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晶:把青春献给高原科考

青藏高原的水汽是如何传输的?西风和季风又是如何影响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这是今年39岁的高晶一直想要解开的难题。 作为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研究员,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7年,高晶作为研究骨干参与第二次青藏科考亚洲水塔科考任务,担任“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浮空艇综合观测科考分队队长。5月15日,高晶带领团队创造了浮空艇大气科学观测9032米的新纪录。今天的《奋斗者·正青春》系列报道,我们就去认识这位专注于高原气候变化研究的女科学家。 5月15日凌晨1点26分,搭载科考仪器的“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开始升空。凌晨4点40分,浮空艇升空至9032米,超过珠峰峰顶8848.86米,创造了浮空艇大气科学观测世界纪录。同时获得了珠峰地区大气水汽传输和温室气体垂直变化过程关键科学数据,为揭示西风传输影响下的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浮空艇综合观测科考分队队长 高晶:我们观测到......阅读全文

第二次青藏科考学术交流女科学家专题交流会召开

中新网北京7月26日电 (记者 高凯)26日下午,第二次青藏科考系列学术交流女科学家专题交流会在京召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杨晓燕研究员当日围绕“史前农业跨青藏高原传播”,介绍了科考中新发现的40多处人类活动遗存初步研究成果,发现过去5000年来,东西方农作物均存在跨高原的传播路线,高原经历了粟

青藏高原所与青海师范大学签署全面合作协议

  12月21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与青海师范大学全面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青海师范大学举行。青藏高原所所长陈发虎、青海师范大学校长史培军分别代表双方签署协议。  青藏高原所副所长安宝晟介绍了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基本情况,并回顾了双方自今年8月12日首次座谈以来的合作情况,并希望通过此次全面合作促进青

有这么一群青年科学家,他们在世界屋脊一见如故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714.shtm 编者按: 在青藏高原这片独一无二的土地上,孕育了山峰、冰川、江河、湖泊、草原等独特“生命”。一直以来,青藏高原相关研究都是国际科技前沿的热点领域和国家层面的重大科技任务。一代

科学家解析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看点

  壮美的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世界最后一方净土,蕴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密码和无数有待探寻的奥秘。  时隔四十余年,我国17日启动第二次青藏高原大规模综合性科考。首先拉开帷幕的是江湖源考察,科考队员将兵分四路,重点对长江源头区域和西藏最大湖泊色林错区域进行观测研究。  “第一次是‘

正在破译的“青藏密码”

  青藏高原为什么变绿,是不是生态趋好的信号?冰崩的成灾机制是什么,可否科学预警?冰川消融增加了多少水资源,对“亚洲水塔”弊大还是利大?喜马拉雅山与冈底斯山哪个先隆升,给生物演化带来怎样的影响?……  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2017年,我国时隔40多年再次启动青藏高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创新方法让岩石定年更准确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青岛能源所)联合相关机构首次提出了“牙龈亚健康”这一新概念,揭示了其由牙龈菌斑驱动的分子机制,从而为牙周病的预防与早诊断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微生物学会会刊》。  牙周病(牙龈炎和牙周炎)是人类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并且与糖

我国二次青藏科考分队圆满完成结则茶卡湖泊采样

  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二次青藏科考)“人类活动历史及其影响”分队,22日在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海拔逾4500米的高原湖泊结则茶卡圆满完成湖泊采样工作,采集到湖底以下0-1.5米、0-3米、3-6米、6-9米沉积物岩芯,以及若干湖泊沉积物等。  当天是科考分队露营结则茶卡湖岸的第三天,

第三极立体观测布下“天罗地网”

  “监测第三极水循环,除了跟踪气温、湿度、气压,降水、风速等传统气象要素外,还需要通过测量大气水汽中氢和氧稳定同位素比率来获得更多关于水循环的信息。”第二次青藏科考首席科学家姚檀栋院士前几天刚从西藏林芝科考现场回来,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科考队这次用“极目一号浮空艇”垂直上升3000米左右,抵达海拔

青藏高原冰芯库:研究第三极气候环境变化的钥匙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监测亚洲水塔的动态变化,是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科考十大任务之一。而采集冰芯等冰雪样品,是其重要手段。位于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拉萨部的青藏高原冰芯库,好比是研究第三极气候环境变化的钥匙。  记者跟随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中科院院士姚檀栋走进青藏高原

青藏科考:纳木错多尺度降水观测平台投入使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710.shtm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今年7月,参加第二次青藏科考的多支中科院科考团队正在展开科学考察。在西藏第二大湖纳木错,第一台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专门用于解决湖面降水

“巅峰使命”珠峰科考丨架设8个气象站

“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有一个特殊且十分重要的使命,就是要从海拔5200米到8800米搭建8个气象站,其中超过7000米的气象站有4个,它们的海拔分别在7028米、7790米、8300米和8800米。其中海拔8800米的气象站架设成功后,将是全球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

中国“贡嘎”首获全球碳计划认证

  11月23日,第二次青藏科考第八场跨学科学术交流“气候变化与碳循环”主题交流活动以线下和线上相结合形式召开。与会科学家带来了近期我国自主研发的“贡嘎”大气碳反演系统的好消息。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朴世龙院士指出,2001年,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和世界气候

我国科考队员成功登顶珠峰-创造多项新纪录

  13名珠峰科考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这是我国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本次珠峰登顶,科考队员完成世界海拔最高自动气象站的架设。当日凌晨3时,以德庆欧珠为组长的珠峰科考登顶工作小组,携带科研仪器发起冲顶,第一项使命就是架设气象站。为此

青藏高原虫草资源大幅减少-虫草如何把根留住

  盛夏的青海玉树,正是采挖冬虫夏草的好时节。然而虫草市场价格从去年4月底5.2万元/公斤左右一路飙升到今年5月份10.5万元的历史最高价后,目前开始进入下行通道,市场交易价格降幅达到30%左右。  在青海和西藏部分主产区,虫草收入占了农牧民收入的70%左右,价格的波动

二次青藏科考发现11个地衣新种并建立拟沉衣属

  近日,记者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中发现了11个地衣新种,并建立了拟沉衣属。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MycoKeys。  青藏高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出奇特、多样的地衣物种。地衣,又称地衣型真菌,是由藻类和菌类混合共生组成的复合体,具有独特的形态、构造、生理和遗传

中科院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启动

 地球大数据正成为认识地球的新钥匙,作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科学数据如何开放共享?数据产品如何进一步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科学研究? 科学数据应如何规范管理?    1月26日,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简称青藏高原所)召开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启动会旨在解决这些问题。   

科学家通过棕榈叶化石揭开青藏高原年轻时的模样

  我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中部发现了一片距今2500万年的棕榈叶化石,根据对这一化石的研究,科学家推测出了青藏高原年轻时的模样,同时也将青藏高原中部的抬升史推后了至少约1000万年。该成果于北京时间7日凌晨发表在国际期刊《科学进展》上。  该化石是中国科学院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时发现的。科考队在藏

25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中部还生长热带棕榈

   我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中部发现了一片距今约2500万年的棕榈叶化石,根据对这一化石的研究,科学家推测出了青藏高原年轻时的模样,同时也将青藏高原中部的抬升史推后了至少约1000万年。该成果于北京时间7日发表在国际期刊《科学进展》上。  该化石是中国科学院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时发现的。科考队在藏

第三极”冰川科考探究阿里地区冰川特殊变化

  13日晚,在海拔5300多米的西藏阿里日土县东汝乡阿汝冰川前,竖起蓝色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队旗帜。这标志着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之河湖源冰川与环境变化考察在阿里地区正式启动。  河湖源冰川与环境变化科考队将在这一区域探究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阿里地区冰川的特殊变化。考察的目标主要是通过

科学家完成可可西里主要湖泊水深测量

   记者3月30日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由该所牵头的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演变及气候变化响应科考分队,对可可西里地区的主要湖泊进行了系统科学考察,首次获得了该区域大中型湖泊水下地形、水质剖面等数据,钻取了多支湖泊岩芯,填补了该区域湖泊基础地理信息空白,为“亚洲水塔”湖泊变化、三江源国家公园建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首期成果发布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独特的地质、地理和生态单元,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和地球第三极。从去年8月19日开始,启动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经过科学家团队一年多的努力,2018年9月5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简称“第二次青藏科考”)首期成果报告会与论坛在拉萨召开。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常务副主

8830米!为何要在地球之巅建气象站

  5月4日12时46分许,一套重达50公斤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在珠穆朗玛峰(以下简称“珠峰”)北坡海拔8830米处架设成功,实时数据传回正常。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刷新了中国自动气象观测站的架设高度纪录(原纪录为8300米,4月20日在珠峰北坡架设),获取的实测数据填补了珠峰极高海拔气

从“登山科考”向“科考登山”进军

5月4日,海拔8848.86米的珠穆朗玛峰峰顶迎来了13名科考队员。他们穿越冰雪,发起“冲顶”,成功在峰顶架设自动气象观测站并启动观测。科考队员成功开展珠峰峰顶综合科考工作(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供图) 这次登顶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实现了多个科学领域的世界首次和全球之最,填

青藏科考:象雄都城/王都遗址究竟在哪里?

中新网西藏阿里8月8日电(记者 孙自法)作为汉藏文献中记载的青藏高原上一个地域广阔并有重大影响的部落联盟/王国,象雄(又称“羊同”,约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7世纪)相关的历史文化与考古研究长期以来备受关注,其中关于象雄都城/王都琼隆银城(又称穹窿银城)的地理位置一直悬而未决。象泉河沿岸的卡尔东遗址、曲龙

守护青藏高原这片“净土”

  新春佳节,在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重点实验室里,忙碌的身影穿梭在仪器设备与实验试剂之间,副研究员董慧科正小心翼翼地在一堆沙石碎粒里寻找一些东西,连眼都不敢眨。  “我在找青藏高原上粒径范围为10微米到5毫米的微塑料颗粒。”趁着喘息的空当,董慧科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解释道。

青藏高原所改进模型减小青藏高原蒸发预估误差

原文地址:http://www.cas.cn/syky/202103/t20210325_4782286.shtml   蒸散发是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中碳循环和水热循环的关键过程,深刻影响青藏高原地区的天气、气候和及亚洲季风系统演变。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属于高寒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浅层土壤水状况反映了

科学家首次系统阐述亚洲水塔失衡问题

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第三极地区,储存着世界上仅次于南北极的固态水。它是亚洲十多条大江大河和数以千计的大小湖泊的源头,地球上近20亿人赖以生存,也被称为“亚洲水塔”。近日,从事第二次青藏科考和第三极环境研究的科学家们系统阐述了亚洲水塔失衡问题,在《自然-地球与环境论评》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该

从化石窥见青藏高原生长的秘密

西藏始攀鲈化石伦坡拉盆地种类丰富的化石植物类群,包括棕榈、栾树、椿榆等  “多跑路,多挖土,得幸福……”10月4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吴飞翔和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副研究员苏涛分别结束了他们在青藏高原的第13次和第14次古生物考察。这两位年轻的“80后”,是青藏高原不折不扣的“

平台中心赴青藏高原研究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调研

  2019年7月23日至28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属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就科学数据收集与管理工作开展调研。  青藏所作为国内从事青藏高原研究的专业机构,长期以来高度重视依托野外站的建设与发展支撑区域科学研究,先后在青藏高原地区布局7个野外站,并对观测体系进行统一规划

专访姚檀栋:中国科考探秘地球之巅

  已持续5年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今年开启了“巅峰使命”2022——珠峰极高海拔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4日,十余名科考队员向珠穆朗玛峰顶发起冲刺。   国家为何如此重视对青藏高原和珠穆朗玛峰的保护和研究?冲顶珠峰的科考队员肩负着哪些使命?相关研究将打破哪些世界纪录?……   带着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