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化物所——二氧化碳吸附剂再生能量的量热技术方法

近日,我所热化学研究组(DNL1903组)史全研究员团队和香港科技大学韩伟教授合作,在应用量热技术评估二氧化碳(CO2)吸附剂再生能量方面取得新进展。合作团队基于精密热容测定量热技术并结合通用热分析手段,发展了一种准确测定并研究MOFs吸附剂再生能量性质的实验方法,通过研究UiO-66-X详细演示了该量热技术方法的原理及实验流程,并通过结果展现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普适性。 MOFs作为应用前景广阔的CO2吸附剂,在碳捕获和封存研究领域受到研究者们广泛关注。为了筛选出性能优异且实用的MOFs吸附剂,不仅需要考察其对CO2的吸附性能,还需要有效评估其在再生过程中的能量消耗。然而,吸附剂能量性质评估多采用理论计算或模拟的方法,对一般研究者学习和使用具有很大的难度,因此亟需开发简单易行的实验分析方法。 在热化学研究组多年量热技术研究基础上,本工作中,合作团队结合精密热容量热技术和通用热分析手段,提出了一种高效且准确的能量评估实验方......阅读全文

大连化物所新源动力燃料电池技术取得新突破

  样机测试现场  日前,新一代燃料电池电堆模块样机完成性能测试。该样机由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产业化投资公司——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开发,模块额定输出功率45kW,额定工作点0.66V@1A.cm-2,实际运行功率密度达到1.3kW /L,电堆一致性良好。相对于十一五期间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点面结合衔接技术和市场

  5月中下旬,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组织部分青年科研人员前往张家港保税区考察学习,以了解当地的企业技术需求及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发展情况。  大连化物所科技处副处长、国家技术转移苏州中心主任韩涤非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采用大连化物所催化加氢为核心技术的万吨级CHDM项目及

大连化物所等“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通过成果鉴定

  10月15日,千吨级“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在甘肃省兰州新区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发、兰州新区石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和运营、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设计。鉴定委员会专家认为: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集成创新液态太阳燃料合成

科技创新与大连化物所精神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是伴随着共和国的发展而成长壮大的。70年的发展史,是大连化物所的科技创新史,也是大连化物所精神的建设史。可以说,科技创新孕育和发展了大连化物所精神,同时大连化物所精神又促进了科技创新。  “锐意创新、协力攻坚、严谨治学、追求一流”——这16个字,

大连化物所二氧化碳催化转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延强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刘彬合作在二氧化碳转化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工作发表在《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  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反应是实现碳资源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由于二氧化碳分子相对稳定、电化

大连化物所制备出高性能超薄二氧化碳分离膜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无机膜与催化新材料研究组研究员杨维慎、副研究员彭媛团队在纯相共价有机框架气体分离膜研究方面取得进展,以共价有机框架纳米片为膜构筑基元,诱发错排缩孔效应,实现了二氧化碳的高效分离。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目标背景下,发展低能耗、环境友好的CO2选择性分离膜具

大连化物所专家到兰州化物所进行学术交流

  12月14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兴伟研究员和邓伟侨研究员应邀访问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并分别作了题为Rhodium- and iridium-mediated C-H activation and O-atom transfer in oxidative and Red

大连化物所研制二氧化碳还原组件-成功用于我国空间站

  大连化物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十五室)黄延强研究员、张涛院士团队研制的二氧化碳还原组件成功应用于我国空间站。该组件现已在空间站核心舱稳定运行超过六个月,组件的水回收率、产水量、水质等关键参数均高于设计指标,降低了空间站对水补给的依赖。  二氧化碳还原组件隶属于空间站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可以

大连化物所等制备出高温稳定的高载量单原子催化剂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乔波涛和中科院院士张涛团队在单原子催化方面取得新进展:利用金属-载体共价强相互作用(strong covalent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成功制备出耐高温的高载量铂单原子催化剂。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通

大连化物所等制备出高温稳定的高载量单原子催化剂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乔波涛和中科院院士张涛团队在单原子催化方面取得新进展:利用金属-载体共价强相互作用(strong covalent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成功制备出耐高温的高载量铂单原子催化剂。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通

新方法!可实现常温常压下二氧化碳捕获与释放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的刘波教授和南方科技大学的徐强教授与国际研究团队合作,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客体分子首次模拟了二氧化碳水合物结构,成功地利用廉价的硫酸胍与二氧化碳共结晶形成了稳定的包合物,实现了二氧化碳的可逆捕获与释放。这一研究成果在《细胞报告物质科学》上发表,有望成为一种高潜力的碳捕获和存储

“太阳能”装进瓶子里?“液态阳光”未来还可替代化石能源

  把“太阳能”装进瓶子里?位于兰州新区的全球首套规模化(千吨级)合成绿色甲醇示范装置,不仅可以回收二氧化碳,还能生产“液态阳光”,未来可替代化石能源。  “液态阳光”是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力电解水生产“绿色”氢能、并将二氧化碳加氢转化为“绿色”甲醇等液体燃料,被形象地称为“液态阳光”。 

【智能量热仪】“仪器结构和技术要求

全自动快速量热仪采用国际上zui先进的德国技术(外筒温度自动跟踪, )适应环境能力强,自动化程度高,适用于以热量计氧弹法测定煤炭、黑生料、煤矸石及石油产品(汽油、喷气燃料、柴油和燃料油等)的总热值及净热值发热量的测定。  弹热值的测定是在氧弹中有过剩的氧的情况下,按规定条件燃烧单位重量的试样所产生的

煤炭量热仪的技术指标

  测温范围:0~40℃  温度分辨率:0.0001K  精密度:≤0.1%  单样测试时间:15min左右  热容量:约10450J/K  外水桶容量:约40L  内水桶容量:约2.1L  电源电压:AC220V(±10%)、50Hz  主箱尺寸(mm):630×420×450(台式) 500×4

简介量热仪的维护方法

  每天试验结束后应经常进行下述检查和维护,可使仪器经常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而且能延长使用寿命   1、氧弹:除每次试验后对氧弹进行清洗和干燥外,对以下几点也应该注意和检查:   (1)氧弹只能用手拧动,当手感到有阻力即应停止,切忌用工具硬拧,每天试验完毕后,应进行一次清洗。   (2)弹帽和

大连化物所定量蛋白质组学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分离分析新材料与新技术研究组(1809组)邹汉法、叶明亮研究员等人在定量蛋白质组学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Angew. Chem. Int. Ed.上(2013年52卷,9205-9209页)。   该项研究工作利用胰蛋

大连化物所团队发现过渡金属对二氧化碳的高效活化机理

  近日,我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光源科学研究室江凌研究员和樊红军研究员团队,与河北工程大学赵志副教授合作,利用自主研制的红外光解离实验装置,发现了氧化锆与二氧化碳形成双齿配位的新颖结构,从全新的角度诠释了过渡金属对二氧化碳的高效活化机理。  反应中间体的探测与表征是诠释化学反应机理的

大连化物所发现过渡金属对二氧化碳的高效活化机理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光源科学研究室研究员江凌、樊红军团队与河北工程大学副教授赵志合作,利用自主研制的红外光解离实验装置,发现了氧化锆与二氧化碳形成双齿配位的新颖结构,从全新的角度诠释了过渡金属对二氧化碳的高效活化机理。  反应中间体的探测与表征是诠释化学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二氧化碳转化获新进展

近日,大连化物所研究员黄延强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刘彬合作,在二氧化碳转化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工作发表在《先进功能材料》上。 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反应是实现碳资源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由于二氧化碳分子相对稳定、电化学还原反应产物复杂,因此设计性能优异的催化剂以降低过电势、提高反应选择性和稳定性是二

大连化物所发表二氧化碳膜反应器综述文章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无机膜与催化新材料研究组副研究员张鹏、研究员朱雪峰和研究员杨维慎团队与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Kevin Huang团队合作,发表了题为The current status of high temperature electrochemistry-based CO

大连化物所二氧化碳催化加氢合成异构烷烃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碳资源小分子与氢能利用创新特区研究组孙剑和葛庆杰研究团队在CO2催化加氢合成异构烷烃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研究论文形式在美国化学会出版的ACS  Catalysis上发表。  以CO2为碳源,与可再生能源电解水产生的H2催化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烃类化合物,不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二氧化碳转化获新进展

  近日,大连化物所研究员黄延强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刘彬合作,在二氧化碳转化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工作发表在《先进功能材料》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反应是实现碳资源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由于二氧化碳分子相对稳定、电化学还原反应产物复杂,因此设计性能优异的催化剂以降低过电势、提高反应选

大连化物所工业生物技术基础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质高效转化研究组(1816组)在工业生物技术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结果以全文形式发表在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11, 77(17), 6133–6140. doi:10.1128/AEM.

大连化物所能源生物技术研究取得新成果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赵宗保研究员领导的生物质高效转化研究组(1816组)在能源生物技术领域取得新进展。这项关于产油真菌圆红冬孢酵母Rhodosporidium toruloides的跨组学研究成果,于10月9日正式发表在《自然—通讯》上(Nat. Commun. 2012, 3:

大连化物所与新化化工签署成立技术转移中心框架协议

签约仪式现场  3月23日,建德市副市长李磊率建德市科技局以及新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四家当地企业领导到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访问,并参加该所与新化化工成立技术转移中心的框架协议签约仪式。研究副所长王华与新化化工董事长胡健代表双方签署成立技术转移中心框架协议。大连化物所徐杰研究员主持

上海华谊集团技术研究院访问大连化物所

  4月11日,上海华谊集团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春雷一行5人到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交流访问,副所长刘中民会见了来宾,仪器分析化学研究室、精细化工研究室、生物能源研究部及科技处相关人员出席了交流会。   张春雷表达了华谊集团希望进一步加强与大连化物所之间的科技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的技术合作联盟,携手推

大连化物所发表复合氢化物研究进展报告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氢能与先进材料研究部副研究员何腾、副研究员曹湖军、研究员陈萍等人发表了题为Complex Hydrides for Energy Storage, Conversion and Utilization 的研究进展报告。  复合氢化物氢含量高、种类繁多、性能多样。

常温常压下实现二氧化碳的捕获与释放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刘波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徐强教授与国际研究团队合作,开发了一种有前途的碳捕获和存储方法,首次用二氧化碳作为客体分子模拟二氧化碳水合物结构,使用廉价的硫酸胍与二氧化碳共结晶形成稳定的包合物,实现环境温度压力条件下二氧化碳可逆的捕获与释放。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细胞报告物质科学》

大连化物所手性催化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催化与原位表征研究组李灿、刘龑团队在手性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完成了高反应活性和对映选择性底物控制的基于邻位亚甲基醌(o-QMs)中间体的动态动力学拆分和4+2环加成反应。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大连化物所手性催化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催化与原位表征研究组李灿、刘龑团队在手性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完成了高反应活性和对映选择性底物控制的基于邻位亚甲基醌(o-QMs)中间体的动态动力学拆分和4+2环加成反应。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