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两会简讯|西部发展4大软肋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农科院院长李学林 受访者供图 红壤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金沙江、长江流域亚热带湿润地区,云贵高原及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多是高原红壤区域,经过生物富集和脱硅富铁铝化风化过程相互作用,红壤分布地区大多降雨量大,呈酸性强,土质黏重,土壤有机质少。 云南是红壤集中区域,红壤耕地面积为4936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0%左右,占国土面积的73%,类型丰富多样,包括红壤、赤红壤和砖红壤3大土类的110个土属,是云南粮食、茶叶、甘蔗等重要粮经作物的主产区,也是长江、珠江、澜沧江等是六大国内国际江河流域生态环境安全的前沿地段。 “红壤保护利用关乎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持续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农科院院长李学林在今年的两会上指出。 近年来,国家统筹实施了一系列耕地、土壤保护行动计划,综合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得到稳步提升。但在李学林看来,还......阅读全文

西部生态保护创新项目:保护西部生态 发展西部经济

   “淡水河谷”中国西部生态保护创新公众参与项目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绿化基金会副秘书长陈蓬先生;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何家振先生;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宣传教育处处长林玉先生;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张文国先生;淡水河谷全球销售总监朱凯先生等出席启动仪式。

红壤耕地次生障碍修复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验收

   4月18日,科技部组织有关专家在南昌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红壤耕地次生障碍修复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进行验收,验收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组汇报,审阅了相关材料,经咨询和讨论,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    项目由江西省科技厅组织实施,主要针对红壤耕地的酸化、贫瘠化、连作障碍等次生障碍因子,开

土壤水分测量仪分析赤红壤适合的植物

赤红壤过去称为砖红壤性红壤,是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主要分布在中国南亚热带地区,即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23°)至25°之间。土壤水分测量仪是测定土壤中水分的重要仪器。 赤红壤地区的生物气候特点是,气温较砖红壤地区低,年平均气

调控土壤pH可改变酸化红壤团聚体钾素分配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祁阳站张会民科研团队揭示了酸化改良调控红壤团聚体钾素分配机制。该研究结果对于指导红壤酸化条件下提升钾库容量和钾肥合理施用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土壤和耕作研究杂志(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上。  土壤酸化和钾

沈仁芳:从源头捍卫“净土”,守护粮食安全

   “如何让还没有完全修复的土地也能安全利用?是不是可以探索育秧浸种的方式提高修复效率,同时降低成本?”2月24日一大早,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沈仁芳便召集团队,与中国科学院的专家远程探讨今年的研究项目——如何在轻中度镉污染耕地上,用轻简、安全的技术利用土壤。   土壤污染

海外看“两会”

  【核心提示】一年一度的 “两会”是中国最大的政治活动。作为国际关系领域的学者,我最关心的是中国未来的外交政策。   俄罗斯新闻网:   “两会”上很多议题都值得俄罗斯关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如何应对主权债务危机及其带来的经济增速减缓的挑战,如何执行十八

我国两会前瞻:中国“六新”两会将吸引全球瞩目

  春节假期刚过,中国即将进入“全国两会时间”。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次全国两会上,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将首次亮相。  除了“新面孔”引人关注,今年两会还将选举出政坛“新阵容”、推进机构“新改革”、设定发展“新目标”、完成宪法“新修订”以及反腐“新机构”的组建。  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科学揭示磷添加调控红壤有机碳分布和团聚体稳定性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土壤培肥与改良团队基于典型红壤长期施肥定位试验,揭示了长期外源磷添加通过铁铝氧化物调控有机碳分布及团聚体稳定的差异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土壤与耕作研究(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上。  据张会民研究员介绍,有机碳和铁铝氧

安捷伦贡献西部生态环境保护 提升西部地区生活品质

第三届安捷伦科技节以“西部、科技、品质”为主题在成都隆重举行 世界级生物化学开放实验室——安捷伦卓越客户中心落户成都   成都,2010年9月13日——以“西部、科技、品质”为主题的第三届安捷伦科技节今日于安捷伦成都基地拉开序幕,同时启用了安捷伦生命科学与化学分析卓越客户中心(以下简

武汉植物园揭示红壤侵蚀区森林恢复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

  侵蚀区森林恢复及重造林的问题一直以来是恢复生态学方面的热点问题,而由此带来对其土壤碳氮有机库的影响仍难以预测。森林恢复通过长期的碳储存(植被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碳损失,但其对土壤碳氮库带来的影响不一定是正效应。  为揭示森林恢复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系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