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研究揭示番茄类胡萝卜素类化合物调控新机制

近日,《新植物学家》(New Phytologist)在线发表了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阳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论文。他们首先解析了一个调控番茄类胡萝卜素类化合物合成新的调控基因,并进一步将其应用于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类胡萝卜素衍生物——叶黄素代谢工程研究。番茄中含有丰富的类胡萝卜素类化合物,对人类健康十分有益。叶黄素作为人眼视网膜中仅有的两种类胡萝卜素之一,具有蓝光过滤和抗氧化损伤的功能。然而,随着番茄果实的发育成熟,叶黄素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逐渐降低,从而导致在成熟的番茄果实中叶黄素化合物含量很低。WRKY转录因子是最初在植物中发现的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环境应答、抗病抗逆、响应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等过程的一大类基因家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WRKY转录因子还参与植物所有三大类次级代谢产物(萜类、苯丙烷类、和生物碱)的合成与代谢调控。该研究团队采用过量表达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证明SlWRKY35是调控番茄类胡萝卜素类化合物......阅读全文

微生物帮番茄“征服”盐碱地

  要吃新鲜西红柿,最好的办法就是加一点盐。但是直到现在,当种植这些鲜艳的水果时,土壤中的盐或咸水一直是大禁忌。  中东地区的植物科学家发现,在土壤中加入一种沙漠根茎真菌(印度梨形孢菌),可以保护番茄不受盐的破坏。梨形孢菌最初是在印度分离出来的。  研究人员在温室里种植番茄,就像商业种植者那样,一半

日本探明番茄杀虫的原因 生物毒素可替代农药

京都大学生态学研究中心和山口大学研究小组探明了番茄杀虫的原因及发生机理,该项成果发表在当天的《美国科学院院报》上。 在自然界中一直存在着一种有趣的现象。当番茄叶子被虫子叮咬过后,会散发出一种叫"番茄香"的特殊气味。这种气味会提醒其他番茄植株开启"自我保护"功能,主动分泌毒素毒杀其他虫子。

番茄酱速冻食品也含盐 警惕“看不见”的盐

  春节临近,亲朋好友相聚,免不了会下馆子。餐馆的菜油大盐多,口味比较重。随着城市居民外出就餐比例增高、次数增多,居民就会觉得家里的菜太淡,不知不觉盐放多了,菜吃咸了。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提醒公众,警惕"看不见盐"的食物。有些食物感觉不咸,但含有较多的钠盐。例如多维面包、苏打饼干、花生酱

黑色番茄惊现英国!研究称黑番茄能防癌症

资料图   据英国《每日邮报》10月9日报道,一种黑色番茄正首次在英国得到种植,这种神奇的超级蔬菜具有抵御癌症的潜力。它含有丰富的花青素,这种抗氧化剂有助于防御癌症、糖尿病和肥胖症。   今年66岁的雷·布朗来自英国德文郡,经营着一家植物种子店。他第一次遇到这种番茄是去年冬天,一位顾客送给他一个

成都生物所番茄红素抗癌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大多数晚期前列腺癌患者最初对雄激素剥夺疗法疗效较好,然而几乎所有患者最终会对该疗法产生抗性而失效。以多烯紫杉醇(Docetaxel)为基础的化疗作为当前去势难治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 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美国番茄危机悄然而至 2022年番茄价格为何那么贵

 美国番茄危机悄然而至,2022年番茄价格为何那么贵?据了解,缺水和种植成本飙升,正在造成美国番茄减产,可能导致各种番茄制品的短缺,包括番茄酱、莎莎酱和意大利面酱。  据媒体称,美国加州的番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但今年该地区的番茄种植特别困难。  一方面是罕见极端干旱正在迫使农民减少种植,因

转基因番茄产量翻倍

  植物遗传学家已经找到了让番茄产量几乎翻倍的方法。尽管大部分人关注的主要是玉米或番茄的大小和口味,但培育者还关心这些植物如何生长,例如能极大影响果实数量的茎干的分支模式,或者果实收获的难易程度。  对于稻米、大麦和小麦,早期农民会让那些开花的茎能更多地分支,以便每棵植物能产出更多谷粒。但是,番茄的

我科学家揭示番茄进化线路 为培育美味番茄提供新工具

  近日,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员、深圳农业基因组所副所长黄三文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对世界各地的360份番茄种质进行重测序分析,构建了完整的番茄遗传变异组图谱,为培育更加美味的番茄提供了新的工具。其最新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10月14日凌晨以长篇论文在线发表于《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

研究揭示番茄耐盐基因

  土壤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石。然而近年来由于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等,土壤生态条件大不如前,基础地力下降,耕地盐碱化问题变得尤为突出。  除了“治疗”盐碱地,科学家也在不遗余力地挖掘作物的耐盐潜力。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逆境中心”)研究员朱健康团队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

番茄驯化位点一个重复片段中和番茄育种障碍的隐秘变异

  第三代测序技术崛起了,伴随而来的三代变异检测技术也成为发现大片段结构变异的新宠儿,从2016年医学研究人员首次用 PacBio 测序技术找到致病性结构变异成功诊断罕见疾病,到2018年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的研究人员采用 Nanopore 测序技术精确诊断出一段长达 7Kb 的缺失突变并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