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南京大学等发现有望借助月壤生产氧气和燃料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5/478635.shtm人类遨游太空,水、氧气和能源不可或缺。记者8日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邹志刚院士、姚颖方教授团队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发现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样本中,一些成分可以作为催化剂,在太阳光作用下,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氢气、甲烷和甲醇。基于这一发现,研究人员提出,未来可以利用月球自身资源建设月球基地,支持深空探测、研究和旅行......阅读全文

南京大学等发现有望借助月壤生产氧气和燃料

人类遨游太空,水、氧气和能源不可或缺。记者8日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邹志刚院士、姚颖方教授团队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发现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样本中,一些成分可以作为催化剂,在太阳光作用下,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氢气、甲烷和甲醇。基于这一发现,研究人员提出,未来可以利用月球自身

南京大学等发现有望借助月壤生产氧气和燃料

  人类遨游太空,水、氧气和能源不可或缺。记者8日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邹志刚院士、姚颖方教授团队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发现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样本中,一些成分可以作为催化剂,在太阳光作用下,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氢气、甲烷和甲醇。基于这一发现,研究人员提出,未来可以利用月球

用了0.2克月壤,南大顶尖团队发现重大秘密

第一次用月球土壤做实验,称量0.02克,南京大学教授姚颖方紧张得整个手都在发抖。他所做的研究,是利用月球土壤中的一些成分作为人工光合成催化剂,把人类呼出的二氧化碳、月球表面开采的水等,制造成氧气、氢气、甲烷以及甲醇。如能掌握这项技能,就算没有地球的补给,人类也能在月球上就地取材,生产氧气、水等生存所

全自动月壤资源化利用 有望助力人类向外定居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熊宇杰教授、龙冉教授等团队与南京大学邹志刚院士/姚颖方教授团队紧密协作,发现“嫦娥五号”取回的月壤可以进行原位资源化利用(ISRU),作为电催化剂驱动地外燃料和氧气的生产。他们进一步展示了利用机器人实现从催化剂制备到地外燃料和氧气生产的全过程无人化操作。这种高效的地外

邹志刚等11位大陆学者当选2018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日前公布2018年TWAS院士增选名单,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55位学者当选TWAS院士,其中11名为中国大陆科学家。此外,2018年TWAS九个科学奖项获奖者中有2位来自中国大陆。  2018年新当选TWAS院士的11位中国大陆科学家分别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神经科学

南京大学自然资源研究院成立,5位院士担任院长

  12月28日,南京大学自然资源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成立。研究院由陈骏院士、贾承造院士、邹志刚院士、周成虎院士和沈树忠院士担任院长,致力于建成我国自然资源领域重要的智库、理论库与技术库,瞄准自然资源领域的世界难题和国家需求,建设面向地球资源科学与生态、环境领域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科研平台。

月球带回的“土特产”,南京大学有了新发现……

  嫦娥五号探测器带回来的“无价之宝”,落户南京大学的1克月球土壤有了研究新发现!  有望借助月壤生产氧气和燃料  南京大学邹志刚院士、姚颖方教授团队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发现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样本中,一些成分可作为催化剂,在太阳光作用下,将水和二氧化碳转

新型雷达揭示月背月壤粗细规律

基于“嫦娥四号”获取的可透视月壤内部状态的月面雷达数据,深圳大学深空与深地学科交叉研究团队等研究人员首次发现,月球表面年龄与月壤内部非均匀性呈正相关。  论文第一作者、我国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科学研究核心团队成员、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助理教授丁春雨博士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是国际上首次获知月球表面年

田志刚院士等团队在天然淋巴细胞骨髓外发育路径获揭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田志刚院士、彭慧和孙汭教授与法国学者合作,首次发现成年肝脏造血前体细胞向1型天然淋巴细胞(肝脏定居NK细胞)的分化潜能及调控机制,揭示天然淋巴细胞骨髓外发育新路径,为阐释肝脏天然免疫优势状态形成原因提供理论依据。该成果日前发表于《科学》。  一般认为,出生后,骨髓是主要的造血器官

俄研究发现月壤对人类有害

  《参考消息》13日刊登俄新社报道《俄研究确认月壤对人类有害》。报道摘要如下:  俄罗斯谢切诺夫国立医科大学新闻处向俄新社发布消息说,俄科学家已确定月球土壤对人类有害,其中的微量元素会刺激皮肤和呼吸道,对肝脏、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应作为登月前的考虑事项。  据该新闻处说,谢切诺夫国立医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