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第三极”冰川科考探究阿里地区冰川特殊变化

13日晚,在海拔5300多米的西藏阿里日土县东汝乡阿汝冰川前,竖起蓝色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队旗帜。这标志着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之河湖源冰川与环境变化考察在阿里地区正式启动。 河湖源冰川与环境变化科考队将在这一区域探究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阿里地区冰川的特殊变化。考察的目标主要是通过对河湖源区冰川系统的观测,阐明近50年来河湖源区冰川变化特征;获取浅冰芯,恢复过去100年特别是近50年来高海拔地区温度和降水变化;对冰川末端融水径流的系统观测,揭示冰川融水对入湖河流径流的贡献。 河湖源冰川与环境变化考察队队长、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邬光剑说,这次冰川考察主要有三项任务,一是在杰玛央宗和纳木那尼,考察冰川消融和冰川融水对河流上游径流的贡献。二是在阿汝冰川和阿汝错分别钻取冰芯和湖芯来探究冰崩过去是否发生过,如果发生过,发生时的气候环境条件是什么。三是观测古里雅冰帽近期变化的特殊现象。)。 据我国科学家研究,近几......阅读全文

第三极”冰川科考探究阿里地区冰川特殊变化

  13日晚,在海拔5300多米的西藏阿里日土县东汝乡阿汝冰川前,竖起蓝色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队旗帜。这标志着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之河湖源冰川与环境变化考察在阿里地区正式启动。  河湖源冰川与环境变化科考队将在这一区域探究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阿里地区冰川的特殊变化。考察的目标主要是通过

跟随中科院天山科考队,直击天山1号冰川科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509.shtm

青藏科考:高原上的“院士课堂”

  “野外科考规范,首先要准确记录科考(采样)点名称、经纬度、海拔高度等信息”“对地层进行初步研判时,也可以舔一下砂石样品,尝尝粗细、咸淡和是否沾舌头”“可以把冰川划分为冰斗冰川、山岳冰川、山麓冰川和冰盖四种类型”……  连日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研究员持续在“世界屋脊”

中国首次航拍南极达尔克冰川

  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2月21日在直升机支持下,对南极冰盖边缘的达尔克冰川进行了航空拍摄。这是中国南极科考队首次对达尔克冰川进行航拍,拍摄范围约为100平方公里。   据项目现场执行人之一、来自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的莫玉兵介绍,航拍过程中,一台60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垂直外挂在直升机的右外侧底

特写:珠峰科考“寻宝人”

  5月初,珠峰脚下风雪频仍。海拔5200米的大本营,来了一群“寻宝人”。每天天一亮,他们就从帐篷出发,拿着铲子、镐,以及各种大小形制的容器,走向冰川、荒野和一条条小河寻找看不见的“宝贝”。   “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正在进行,这支“寻宝人”队伍来自兰州大学泛第三极环境中心。作为此次珠峰科考的冰川微

从“登山科考”转为“科考登山”

“以前是登山队带着科考队,现在是科考队带着登山队。”日前在科技部与中科院联合举办的“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学术交流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珠峰科考总指挥姚檀栋指出,本次科考实现了从“登山科考”到“科考登山”的模式转变,实现了从“我要征服你”到“我要了解你”的思路转变,实现了新技术和

专家:珠峰峰顶冰雪样品比想象中更湿润

  冰芯是研究青藏高原气候环境变化的密码。记者从“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冰芯钻取科考队了解到,科考队员在珠峰6500米东绒布冰川钻取透底冰芯时发现,冰川底部的温度是零下8摄氏度,冰川表面的温度是零下4到5摄氏度,表面比底部高3摄氏度左右。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徐柏青认为,这显示珠峰冰川上部温度升高,

“云雀”亮相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

“云雀”自主飞行机器人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云雀”自主飞行机器人(以下简称“云雀”)在青藏高原开展高海拔冰川与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实现了我国首次机器人化高海拔环境科考。 青藏高原海拔高、氧气稀薄、气候恶劣多变,尤其是极高海拔区科考活动难度大、危险系数高,人类难以开展工作

中国研制“云雀”飞行机器人实现高海拔环境科考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简称:沈阳自动化所)11日发布消息,由该所自主研制的“云雀”自主飞行机器人在青藏高原开展高海拔冰川与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实现了中国首次机器人化高海拔环境科考。 一直以来,青藏高原海拔高、氧气稀薄、气候恶劣多变,尤其是极高海拔区科考活动难度大、危险系数高,人类难以开

登绝顶·探微观·解谜题 中国探秘地球之巅

  5月4日,中午时分,执行“‘巅峰使命’——珠峰极高海拔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的13名科考队员,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中国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这是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具有新的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   当日凌晨3点,科考队员从珠峰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开始冲顶。

邬光剑:用“芯”解读亚洲水塔前世今生

◎本报记者 杨 雪在办公室见到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邬光剑时,他正在为去普若岗日冰川考察做准备。“这个冰川位于羌塘的核心区,该保护区边缘有沙漠,分析它冰芯里的粉尘,还需要去采集一些表土和局地样品。”邬光剑对科技日报记者说。已持续五年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以下简称第二次青藏科考),

从“登山科考”向“科考登山”进军

5月4日,海拔8848.86米的珠穆朗玛峰峰顶迎来了13名科考队员。他们穿越冰雪,发起“冲顶”,成功在峰顶架设自动气象观测站并启动观测。科考队员成功开展珠峰峰顶综合科考工作(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供图) 这次登顶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实现了多个科学领域的世界首次和全球之最,填

给长江源“摸脉”,他们再度出征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组织大学生长江源科考活动,引领推动全社会共抓长江大保护。7月13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举行了第二次大学生长江源科考队出征仪式,17名青年学生月19名老师组成的科考队,将奔赴长江源头开展为期10天科学考察。  据悉,科考队将于7月15日从武汉出发,一路西行,深入格尔木、玉树、

无人船无人机加持 再探“地球第三极”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被称为南极北极之外的“地球第三极”。6月17日,江湖源综合科考队从拉萨启程,标志着我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活动正式启动。这是时隔40余年后,我国再次对青藏高原进行大规模综合性科考。  18日,江湖源综合科考协调组组长、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徐柏青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电话

专家解读南极冰川“遗孤”

  回放:   11月19日,有媒体报道指出,一座巨型冰山自今年7月份从南极派恩岛冰川断裂后,正缓慢向公共海域移动。据美国国家航天局最新卫星观测结果显示,估计目前该冰山有35公里长、20公里宽,面积大约为700平方公里,约相当于一个新加坡或两个美国亚特兰大市的面积。研究人员称,未来它可能进入繁忙的

澳科考队赴南极考察未知海床 欲解千万年气候变化之谜

  澳大利亚一支科考队1月4日从位于澳南端的霍巴特出发,前往南极考察因去年默茨冰川断裂而暴露的部分海床。  去年2月,南极洲默茨冰川因遭遇一座冰山撞击而发生崩裂,形成一座面积约2550平方公里的新冰山。据澳大利亚可持续发展、通信、环境和水资源部下属的南极司首席科学家马丁·里德说,这次

科学家解析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看点

  壮美的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世界最后一方净土,蕴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密码和无数有待探寻的奥秘。  时隔四十余年,我国17日启动第二次青藏高原大规模综合性科考。首先拉开帷幕的是江湖源考察,科考队员将兵分四路,重点对长江源头区域和西藏最大湖泊色林错区域进行观测研究。  “第一次是‘

科学家极高海拔处获冰芯 可用于恢复温室气体

  我国科学家钻取冰芯研究第三极气候环境变化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截至目前,以中国为主的中外科考团队合作,已在第三极地区的20多条冰川钻取冰芯。  第二次青藏科考冰川科考分队队长、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徐柏青:我们国家的冰芯钻取主要从1986、1987年敦德冰芯开始的。几十年来已经扩展到第三极

青藏高原冰芯库:研究第三极气候环境变化的钥匙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监测亚洲水塔的动态变化,是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科考十大任务之一。而采集冰芯等冰雪样品,是其重要手段。位于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拉萨部的青藏高原冰芯库,好比是研究第三极气候环境变化的钥匙。  记者跟随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中科院院士姚檀栋走进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冰川反照率降低会加速冰川消融

  青藏高原发育有大量冰川,被誉为“亚洲水塔”,是亚洲数条大江大河(如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印度河和恒河等)的发源地。青藏高原冰川正在发生消融,表现为冰川末端退缩以及冰川物质亏损,并对周边河流径流、人均水资源量等产生深刻影响。冰川退缩主要受到气候变暖及降水的影响;冰川表面反照率降低可导致冰川表面短

青藏科考:如何在高原上新建“接地气”的综合观测站?

  根据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第二次青藏科考)相关任务需求,从提出规划到野外选址、从洽谈确定到站点建设、从设备安装到测试运行,第二次青藏科考项目“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及其影响”亟需新建的一个重要野外观测站点——柴达木盆地地气相互作用格尔木河流域湿地综合观测站(格尔木湿地站),在大漠戈壁上

致敬青藏科考 致敬不懈攀登

  五四青年节这天,遥远而神秘的世界屋脊传来捷报:一群年轻的科考队员登顶珠穆朗玛峰,完成“巅峰使命”。自此,已经持续5年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科研的标尺上划出崭新刻度。  2017年是此次青藏科考初始之年。作为新华社记者,我们跟随科考队挺进羌塘无人区。我有幸采访、见证了科考的起步、记录

研究揭示喜马拉雅冰湖接触冰川质量损失被低估

  数字高程模型(DEM)被广泛用于估算全球冰川质量损失。传统的基于DEM的大地测量法只能观测到冰川表面和水面,无法揭示发生在冰前湖泊水面以下的冰川质量损失。喜马拉雅地区分布着数以万计的冰湖。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川正在加速消融与退缩,与冰川相连的冰湖迅速扩张。前人研究更多聚焦冰湖面积和水量变化以及由

中国将在南极新建两座科考站

  中国展现冰雪雄心   11月23日,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将在完成最后一次物资补给后乘坐“雪龙”号离开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开始穿越“咆哮的西风带”,挺进南极大陆。科考队和经过大修、重新焕发青春的“雪龙”号可谓重任在肩,不仅将首次执行环南极航行任务,而且开展我国第四座南极科考站——泰山站建设工

27亿吨!喜马拉雅冰湖水下冰损失严重低估

  第二次青藏科考“亚洲水塔动态变化与影响”科考分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环境变化与多圈层过程团队研究员张国庆等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2000年至2020年,喜马拉雅地区约27亿吨水下冰质量损失被低估。4月3日,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  喜马拉雅地区分布着数以万计的冰湖。在全球

空地机器人在高海拔环境科考站辅助值守

  近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高海拔环境科考站辅助值守机器人”项目通过综合绩效评价,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以下简称沈阳自动化所)牵头承担。  《中国科学报》从沈阳自动化所获悉,在该项目支持下,针对南极和青藏高原 4000 米以上的科考需求,科研团队研制出站内、站外2类6种科考机器人系统

27亿吨!喜马拉雅冰湖水下冰损失被低估

  全球气候变暖,喜马拉雅冰湖水下冰损失如何?  4月3日晚,《自然-地球科学》在线发表了第二次青藏科考“亚洲水塔动态变化与影响”科考分队、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环境变化与多圈层过程团队研究员张国庆等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2000年至2020年,喜马拉雅地区约27亿吨水下冰质量损失被低估。  该论文的第

研究表明喜马拉雅冰湖水下冰损失被低估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7761.shtm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第二次青藏科考“亚洲水塔动态变化与影响”科考分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环境变化与多圈层过程团队张国庆研究员等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200

27亿吨!喜马拉雅冰湖水下冰损失被低估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7778.shtm 全球气候变暖,喜马拉雅冰湖水下冰损失如何?4月3日晚,《自然-地球科学》在线发表了第二次青藏科考“亚洲水塔动态变化与影响”科考分队、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环境变化与多圈层过程团队研究员张国

我国科考队员成功登顶珠峰 创造多项新纪录

  13名珠峰科考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这是我国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本次珠峰登顶,科考队员完成世界海拔最高自动气象站的架设。当日凌晨3时,以德庆欧珠为组长的珠峰科考登顶工作小组,携带科研仪器发起冲顶,第一项使命就是架设气象站。为此