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科院李家洋团队开辟水稻育种新途径

“今年5月,我们的水稻材料就要在北京实验田里试种了,未来有望推广到更多地方。”说起手头的工作,余泓眼睛里都是喜悦。余泓是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团队的一员。他说的水稻材料,是该团队快速从头驯化的全新水稻品种。去年初,这一成果发表在科学期刊《细胞》上,被业界认为有望开辟一条野生植物驯化新路。实现水稻育种从“0”到“1”的重要突破农作物的栽培与人工驯化是农业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水稻是全球一半左右人口的主粮,往前溯源,它们的祖先都是7000到1万年前的二倍体(含有两个染色体组)野生稻,经过了漫长驯化,成为当前栽培的水稻。过去,科学家在二倍体栽培稻的基础上,培育出了一系列优异的水稻品种。然而,除了二倍体栽培稻,稻属还有其他20多种野生植物,按照基因组特征又可以分成11类,包括6类二倍体基因组和5类四倍体基因组。其中,CCDD基因组异源四倍体野生稻,是将两套基因组水稻的完整二倍体染色体进行了融合,有天然的杂种优势,还具有环境......阅读全文

中科院李家洋团队开辟水稻育种新途径

“今年5月,我们的水稻材料就要在北京实验田里试种了,未来有望推广到更多地方。”说起手头的工作,余泓眼睛里都是喜悦。余泓是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团队的一员。他说的水稻材料,是该团队快速从头驯化的全新水稻品种。去年初,这一成果发表在科学期刊《细胞》上,被业界认为有望开辟一条野生植物驯化新

水稻或被驯化三次

  新研究认为水稻曾经历了3次独立的驯化过程。  根据一项最新研究,作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人类对于水稻的驯化不止发生了一次。这项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亚洲文明如何起源,以及它们是独立发展的,还是一个地区先进的农业及文化被其他地区进行了复制。该研究还能够指导那些旨在改良这种作为全

《2022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报告发布

12月16日,2022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上发布了《2022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报告,该报告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和农业信息研究所科技情报分析与评估创新团队研制,遴选了10项能够充分代表2021年我国农业科技前沿研究水平、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的基础科

研究者首次发现“驯化”的水稻“外来DNA”

  转座子是一种可以改变自身基因组位置的DNA序列,其通过转座事件改变细胞遗传特性和基因组大小。转座子通常被认为是外来DNA,“寄生”于宿主基因组中,但它们也可以在基因组中被“驯化”,并进化出有益于宿主的新功能。迄今为止,大多数驯化转座子都在哺乳动物中发现,只有少数转座子驯化在植物中被报道。在农作物

科学家阐述水稻驯化分子遗传机制

将野生植物驯化为人赖以生存的栽培作物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创举之一,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揭示作物驯化过程中一些重要性状发生改变的分子机制不仅有助我们认识从野生植物到栽培作物的演化规律,也为现代作物育种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水稻是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驯化最早的作物之一。稻属

一万年前水稻驯化机制获揭示

  中科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吕厚远学科组与国内同行合作,利用植硅体碳14测年和形态鉴定新方法,揭示出距今约1万年前水稻在长江下游地区开始驯化,进一步确立了我国早期水稻驯化在世界农业起源中的地位。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并被推荐为亮点成果。  浙江省浦江县上山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上山

全球水稻去驯化、趋同野化的证据找到了

  近日,开放获取期刊《基因组生物学》(Genome Biology)在线发表了全球首次杂草稻调查研究结果。浙江大学教授樊龙江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稻区杂草稻(俗称鬼稻)材料采集与分析发现,水稻在世界各稻区均存在野化或去驯化的现象,并描绘了野化水稻的基因组特征。该成果对水稻进化、资源利用

年度10项农业科学前沿重大基础科研成果

中国农业科学院近日发布《2022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报告,共遴选首次实现异源四倍体野生稻的从头驯化、首次绘制黑麦高精细物理图谱等10项具有重大突破性进展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  在近日举行的2022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王汉中发布了这项报告。  报

农业科技现代化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强劲引擎

  智能农机在田野里奔腾辗转,自动播种、施肥、收割,却不见一人;指尖在屏上轻轻一点,旅行之余也可以给大棚里的蔬菜浇水施肥;没有土壤,没有阳光,植物工厂里的蔬菜依然长得旺盛……科技与农业融合,描绘着最时尚、最具创造力的现代农业图景。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

植生生态所发现水稻芒的缺失受人工驯化选择

  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是由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经过人工驯化而来的。与野生稻相比,栽培稻的很多性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改变使得栽培稻更加适合早期的农业种植,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如栽培稻种子落粒性的降低、茎秆直立生长、枝梗数目和小穗数目的增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