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李文华院士:林业是我国生态建设主体

李文华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在国家林业局举办的理论研修班上表示,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要广泛传播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的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李文华指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对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李文华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标体系并纳入政府政绩考评考核体系;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降低生态环境资源成本;干部群众要发挥主人翁作用,做生态文明的倡......阅读全文

李文华院士:林业是我国生态建设主体

   李文华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在国家林业局举办的理论研修班上表示,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要广泛传播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的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李文华指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

李文华院士荣获“杰出贡献奖”

  7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45周年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成立4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办。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席许智宏、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黄润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春良、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秦昌威出席

李文华:走中国特色科创之路

  走中国特色科创之路  ——访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洁净煤技术中心主任李文华  “我们所从事的煤清洁利用技术研发,不被一般民众了解,但正是这些看似离一般民众很遥远的工作,如今正在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提供能源保障。只要我们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科创之路,按照既定计划,持续研发下去,

黑龙省科技厅调研哈尔滨市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工作

  为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6月13日至15日,省科技厅副厅长李文华带队实地调研哈市的环哈工程、黑科大与哈兽研生态圈,并组织召开哈市生态圈建设座谈会。市科技局局长宋博岩、副局长赵雷、规资处负责同志、生态圈建设高校院所和所在区政府相关负责人参加调研和座谈。  李文华

中国生态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在长沙举行

中国生态学研究迎来转折点   由中国生态学学会主办,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湖南省生态学学会承办的中国生态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近日在长沙举行。本届年会以“创新生态科学,促进和谐发展”为主题,来自155所高校、96家科研院所的近千名专家学者参会。   这是自今年2月份生态学被提升为一级学科后我

李文华:传统农业技术需要进一步挖掘

  李文华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曾任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近年来,他一直倡导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重视农业技术,特别是传统农业技术的挖掘、提升与推广。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李文华强调了传统农业科技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李文华认为,发展农业,离不开科技。这里的科技包括三方面内涵:

地理资源所李文华院士获“中华宝钢环境奖”

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张文台为李文华院士颁奖  4月23日,中华宝钢环境奖第七届颁奖典礼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等领导为25个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奖,来自国家环境保护部等10个部委的领导和社会各阶层的代表500多人出席大会。  中华

专家呼吁生态学研究要“算大账”

  “在生态恢复方面,中国人已经付出的代价非常巨大,但我国的生态学研究和应用仍然存在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现象。”在近日于北京召开的《中国当代生态学研究》丛书发布会暨生态学高层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如此表示。   在李文华看来,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重

中国城市生态论坛在沪举行

4月8日,“中国城市生态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中科院院士、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中国委员会主席李文华等数十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城市生态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分析、转型期的中国城市生态规划建设与管理、中国高校及科研机构参与我国城市生态重大战略的科研定位等议题展开讨论。  李文华表示:“当前中国正处于城

地理资源所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计划,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与保护,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2008年获得了全球环境基金(GEF)的支持。经过几年的努力,农业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