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遗传发育所参与的番茄基因组成果2012年最受关注

由“番茄基因组研究国际协作组”(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传友、薛勇彪、程祝宽、左建儒、凌宏清组成的团队负责第3号染色体测序工作)完成的番茄基因组研究成果被美国《科学家》杂志评为2012年最受科学家关注的基因组。 《科学家》杂志对该成果评述如下:“经过14个国家的科学家们9年的不懈努力,全世界第一套番茄基因组序列(栽培品种Heinz)于今年5月正式公布。对于番茄的近缘物种(如马铃薯,茄子,烟草和辣椒)来说,这套番茄基因组序列究竟能给研究者们带来什么样的信息是人们期待已久的。例如,同样是近期正式公布的马铃薯全基因组序列与番茄全基因组序列有着92%的相似性。现在科学家们就可以开始研究这8%的基因组序列差异是如何使得番茄能够在地上部分结出美味的果实,而马铃薯却在地下部分产生块茎。此外,科学家们通过系统地分析番茄的基因组序列,发现番茄基因组曾经历过两次三倍化的复制过程,一次发生在大约一亿三千万年前,另一次则发生在六千......阅读全文

马铃薯基因组序列框架图全球发布

中国科学家的创新性思路助推测序工作提前完成   9月23日,由14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马铃薯基因组测序协作组”分别在北京、阿姆斯特丹、伦敦、纽约、利马等地同时宣布了马铃薯基因组序列框架图的完成。此次公布的马铃薯基因“蓝图”绘制工作的中国参与单位主要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

黄三文:蔬菜遗传密码的破译者

  黄三文,1971年出生于湖南岳阳。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6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2005年获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深圳农业基因组所副所长,国家“973”项目“主要蔬菜重要品质性状形成的遗传机理与分子改良”首席科学家、国际黄瓜基因组计划首席科学家、国际茄科基

黄三文:用大数据精准培育“你的菜”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黄三文办公室的一面白色玻璃隔断上,用马克笔写着一组杂交育种模式图。这是多年前,他写下的关于“优薯计划”的创想。  杂交育种是将父母本杂交,形成不同的遗传多样性,再通过对杂交后代的筛选,获得具有父母本优良性状、且不带有父母本中不良性状的新品种的育种方法。马

科学家“解码”西红柿青岛抢到成果使用权

  西红柿是广受大家喜爱的食物,但有谁知道它是怎么来的?是什么让它如此美味而又营养丰富呢?22日,记者从青岛农业大学了解到,经过长达8年的辛苦研究,青岛农业大学教授姜国勇参与的国际番茄基因组研究于近日最终完成。   今年5月31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以封面文章的形式首次公布了科学家对栽培番茄

我科学家主导完成马铃薯基因组测序

  7月1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公布,经过6年努力,由14个国家97名研究人员组成的“马铃薯基因组测序国际协作组”日前完成了马铃薯基因组测序。由中方团队主导的这项研究,奠定了中国在这一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7月14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马铃薯全基因组序列

我国科学家参与番茄全基因组研究获重大进展

  由来自中国、美国、荷兰、以色列等14个国家的300多位科学家组成的“番茄基因组研究国际协作组”,历时8年多的艰苦努力,于近日完成了对栽培番茄全基因组的精细序列分析。今天,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以封面文章发表了这项重大科学成果。   番茄是研究果实发育的经典模式植物,我国科学家在这项国际番茄基

2011年全球重大科技进展回望

  2011年,全球科研领域捷报频传,外空新发现、医卫新研发、基础研究新突破……一项项成果记录着人类在探索和发展道路上的不懈追求与努力。   1、植物纤维中取“汽油” 生物燃料研发获突破   3月,美国研究人员利用生物技术直接从植物纤维素中提取出新型燃料异丁醇,该生物燃料在性质上更接近普通汽

云南师范大学Nature Genetics发文:自交衰退的遗传基础

  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he genetic basis of inbreeding depression in potato”的文章,公布了“优薯计划”的最新成果:用二倍体替代四倍体,并用杂交种子替代薯块,对马铃薯的育种和繁殖方式进行颠覆性创新。  马铃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块茎类粮食作物。与其它谷

多名院士专家“细说”转基因

  转基因技术自问世以来,就备受公众关注。中国科协近日举办的第29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邀请了中科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张启发,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陈晓亚,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大昉,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研究员卓勤四位专

1月31日《科学》杂志精选

  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结合在一起的纽带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虽然尼安德特人在很久之前就已经灭绝了,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仍然还存有一点他们的DNA。这份报告披露,尽管在任意的现代人体内存在的尼安德特人基因序列总量相对低下,但是在所有现代人类中持续存在的尼安德特人基因组的累计量为20%。科学

2019年,中国“大农业”里那些高科技

   今年,我国“大农业”科研领域又诞生了诸多令人惊奇的发现,每一条都与我们息息相关。它们涵盖了观赏农业、林业、作物、医学等各个领域,包括睡莲、玉米、硅藻等进展。为了展现这些成就,本报特此就我国农业科学家今年发表的大部分重要论文进行梳理,以飨读者。野生玉米大刍草、SK、现代玉米自交系ZHENG58的

2011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揭晓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局、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的瀚霖杯201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2年1月17日揭晓。 201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1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实现交会对接

Macrogen携手多家单位启动花生基因组计划

  由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山东省花生研究所、Macrogen千年基因等共同发起的中国花生基因组计划目前已全面启动,并在“第十一届中国专利高新技术产品博览会”上举行了盛大的签约仪式。该项目计划于全球范围内首次完成对花生A基因组的全基因组测序、组装及序列结果的注释。

Macrogen千年基因携手多家单位启动中国花生基因组计划

  由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山东省花生研究所、Macrogen千年基因等共同发起的中国花生基因组计划目前已全面启动,并在“第十一届中国专利高新技术产品博览会”上举行了盛大的签约仪式。该项目计划于全球范围内首次完成对花生A基因组的全基因组测序、组装及序列结果的注释。

PCR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m,PCR)是一项体外基因扩增技术,1985年美国PE公司人类遗传研究室发明了该项技术,Saiki等首先应用于镰状红细胞贫血的产前诊断,但由于操作方法繁琐未能全面推广应用。直到1988年耐热DNA聚合酶(Taq酶)的发现和应用,使PCR技术

PCR原理与应用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m,PCR)是一项体外基因扩增技术,1985年美国PE公司人类遗传研究室发明了该项技术,Saiki等首先应用于镰状红细胞贫血的产前诊断,但由于操作方法繁琐未能全面推广应用。直到1988年耐热DNA聚合酶(Taq酶)的发现和应用,使PCR技术

PCR技术原理、实验步骤和应用

一、实验目的1.掌握聚合酶链式反应的原理。2. 掌握移液枪和PCR仪的基本操作技术。二、实验原理PCR技术,即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由美国PE Cetus公司的Kary Mullis在1983年(199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建立的。这项技术可在

PCR技术原理、实验步骤和应用

一、实验目的1.掌握聚合酶链式反应的原理。2. 掌握移液枪和PCR仪的基本操作技术。二、实验原理PCR技术,即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由美国PE Cetus公司的Kary Mullis在1983年(199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建立的。这项技术

献给初学者:PCR技术详解

  整理了一系列关于献给初学者的内容,大家反响热烈,希望再多整理一点。下面就跟大家来说说关于聚合酶链式反应的原理、掌移液枪和 PCR 仪的基本操作技术及目前 PCR 技术有在哪些领域应用等等。  实验原理  PCR 技术,即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

转基因技术是科学造福人类重要体现

  6月10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亚以《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题作综合学术报告,介绍了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应用以及安全问题。6月10日,陈晓亚作题为《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的主题报告  “在过去几十年里,转基因技术经历了诞生、成长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中外学者发布里程碑测序成果

  最近,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对烟草天蛾的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测序,这种毛虫在许多实验室被用于昆虫生物学研究。  康奈尔大学Boyce Thompson研究所的Gary Blissard教授,和堪萨斯州立大学的Michael Kanost教授,启动了这项研究,并且是这个大的国际项目的共同资深作者,该项目包括

新一代测序技术开辟古基因研究新竞技场

   通过这根在西伯利亚Ust’-Ishim地区发现的距今4.5万年的股骨,研究人员对人类最古老的基因进行了测序。图片来源:ALEXANDER MAKLAKOV  当Kelly Harkins的博士研究——古结核病在2012年陷入僵局之后,她开始向更广泛的学界寻求帮助。

第七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在香港成功召开

  2012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为期三天的第七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暨2012年亚太区生物信息学峰会在香港九龙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华大基因主办,《GigaScience》杂志协办。来自全球300多名专家学者云集香港,共同探讨了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云计算、生物伦理等研究领域内的最新进展,并深入探

第七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在香港成功召开

  2012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为期三天的第七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暨2012年亚太区生物信息学峰会在香港九龙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华大基因主办,《GigaScience》杂志协办。来自全球300多名专家学者云集香港,共同探讨了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云计算、生物伦理等研究领域内的最新进展,并深入探

基因测序让科学家解码历史上的致命疾病

  利用新方法,研究人员分析了提取自受害者骨头和牙齿的历经数世纪之久的病原体。  去年8月,Johannes Krause进行了一个鲜有人尝试的“壮举”:他对一具700年历史的人体骸骨进行了遗传尸检。Krause从一个死于14世纪丹麦麻风病人隔离区的年轻女性牙齿中提取了DNA,并计算了来自细菌、污染

基因测序让科学家解码历史上的致命疾病

中世纪,一个侍者在清洗麻风病患者的褥疮。   利用新方法,研究人员分析了提取自受害者骨头和牙齿的历经数世纪之久的病原体。   去年8月,Johannes Krause进行了一个鲜有人尝试的“壮举”:他对一具700年历史的人体骸骨进行了遗传尸检。Krause从一个死于14世纪丹麦麻风病人隔离区

产研结合的典范:苦味素----从科学发现到产业转化之路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云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良药苦口由此而来。最近,国内研究团队揭开了这类“苦口良药”的神秘面纱,成果相继发表在Nature Genetics(2013)、Science(2014)和Nature Plants(2016)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

中美法学者揭示动植物病原卵菌致病机理

  由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和法国农业科学院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在揭示真核类动植物病原菌特别是卵菌的致病机理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发现了真核类病菌效应蛋白进入动植物寄主细胞的一种普遍机理,研究结果《膜外3-磷酸磷脂酰肌醇分子介导真核病原菌效应蛋白进入动植物寄主细胞》发表在

基因组编辑: 谁能手握第四代新“剪刀”

CRISPR并不完美,有脱靶、难以实现单碱基精确编辑之类的缺憾。大家期待更好的技术,一批生物学家也在CRISPR的榜样激励下另辟蹊径,暗中竞赛。   基因组编辑或许是今年最火热的科学概念,不仅因为NgAgo技术争议受人瞩目,也因为基因组编辑造福人类的潜能,超过任何一种现代生物技术。在这一领域前沿,中

三种植物基因克隆的策略与方法

基因的克隆就是利用体外重组技术,将特定的基因和其它DNA顺序插入到载体分子中。基因克隆的主要目标是识别、分离特异基因并获得基因的完整的全序列,确定染色体定位,阐明基因的生化功能,明确其对特定性状的遗传控制关系。通过几十年的努力由于植物  发育,生理生化,分子遗传等学科的迅速发展,使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