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影响八因子活性的因素

八因子缺乏症通常有两个原因,一是遗传,二是基因突变。因为是先天性的,日常生活中还没有发现影响八因子活性的因素。......阅读全文

因子VIII/因子IX促凝活性的不适宜人群

  1、服用过避孕药、甲状腺激素、甾体激素等药物的患者,因为可能会影响到检查结果,禁止近期有以上药物服药史的患者检查。  2、特殊疾病:患有造血功能减低疾病的患者,比如白血病,各种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除非该检查必不可少,尽量少抽血。

因子VIII/因子IX促凝活性的不良反应与风险

  1、皮下出血:由于按压时间不足5分钟或是抽血技术不过关等原因可导致皮下出血。  2、不适感:穿刺部位可能会出现疼痛、肿胀、压痛、肉眼可见的皮下瘀斑等。  3、晕血或晕针:在抽血时,由于情绪过度紧张、恐惧、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血压下降等导致脑供血不足引发晕针或晕血。  4、感染的风险:如果使用

临床化学检查方法介绍--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因子Ⅷ∶C、Ⅸ∶C)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因子Ⅷ∶C、Ⅸ∶C)介绍:  因子Ⅶ是一个大分子复合物,由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因子Ⅷ凝血活性(Ⅷ∶C)两部分组成。因子Ⅷ∶C作为因子Ⅸa的辅因子,与Ca2+磷脂表面共同形成复合物(Ⅸa、Ⅷa、Ca2+、磷脂),该复合物激活因子Ⅹ。测定因子Ⅶ和Ⅸ凝血活性的方法有一期法和二期法

血液的化学检验项目--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因子Ⅷ∶C、Ⅸ∶C)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因子Ⅷ∶C、Ⅸ∶C)介绍:  因子Ⅶ是一个大分子复合物,由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因子Ⅷ凝血活性(Ⅷ∶C)两部分组成。因子Ⅷ∶C作为因子Ⅸa的辅因子,与Ca2+磷脂表面共同形成复合物(Ⅸa、Ⅷa、Ca2+、磷脂),该复合物激活因子Ⅹ。测定因子Ⅶ和Ⅸ凝血活性的方法有一期法和二期法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的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  降低:  1. Ⅷ:C降低见于血友病A,血管性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2. 因子Ⅸ:C降低见于血友病C,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口服抗凝药等;  3. 因子Ⅺ:C降低可见于先天性因子Ⅺ缺乏,维生素K缺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4. 因子Ⅻ:C降低可见于先

B因子溶血活性有哪些注意事项

  (1)血清中补体不稳定容易破坏,4℃仅能放置1d,0℃可放5d,-20℃可放置1个月。  (2)稀释液中Mg2+浓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AP-CH50活性。  (3)稀释液的pH:最适宜的pH为7.2-7.5,否则影响结果。  (4)不同个体的RE对测定结果有影响。

免疫学实验--B因子溶血活性介绍

  B因子溶血活性介绍:   补体激活的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AP)激活时,补体前段成分(C1,4,2)不活化。参与AP激活的除C3-C9外,尚有P、D、B等因子。   B因子溶血活性正常值:    83%-121%。   B因子溶血活性临床意义:   补体旁路

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检测的概述

  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检测是利用在瑞斯托霉素辅因子存在下使正常血小板发生凝集。凝集的强度与被检血浆中vWF的含量和结构有关。根据正常血浆的稀释度及其相应的凝集反应,绘制标准曲线。

B因子溶血活性介绍及正常值

  B因子溶血活性:补体激活的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AP)激活时,补体前段成分(C1,4,2)不活化。参与AP激活的除C3~C9外,尚有P、D、B等因子。B因子溶血活性正常值:83%~121%。

血浆因子Ⅷ、Ⅸ、Ⅺ和Ⅻ的促凝活性测定原理

原理:一期法是将待测血浆分别与乏FⅧ、FⅨ、FⅪ和FⅫ基质血浆混合,进行APTT测定。将正常人混合血浆与乏因子血浆混合,测定APTT,作出标准曲线。从各自的标准曲线中分别计算出受检血浆中FⅧ:C、FⅨ:C、FⅪ:C和FⅫ:C相当于正常人的百分率(%)。

关于凝血因子活性的测定的介绍

  凝血因子大多数在肝脏合成,临床常用凝血酶原时间(PT)反映因子Ⅰ、Ⅱ、Ⅴ、Ⅶ、Ⅹ的活性。  (1)标本采集:采集受试者血浆。  (2)检测方法:在受检者血浆中加入一定试剂,通过激活血液系统外源性凝血机制促使血液凝固,检测血液凝固所需时间,可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有无障碍。  (3)参考范围:凝血酶原

因子VIII/因子IX促凝活性的注意事项及检查过程

  注意事项  一、抽血前的注意事项  1、抽血前一天不吃过于油腻、高蛋白食物,避免大量饮酒。血液中的酒精成分会直接影响检验结果。  2、体检前一天的晚八时以后,应开始禁食12小时,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3、抽血时应放松心情,避免因恐惧造成血管的收缩,增加采血的困难。  二、抽血后应注意  1、抽血

因子VIII/因子IX促凝活性的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  1、高凝状态及血栓栓塞性疾病,尤其是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肾病综合征、妇女口服避孕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恶性肿瘤等。  2、肝脏疾病。  减少见于  1、因子VIII促凝活性减低主要见于血友病A、血管性血友病及DIC等。  2、因子Ⅸ促凝活性减低主要见于血友病B,肝脏疾患

因子VIII/因子IX促凝活性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正常值  因子VIII促凝活性 103%±25.7%;子Ⅸ促凝活性 98.1%±30.4%。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  1、高凝状态及血栓栓塞性疾病,尤其是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肾病综合征、妇女口服避孕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恶性肿瘤等。  2、肝脏疾病。  减少见于  1、因子VIII促凝活性减

血浆因子Ⅱ、Ⅴ、Ⅶ和Ⅹ的促凝活性测定的原理

原理:将待测血浆分别与缺乏FⅡ、FⅤ、FⅦ和FⅩ基质血浆混合,进行PT测定。将正常人混合血浆与乏因子血浆混合,测定PT,作出标准曲线。从各自的标准曲线中分别计算出受检血浆中FⅡ:C、FⅤ:C、FⅦ:C和FⅩ:C相当于正常人的百分率(%)。

白血病抑制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1)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表型:LIF抑制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的分化。对于造血系统中的肿瘤细胞,LIF常显示出抑制效应,同时诱导这些肿瘤细胞的分化,例如LIF可抑制小鼠白血病M1细胞的增殖,诱导其转变为巨噬细胞表型,如表达Fc受体,并获得吞噬能力等。对单核

肿瘤坏死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TNF-α和TNF-β的生物学作用极为相似,这可能与分子结构的相似性和受体的同一性有关。但在某些生物学作用方面也有不同之处。1.1 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TNF在体内、体外均能杀死某些肿瘤细胞,或抑制增殖作用。肿瘤细胞株对TNF-α敏感性有很大的差异,TNF-α对极少数肿瘤细胞甚至有刺激作用。用放线菌素

肿瘤坏死因子-α生物学活性检测

实验方法原理TNF-α受体广泛地分布于多种肿瘤细胞和血细胞,根据TNF-α与相应靶细胞结合后引起不同的生物学效应,建立了多种检测TNF-α生物学活性方法。某些肿瘤细胞膜表面的TNF-α受体与TNF-α结合后,可导致这些肿瘤细胞的死亡,可通过检测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来反映TNF-α的生物学活性。若这

白血病抑制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1)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表型:LIF抑制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的分化。对于造血系统中的肿瘤细胞,LIF常显示出抑制效应,同时诱导这些肿瘤细胞的分化,例如LIF可抑制小鼠白血病M1细胞的增殖,诱导其转变为巨噬细胞表型,如表达Fc受体,并获得吞噬能力等。对单核

临床化学检查方法--血浆凝血因子Ⅴ活性测定

血浆凝血因子Ⅴ活性测定介绍:  血浆凝血因子Ⅴ活性测定是对人体内血浆凝血因子Ⅴ,即促凝血球蛋白原进行活性测定,是判断肝病患者预后的良好指标。血浆凝血因子Ⅴ活性测定正常值:  正常值 2-4mg/mL。血浆凝血因子Ⅴ活性测定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凝血因子Ⅴ活性是判断非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暴发性肝功能衰

临床化学检查方法介绍--凝血因子活性测定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介绍: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是对人体内的各种凝血因子进行活性测定,凝血因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测定各个凝血因子的活性,有助于判断血友病的类型,血友病的轻重程度以及某些病理情况下的凝血状况。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正常值:  因子Ⅱ:C 、因子Ⅴ:C 、因子Ⅶ:C 、因子Ⅶ:C

温度和时间对Ⅴ、Ⅷ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

赵宏祥  葛健民  郭乃洲  程玉根  宋海彬  梁启忠 摘 要:目的探讨温度、时间对Ⅴ、Ⅷ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方法对同份血浆留多个样本,每种标本留2份(其中1份离心处理),分别置于4℃、24 h、72 h,室温24 h,测其Ⅴ、Ⅷ凝血因子活性.结果①Ⅴ、Ⅷ凝血因子标本在4℃、室温放置24h、4℃放

临床化学检查方法介绍--B因子溶血活性介绍

B因子溶血活性介绍:  补体激活的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AP)激活时,补体前段成分(C1,4,2)不活化。参与AP激活的除C3-C9外,尚有P、D、B等因子。B因子溶血活性正常值:        83%-121%。B因子溶血活性临床意义:  补体旁路途径活化,参与的成分为

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检测的检查过程

  EDTA—Ha 溶液拭凝, 以ris-EDTA缓冲液将血小板洗涤4次,改为以0.73=01/L柯睬酸三钠洛液抗凝,以拘蜂酿盐水洗涤加“冲洗 法, 即轻轻沿管壁4周加入原血浆容积量柠檬酸盐水,不悬浮血小扳,弃净上请蔽,重复1状。

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检测的注意事项

  不合宜人群:有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  检查前禁忌:检查前一天不吃过于油腻、高蛋白食物,避免大量饮酒。血液中的酒精成分会直接影响检验结果。体检前一天的晚八时以后,应禁食。禁止服用阿司匹林等相关药品。  检查时要求:抽血时应放松心情,避免因恐惧造成血管的收缩、增加采血的困难。

肿瘤坏死因子的生物学活性介绍

  1、提高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加过氧化物阴离子产生,增强ADCC功能,刺激细胞脱颗粒和分泌髓过氧化物酶。TNF预先与内皮细胞培养可使其增加MHCⅠ类抗原、ICAM-1的表达,IL-1、GM-CSF和IL-8的分泌,并促进中性粒细胞粘附到内皮细胞上,从而刺激机体局部炎症反应,TNF-α的这种诱导

临床化学检查方法介绍--血浆凝血因子Ⅶ活性测定

血浆凝血因子Ⅶ活性测定介绍:  血浆凝血因子Ⅶ活性测定是对人体内血浆凝血因子Ⅶ,即促凝血酶原激酶原进行活性测定,凝血因子Ⅶ的半衰期最短(4-6h),血浆含量较低(0.5-2mg/L),故可作为肝病患者蛋白质合成功能减退的早期诊断指标。血浆凝血因子Ⅶ活性测定正常值:  正常值 2-4mg/mL。血浆凝

凝血因子FⅧ、FⅨ活性测定的临床意义

  标本收集:静脉血,使用加枸橼酸钠抗凝剂的真空管(蓝盖),采集血液至刻度(2ml),采集同时颠倒混匀8-10次。  临床意义:1.血浆中FⅧ:C的水平增高:主要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尤其是静脉血栓形成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肾病综合征、口服避孕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恶性肿瘤等,肝病时

血液的化学检验项目--凝血因子活性测定介绍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介绍: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是对人体内的各种凝血因子进行活性测定,凝血因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测定各个凝血因子的活性,有助于判断血友病的类型,血友病的轻重程度以及某些病理情况下的凝血状况。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正常值:  因子Ⅱ:C 、因子Ⅴ:C 、因子Ⅶ:C 、因子Ⅶ:C

血液的化学检验项目--血浆凝血因子Ⅴ活性测定

血浆凝血因子Ⅴ活性测定介绍:  血浆凝血因子Ⅴ活性测定是对人体内血浆凝血因子Ⅴ,即促凝血球蛋白原进行活性测定,是判断肝病患者预后的良好指标。血浆凝血因子Ⅴ活性测定正常值:  正常值 2-4mg/mL。血浆凝血因子Ⅴ活性测定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凝血因子Ⅴ活性是判断非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暴发性肝功能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