

  海洋温度体现了海水的热状况,海洋温度变化主要取决于海洋热收支状况及其时间变化。太阳辐射和海洋大气热交换是影响海水温度的两个主要因素。具体来说,纬度、洋流、季节、深度、海洋生物运动等都会影响海水温度变化。  周晓锋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从太空视角看,地球像一颗蔚蓝色的“水球”,

大气所揭示不同纬度火山对太平洋海温的影响

  火山活动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自然因子,在近千年来的气候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火山爆发后产生的硫酸盐气溶胶会进入平流层低层,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产生冷却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界开始注意到火山爆发与厄尔尼诺现象之间具有紧密的统计关系。厄尔尼诺是气候内部变率最重要的模态之一,它能

海温、湿度、风速等对飓风强度和衰减速度的影响

  海洋中的水分为飓风席卷陆地提供燃料。图片来源: Pavel Puchenkov  不断上升的海洋温度正导致飓风持续时间更长,北大西洋飓风平均需要33个小时才能减弱,而大约50年前只有17个小时。  11月12日,《自然》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由于海水温度上升,北大西洋飓风在登陆后的减弱速度较过去有

太平洋海温可预测?科学家研究沃克环流

 IPO位相转变影响太平洋沃克环流强度变化的机制示意图。(研究团队供图) 11月11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发表于《自然—通讯》的研究工作表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PO)位相的转变是1980年以来太平洋沃克环流增强的主要原因,其贡献要大于人为辐射强迫的作用。

海温异常新研究,可进一步解释冬季厄尔尼诺效应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12/471232.shtm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杜岩团队联合香港科技大学博士李振宁、复旦大学教授温之平、浙江大学教授吴仁广和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教授谢尚平等,发现热带西南印度洋的海温异常可引起横

海表盐度对类厄尔尼诺型海温增暖响应机制获揭示

近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研究员杜岩团队揭示了热带太平洋降水和海表盐度对类厄尔尼诺型海温增暖的响应以及海洋动力过程在热带太平洋海表盐度变化中的调制作用。相关研究由孙启伟博士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于Journal of Climate。 海洋表面盐度作为“海洋

全球变暖下ENSO海温振幅变化存在显著差异的重要原因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是影响全球极端气候的重要因子,因此预估ENSO海温在全球变暖下的变化也是预估未来全球变暖下全球极端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遗憾的是,最近20年来多次的全球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尽管对气候平均态和ENSO本身的模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对未来增暖情形下ENSO

揭示年代际PJ波列影响海洋性大陆海温变率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研究员王春在团队发现了海洋性大陆海温能够通过激发年代际太平洋—日本遥相关波列(年代际PJ波列)影响东亚的气候变率,并结合观测、再分析资料以及数值模式试验阐述了相关的物理机制。相关研究发表于《气候学报》。  年代际PJ波列是低通滤

大气所揭示春夏转换期间南海降水变率与海温异常的联系

  南海在热带中东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影响东亚气候过程中起重要的媒介作用。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可先影响南海和菲律宾海地区环流和气候再影响中国大陆气候。南海夏季风的爆发通常发生在五月中旬,它标志着东亚地区从春季向夏季的转换,预示着中国东部地区汛期降水的全面开始,是夏季短期气候预测中的关键因子。因此

揭示年代际PJ波列影响海洋性大陆海温变率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研究员王春在团队发现了海洋性大陆海温能够通过激发年代际太平洋—日本遥相关波列(年代际PJ波列)影响东亚的气候变率,并结合观测、再分析资料以及数值模式试验阐述了相关的物理机制。相关研究发表于《气候学报》。  年代际PJ波列是低通滤波

大气所揭示东亚冬季风对南海海温季节内变化的影响

  季节内振荡是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地区气候变异的一个重要部分。南海是季节内振荡影响华南和中印半岛地区的一个重要路径。以前有关南海地区海面温度季节内变化的研究主要关注夏季,而对冬季南海地区海面温度季节内变化的研究很少。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仁广和博士生陈樟的研究指出,南海是北半球冬季

中国科学家揭示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年代际变化机制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的支持下,“全球变暖‘停滞’现象的辨识与机理研究”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了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年代际变化是由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所调控。   热带西太平洋是全球最大的暖池,是全球大气的重要热量和水汽来源,其变化对海洋物理环境有重要影响,对亚洲及我

研究揭示海温对20世纪全球季风年代际变化的影响

  全球陆地季风区降水充沛,全球约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该区域,是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全球季风区通常被划分为六个子季风区,包括北半球的北美季风区、北非季风区和亚洲季风区,以及南半球的南美季风区、南非季风区和澳洲季风区。季风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对水循环有重要影响,理解季风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

自主研制的深海温度传感器完成性能比测试验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自主研制的深海高精度自容式温度传感器IDSSE T在校准服务机构Trescal完成与国际同类传感器产品的长期比测试验。  自2018年6月开始,Trescal选取海鸟(SBE 56)、RBR(Solo.T)、NKE(S2T)、NKE(WiSens)等同类温

大气所发现西太副高年际变化与热带海温的关系并非稳定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是影响东亚夏季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西太副高存在显著的年际变率,受多个海区的异常海温(SSTA)的调控。此前研究表明,夏季热带印度洋的暖SSTA、海洋大陆的暖SSTA以及赤道中太平洋的冷SSTA都有利于西太副高偏强。那么,在年际变化上西太副高变化与这些关键区

有关太平洋海温年代际振荡主导近期沃克环流增强的研究

IPO位相转变影响太平洋沃克环流强度变化的机制示意图。(研究团队供图)  11月11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发表于《自然—通讯》的研究工作表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PO)位相的转变是1980年以来太平洋沃克环流增强的主要原因,其贡献要大于人为辐射强迫的作用。  太平洋沃克环

大气所等揭示厄尔尼诺对赤道太平洋降水影响的变化机制

  由于温室气体的增加,全球地表平均温度近几十年来一直在不断升高;在全球变暖下,旱涝、酷暑等极端天气气候的变化情况是平均升温之外另一重要问题。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年际暖异常事件(即厄尔尼诺事件)是影响全球极端气候最重要的驱动因子之一,因此厄尔尼诺事件对气候影响在变暖环境下如何变化一直是气候学界关注的重要

海温表面湍流热通量关系的季节性和时间尺度依赖性

  海洋和大气以各种方式相互作用,湍流热通量交换是海洋-大气相互作用过程之一。一方面,上层海洋可以通过调节海洋空气湿度和温差向大气提供热量。另一方面,大气可以通过风等引起湍流热通量来改变上层海洋的热条件。在大气强迫和海洋强迫情况下,湍流表面热通量(SHF)-海温(SST)和SHF-SST趋势相关性存

区域海气过程影响春夏转换期间南海降水异常的变化

  北印度洋和南海地区夏季季风通常在5月爆发,因而4月到6月标志着从春季到夏季的转换。之前的研究主要关注北半球夏季季节平均气候异常,而对春夏转换期间的气候异常研究甚少。春夏转换期间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能影响夏季降水异常。因此,揭示影响春夏转换期间气候异常的因子和物理过程有助于提高对夏季降水的预报水平。

大气所等发现印度洋海温长期变化中来自太平洋强迫的足迹

  印度洋周边居住着大约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且以发展中国家居多,印度洋海温的变化对于非洲和南美洲地区的降水和大气环流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对印度洋气候变率和变化的研究一直得到科学家的高度重视。20世纪以来,印度洋海温呈现海盆尺度的显著增暖趋势,该现象被归因于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的增多所引起。然而,叠加在

华东理工大学发现海温调控病原菌毒力信号转导机制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一项最新研究中,发现了温度调控毒力表达信号转导机制。该研究为探讨温度影响病原菌的致病能力以及制定相应防治策略奠定了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学》。  全球气候变暖、夏季高温和反常气候现象(如厄尔尼诺现象)等导致海水表面温度升

大气所揭示类ENSO和AMO对东亚冬季风年际变化的作用

  以往的研究表明大西洋充当着太平洋海温变率和平均态的起搏器。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通过沃克环流、波列和表面风触发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现象的产生。AMO引起的北大西洋海温异常也可以导致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冬季风暴轴的强弱变化,从而激发一个类似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的海温异

今年我国风暴潮灾害或增多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今天(4月8日)发布2018年度全国海洋灾害预测结果。据预测,2018年我国沿海灾害性台风风暴潮发生次数较2017年有所上升,影响我国近海的赤潮次数较多年平均值偏少。  在灾害性风暴潮方面,预计2018年我国沿海灾害性台风风暴潮发生次数较2017年有所上升,为4次~5次,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