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基因研究获进展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RBSDV)分别由灰飞虱和白背飞虱传播,水稻染病后表现严重矮缩滞育、结实率低等症状,甚至造成死苗和绝产。SRBSDV与稻瘟病被农业农村部列为水稻上仅有的两个一类农作物病虫害,也是一类农作物病虫害中唯一的病毒病害。 然而,高抗稳定抗源的缺乏使得水稻抗病育种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此外,到目前为止,人们尚未在水稻中克隆出这两种病毒病抗性基因,导致其抗病分子机制不清楚。 为了突破水稻抗病育种和抗病分子机制研究的技术瓶颈,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水稻病毒病抗性创新团队联合广东农科院和国际水稻所组成国际合作研究团队,利用国内团队在水稻病毒病抗性表型鉴定体系、水稻基因组研究基础上深厚的基础和国际团队丰富多样的稻种资源,开展抗源的挖掘和抗病基因鉴定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新植物学家》。 通过来自5......阅读全文

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基因研究获进展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RBSDV)分别由灰飞虱和白背飞虱传播,水稻染病后表现严重矮缩滞育、结实率低等症状,甚至造成死苗和绝产。SRBSDV与稻瘟病被农业农村部列为水稻上仅有的两个一类农作物病虫害,也是一类农作物病虫害中唯一的病毒病害。    然而,高抗稳定抗源的

水稻施硅降低白背飞虱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获毒率

    施硅降低白背飞虱的寄主喜好性、SRBSDV接毒率与获毒率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供图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粮食作物虫害监测与控制创新团队首次揭示水稻施硅降低白背飞虱的寄主喜好性,同时降低白背飞虱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RBSDV的接毒率和获毒率,从而降低白背飞虱对SRBSDV的传播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性基因的研究发现

  2021年6月7日,The Plant Journal在线发表了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邓国富和黄大辉研究员团队完成的题为“Bacterial Leaf Streak 1 encoding a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confers the rice r

香蕉种质资源枯萎病抗性评价研究获进展

  近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香蕉遗传改良团队在香蕉种质资源枯萎病抗性评价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分别发表于Journal of Fungi、Plant Disease。  全球主栽香蕉品种大多为三倍体,主要有AAA、AAB和ABB基因组类型。AAB是香蕉品种类群中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基因组类型,

香蕉种质资源枯萎病抗性评价研究获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1070.shtm 近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香蕉遗传改良团队在香蕉种质资源枯萎病抗性评价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分别发表于Journal of Fungi、Plant Disease。

我国主栽烤烟品种病毒病抗性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完成的“抗烟草烟草普通花叶病毒(TMV)和烟草黄瓜花叶病毒(CMV)病基因定向改良K326品种”通过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司和中国烟叶公司组织的田间鉴评。   K326是我国主栽烤烟品种,病毒病是该品种的重要病害,项目组将基因定位与品种改良有机结合,将常规育种与分

植物-病毒-昆虫三界生物互作的新机制获揭示

华南农业大学周国辉教授和张彤副教授团队揭示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通过调控寄主水稻的乙烯信号,协调病毒侵染和昆虫介体传播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1月12日发表于《分子植物》。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博士生赵娅玲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张彤副教授和周国辉教授为通讯作者。 植物病

植物褪黑激素研究获进展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植物水分胁迫生物学学科组,近期对植物褪黑素诱导狗牙根对胁迫抗性的分子机理展开了系列研究,并从多角度解析了褪黑素在狗牙根胁迫应答中的生理机制。  研究发现,盐、干旱和冷胁迫诱导了狗牙根体内褪黑素的含量,外源褪黑素处理可显著提高狗牙根对这些胁迫的抗性。同时,褪黑素可调控活性氧代谢、胁

水稻氮利用效率研究获进展

  氮素是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对作物的生命活动和产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农田氮肥的过量施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日益加重。提高作物氮利用效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目标和要求。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植物营养生理研究组博士研究生方中明在张明永研究员的指导下,发现

研究团队在抗生素抗性基因水平转移研究获进展

  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在环境中的迁移扩散对人类的健康安全造成威胁。环境中存在大量胞外DNA,在这些DNA中携带的ARGs会通过转化的方式水平转移至人类病原菌中。然而,学界尚不清楚ARGs从环境到临床病原菌的传播轨迹以及ARGs传播风险。  基于此,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崔丽利用单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