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肥胖“元凶”找到了!

“人要是发胖,哪怕喝凉水都会长肉。”不少减肥的人士会有这种感慨。究竟什么导致肥胖?近来上海交大教授发表的一篇学术成果显示,一种叫做阴沟肠杆菌的肠道细菌是造成肥胖的直接元凶之一。这也是国际上首次证明肠道细菌与肥胖之间具有直接因果关系。 这一成果是上海交大赵立平教授领导的实验室实验证明的,并发表在12月13日出版的国际微生物生态学领域的顶级学术期刊ISME Journal上。 在实验中,一种来自肥胖病人的肠道细菌阴沟肠杆菌在无菌小鼠内引起了严重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这为肠道菌群参与人体肥胖、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慢性病的肠源性学说”提供了最直接的实验证据。 赵立平介绍说,他负责的实验室找到的阴沟肠杆菌可以产生内毒素,能够让本来吃高脂饲料吃不胖的无菌小鼠发展出严重的肥胖症,同时能够引起小鼠炎症和胰岛素抵抗,也可以关闭消耗脂肪需要的基因、激活合成脂肪的基因,是国际上一直在寻找的能引起肥胖的细菌。 肥胖问题一直困扰......阅读全文

综述:代谢组学研究加快医学生物标志物的发现

  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是指 “一种可客观检测和评价的特性,可作为正常生物学过程、病理过程或治疗干预药理学反应的指示因子”,作为个体化医疗的“关键词”之一,寻找和发现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已经成为当前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Biomarker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一个肿瘤标志物可追溯到18

2018年12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点研究

  12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点研究值得学习呢?小编对此进行了整理,与各位分享。  1. Science:CRISPRa加入肥胖之战,无需对基因组进行编辑就能对抗肥胖doi:10.1126/science.aau0629  在一项重要的新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证实CR

【盘点】5月CNS三大期刊亮点研究汇总

  5月份就要过去了,生物谷小编根据本站报道的Cell、Nature和Science文章的点击量,对读者们关注度比较高的文章进行了盘点,这三大期刊虽然不能完全代表整个生物学领域的进展,但仍然十分具有指导性,囊括了生物学各个领域的部分最前沿进展。癌症,HIV以及肠道微生物仍然是读者们最为关注的几个领域

操纵体内微生物真的可以帮助减肥么?

  肥胖已经被认为是一种全球流行病,而且还在持续增加。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的数据,超过40%的美国人被认为患有肥胖症。  与肥胖相关的不良健康影响范围很广,包括2型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中风、睡眠呼吸暂停和某些癌症等严重疾病。患者常常会感到抑

《自然》子刊:肠道菌群与糖尿病关系实锤了!

  现在发现的肠道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可谓数不胜数,癌症、心血管疾病、肥胖等各种常见的疾病都与它相关,不仅如此,前不久我们还刚报道了肠道微生物竟然还与抑郁症有关系。  不过,之前大部分研究都只是证明肠道微生物与疾病可能有关,并不能说明就是肠道微生物导致了这些疾病。  可是就在今天,科学家终于敲下了肠道

Nature子刊探讨节食的影响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小鼠研究中探讨了终身节食对于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证实节食能够帮助动物建立起结构平衡的肠道微生物群结构体系,减少肠道中的抗原量而使得宿主受益。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7月16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

减肥老反弹?都怪肠道细菌

  一项对小鼠的研究表明,高脂饮食会改变(肠道)菌群并且抑制过胖者自身利用黄酮类化合物的能力。  大家肯定对以下情景很熟悉:我们好不容易减下去几斤,然而随后体重又反弹,如此反复。最近,Nature 杂志报道的一项研究显示,可能是你肠道中的细菌造成了这种“悠悠球效应”。  由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

近期肠道菌群领域重要研究成果一览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肠道菌群研究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时他们发现肠道菌群与机体多方面的健康都有着密切的关联,那么近期肠道菌群领域又有哪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呢?本文中,小编就对此进行了整理,分享给大家!  【1】Nat Med:肠道微生物能够预防食物过敏  doi:10.1038/s41591-018

2013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 生物医学领域收获颇丰

美国  遗传学研究深入揭示、利用基因机制;细胞研究让多种细胞互换“身份”;再生医学造出多种器官组织。  田学科 (本报驻美国记者)在遗传学研究领域,杜克大学模仿人体细胞内复杂的基因调控过程,模拟出多种蛋白质如何通过复杂相互作用调控一个基因。  斯坦福大学设计出一种由DNA和RNA制成的生物晶体管——

肠道微生物组进展一览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肠道微生物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  1. Nutrition Reviews:饮食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DOI: 10.1093/nutrit/nuz106  根据乔治华盛顿大学(GW)和美国国家标准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

你还在“谈菌色变”吗?

  生活中很多人“谈菌色变”,觉得细菌就是肮脏的代名词,是传播疾病的媒介。事实上,细菌也分为有益的和有害的,不仅我们生存的环境中到处都是细菌,而且我们的身体上就居住着无数的细菌。  我们生活的环境离不开细菌。从我们呼吸的空气,到辽阔的大海,都充满了细菌。  大约在30亿年前,地球本是无氧的环境。而地

科学家首次发现肠道微生物分泌蛋白可提高胰岛素水平

  记得老编辑有天对我讲,「有些投资人告诉我,现在微生物领域是投资热点,大家都在看项目,但是好的项目实在是太少了。」  近十年来,二代测序技术不仅催生了一大批专注于人体基因组的公司,也孕育了一大批关注人体肠道微生物的公司。几乎每周都有肠道微生物的重磅研究进展刊登在各个顶级期刊上,然后迅速刷爆朋友圈。

新型肽类分子如何改善人类健康?

  本文中,小编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读科学家们如何利用肽类分子抵御多种疾病,改善人类健康!分享给大家!  【1】科学家有望开发出一种新型的细胞渗透性多肽嵌合物来促进机体伤口愈合  新闻阅读:Designing a novel cell-permeable peptide chimera to

宁光院士团队首次揭示中国人肥胖的肠道菌群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院士团队一项最新研究首次揭示中国人肥胖的肠道菌群组成,发现一系列丰度显著异于正常人群的肠道共生菌,多形拟杆菌(BT菌)口服可降低小鼠血清谷氨酸浓度,增加脂肪细胞的脂肪分解和脂肪酸氧化过程,从而降低脂肪堆积,达到减重效果。6月19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医学

PNAS:川崎病的根源在中国

  川崎病是一种可能永久性损伤冠状动脉的幼儿疾病。日前,一个跨国研究团队找到了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的病因。他们在五月十九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文章指出,日本川崎病的病原体是风从中国东北吹过去的。  目前,川崎病已经成为最常见的小儿获得性心脏病。这种疾病很难诊断,如果没有进

Science医学:减肥新方法

  哈佛大学的科学家们有可能为那些努力与肥胖做斗争的人带来新希望   在与麻省总医院的研究人员协作开展的一项新研究中,他们发现小鼠在接受胃旁路手术(gastric bypass surgery)后,肠道微生物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将这些微生物转移到无菌小鼠体内可导致它们体重快速减少。这项研究发布在

基于尿液的疾病检测研究进展一览

  每次小便时,很多人只是将尿液冲走了事,并没有意识到尿液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态。尿液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复杂的生物流体。  医生、营养学家和环境科学家不仅对尿液的物理性状,如尿量、颜色、透明度、气味、pH和比重等感兴趣,也对尿液的化学成分特别感兴趣,因为它们揭示了有关一个人的健康与否、他们所吃的

要想人不老 血管保护好

  人体从20岁开始,血液垃圾便开始在血管中沉淀,久而久之,血管变得又脆又硬。一些脱落的斑块形成血栓,像不定时炸弹一样飘荡在血管中,给健康埋下隐患。  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汪芳为大家送来血管的保养秘笈,教大家认清什么样的血管是好血管,如何养护好血管。  血管不好 从头伤到脚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

突破性研究共同解读炎症与多种疾病发生的关联

  近年来,随着科学家们研究的深入,他们慢慢发现人类机体多种疾病的发生都与机体炎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于是很多研究者就重点对炎症和某一疾病的发生进行了大量研究,当然他们也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比如来自匹兹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就通过研究深入解读了癌症、老化及机体炎症发生三者之间的分子机制和关联。  本文中

沾了“钱”的营养科学可信吗

  科学一直被认为是最接近真理的存在,但在营养与健康领域,时常有研究结论被质疑甚至推翻。近两个月来,关于糖还是脂肪对人体健康影响更大的讨论,已经蔓延到普通大众中。而关于它的争论也从学术范畴变成商业范畴。  科学被利益绑架的观点很容易引起大众的共鸣,但有时,这种观点也容易将公众引向怀疑一切的另一种极端

陈乐宗博士:在科学与人文之间

  有部热门战争小说中说道:任何一支部队都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这种传统和性格是由这支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这个话同样可以引申到一个家族一个企业。1986 年,拥有恒隆集团和恒隆地产两个上市公司的陈启宗、陈乐宗兄弟在美国创立

综述:代谢组学研究加快医学生物标志物的发现

  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是指“一种可客观检测和评价的特性,可作为正常生物学过程、病理过程或治疗干预药理学反应的指示因子”,作为个体化医疗的“关键词”之一,寻找和发现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已经成为当前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01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一个肿瘤标志物可追溯到1846年由H Be

科学家首次找到中国人肠道“减肥菌”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院士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首次揭示与中国人肥胖相关的肠道菌群组成,发现口服多形拟杆菌(BT菌)可降低小鼠血清谷氨酸浓度,增加脂肪细胞的脂肪分解和脂肪酸氧化过程,从而降低脂肪堆积,达到减重效果。6月19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医学》杂志。  目前,糖尿病、心脑血

这位大学教授为何辞职向科技部发起申诉?

  今天的朋友圈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赵立平所发的微信,成了热门转发帖,因为——  他申请食品重大专项因形式审查不合格被淘汰出局,理由是:根据申请指南,他的研究内容没有全覆盖!(申请的健康食品研究项目的申报书没有提到要研究食品的色香味形,虽然他的标书中有课题与感官评价技术相关)  而当他电话咨询时,有

宁波检验检疫局以技术扶持地方经济发展纪实

真情“映”得桑椹红――宁波检验检疫局以技术扶持地方经济发展纪实   日前,宁波第七届“天宫庄园桑果节”拉开了帷幕。作为地方政府民生经济和特色旅游的重头戏,桑果节客流量达到了3万,仅门票收入就达180万元。桑果压满枝头的“参差红紫”和游客采摘桑果的欢声笑语,令天宫庄园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总经理

出生前和早年间抗生素的使用或会影响机体长期健康状况

  目前一半的澳大利亚婴儿在一岁之前至少都接受过一个疗程的抗生素,澳大利亚是全世界抗生素使用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尽管抗生素能够有效并且潜在地治疗儿童的细菌性感染,但很多时候患儿常常会因病毒感染而被开具抗生素的处方,很显然这种治疗或许是无效的。  不必要的抗生素常常会使得儿童暴露于潜在的副作用之中,包括

一文了解肠道微生物组研究领域重要成果解读!

  时光总是匆匆易逝,转眼间,2019年就要结束了,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科学家们在肠道微生物组研究领域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呢?本文中,小编对相关重要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享给大家!  图片来源:6xc.com.au  【1】Nat Biotechnol:突破!科学家在人类肠道微生物组中鉴别出10

感染过鲁迅、肖邦的致命细菌,人类如何与它为战?

图 1 欧洲描绘“黑死病”的绘画(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  引 言  传染病的滋生和流行一般都离不开住宅拥挤、通风不畅、食物污染、营养不良等条件,因而贫苦人群常常成为入侵对象。可是“白色瘟疫”似乎“偏爱”那些充满浪漫气息的文学艺术家,波兰钢琴家和作曲家肖邦、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以

肥胖竟有这么多不可思议的研究 你知道吗?

  提到肥胖,我们可能会关注如何减肥,如何有效预防肥胖,可科学家们不这样认为,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在肥胖研究上得到了一些有意思的研究发现,本文中,小编就对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分享给大家!  【1】Cell:移民到美国会改变人的肠道微生物组,因而更容易让人变肥胖  doi:10.1016/j.cel

外媒被《科学》最新文章刷爆了!

  本周五,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NYU Langone Medical Center)的研究人员在顶级期刊《科学》上刊登了让人震惊的研究成果(1)。在文章上线的数个小时之后,国外各大媒体几乎都以毁三观的言辞报道了这项研究。  科学:寄生虫通过改变肠道菌群平衡,或可预防肠胃疾病。  NBC新闻: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